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投稿 –「太」讀男】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哩一句金句,係已故美國總統 John F. Kennedy 係1961宣誓就職總統時講過既一句說話,成為絕世金句
哩番說話,「太」讀男一直都認為只係一個無私,利他既行為,但當讀完今日要介紹既哩本好書之後,相信讀者們都會有另一番體會。
《Give and Take》(中文譯名: 給予),係「太」讀男近年最喜歡既書籍之一。Give and Take, 顧名思義係講緊「施與受」, 社會學者做左好多研究,發現社會上每個人對於施與受既偏好都唔同, 因此將人劃分為三種人際互動模式 —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而互利者係Givers and Takers中間既平衡,主張追求公平,會採取以德報德,以怨報怨既態度。
哩三種人際互動模式並唔代表將人分為三類,而係每個人會根據唔同角色,或者同唔同既人,可能會存在唔同既偏好。書中主要以職場既互動去解釋,大家可以估下職場上最成功既人同最容易失敗係邊一類人?答案可能會出乎你意料,因為最成功同最容易失敗既,同樣地都係「給予者」。
「索取者」基於自身既行為,佢地好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既成功,因為佢地通常都會損人利己,短時間內係更方手上獲得好處,甚至乎佢地會假裝給予者,但哩種欺騙並不長久,好快會被人識穿,當朋友既同事或朋友發現對方係「索取者」後,普遍都唔會再幫佢,因為連佔大多數既「互利者」都會選擇以怨報怨,因此單靠「索取者」個人能力好難長遠取得大成功,當然我相信總有例外既人。
而「給予者」比較關心他人,會注意對方需要咩,只要自己既付出能夠令他人獲得更高價值,就樂於貢獻。因此佢地短期內可能會花好多時間同精力去幫助別人,而忽略左自己,因此話佢地係最容易失敗既一群,可以話係內耗自己到極至。
但點解「給予者」又會成功最成功既一群呢?書中有提及到如何避免內耗,例如可以用篩選法,行為上看似係「互利者」,但又有點不一樣。係幫助別人既同時,觀察對方既互動,如果認為對方係「索取者」,可以選擇唔幫助佢。同一時間,因為「給予者」無私既奉獻,過程中佢地與唔同人建立左深厚既信任關係,當佢地需要幫忙既時候,往往會有好多人義不容辭地幫返佢地,有一句好老土既說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班人先走得遠」,「給予者」往往有一班人去幫助佢地,令佢地走得更遠更成功。
相比之下,「索取者」係將其他人擠落去,令自己企係金字塔頂,但佢地下面無承托,亦可能會被其他人拉落去;而成功既「給予者」,係會將金字塔頂擴寬,容納自己既同時,將更多既人拉上去。哩本書教識太讀男唔單止要做一個「給予者」,更要做一個精明既「給予者」。
書中亦舉左好多不同既例子去說明唔同互動模式對於佢地之後發展既影響,亦有好多行動計劃建議俾讀者,基於篇幅所限,今日係度唔能夠同大家好詳盡去分享
去返一開頭既絕世金句,問下自己係一個團體內有咩可以貢獻,唔單止係一個利他既行為,當你貢獻付出過後,最後得益既會係你自己,甚至超過你付出既好幾倍。Zig Ziglar(美國著名勵志作家)講過「You can have everything in life you want, if you will just help other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撰文: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