《1/880000 的孤獨》 – 陳廣隆

(Solitude of One Divided by 880,000,石井聰亙導演,1977)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與日本 PIA 電影節及柏林影展共同策劃「8 米厘狂熱——日本獨立崩世代」節目,不久前 Cinefan 重映其中一些影片,我只看了石井聰亙與塚本晉也導演的作品,看過了才後悔沒有多買票。本來我只想看塚本晉也的《電柱小僧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enchu-Kozo,1988),結果喜歡的卻是同場放映的《1/880000 的孤獨》。毫無預期地入場,片頭見到一片漆黑畫面、有如粉筆白字的製作人員名單,背景奏起巴赫的 “Air on the G String”,那些文字的設計與排位,還有主人翁的性格與社會氛圍,我還以為在看《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Air〉(1997),敢說庵野秀明從中得到了不少靈感與養份。
這部僅長 45 分鐘的影片情節簡單,講述雙腿拐曲、其貌不揚的男主角獨自跑到東京,準備大學入學試。他本來成績優秀,但不堪考試壓力,每次入學試都病將起來,逢考必輸,生活越來越頹廢,身邊既沒有朋友,又貧窮又孤獨,只能藉鹹書、偷窺發洩情慾,用今天的話,就是癡漢、毒男無疑。這個題材在今天也許不新鮮,但石井聰亙拍起來完全不像四十年前的作品,而且非常成熟,不單節奏控制自如,正如他以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交替編寫出本片既抒情、又躁動的氣氛,聲畫變化也極豐富,以蒙太奇將大量短促的鏡頭拼寫出男主角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不同面向,粗糙貧薄的衣食住行、屢試屢敗的備試人生、營營役役的日本社會、疏離冷漠的人倫關係(他不過是 880000 個同類的年青人之一),統統都講到了(而且往往不靠對白),實在很了不起。即使鏡頭如此繁多(描寫的又是那麼慌亂的心靈),但他全然不亂,每一幀畫面的構圖都很精當(就算拍的是破亂骯髒的家居),石井聰亙當時才僅二十歲,才思如此驚人,執行力又強,難怪後來塚本晉也等人都奉他為偶像了。話說回頭,男主角的悲劇命運,到底是自身性格問題(他確是個怪人)、社會制度的不足(考試制度殺人啊)、自私封閉的人心(他的舊同學都不願了解、開解他,甚至看死他沒命途)?
石井聰亙當然沒有簡單答案,然而即使最後的結局是如此歇斯底里,他似乎也不是只為控訴——影片中後段有個鏡頭,本來正對在溫習的男主角,突然導演刻意傾斜了畫面,彷彿反映著男主角心理的不平衡,但這是否也在告訴觀眾,我們到底怎樣看男主角,視乎的是我們怎樣設置心中的鏡頭?

(網上圖片)
陳廣隆(Horace Chan),中學教師,《信報》「電影講座」專欄作者之一,文章散見於《立場新聞》及【映畫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