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題:秋冬轉季雜談
1359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359,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中醫專題:秋冬轉季雜談

中醫專題:秋冬轉季雜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經過炎炎夏日,天氣漸涼,開始感到秋天的來臨。隨著天氣轉變,我們應如何調理身體,迎接秋冬?中醫理論重視養生以治未病,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我們的生活習慣該與大自然相應,就如大自然的動物按自己的生物時鐘作息一樣,按天然的節奏調整我們的作息、飲食、以及精神,這就是四時養生的基本概念。

 

季節的性情

中醫理論本於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以二分法把事物分類。如白天有光有熱因而屬陽,黑夜無光、氣溫較涼而屬陰,白天與黑夜雖分陰陽但同為一天的一部份,即陰陽同在一個系統中,以這種方法理解事物的相對性和關聯性,便是陰陽的基本。

如西方哲學把事物歸納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中國的五行學說把事物歸類於木、火、土、金、水五行。從形狀、聲音、動態、性格、顏色等特質,把事物進行歸類,而五行間又有共生互助、相互尅制的關係。水可灌溉而生木,金可作斧砍樹,這便是水生木、金尅木的例子。

把四季以陰陽五行分類後,每一季的性情便出來了,如春天主風、夏主火、夏季的末段主濕、秋主燥、冬主寒。按照四季的特質,我們便可以知道哪時、身體何處易犯何病,從而有所準備。春夏為陽而秋冬屬陰,夏秋之交時陰陽的轉換點,自最熱最濕變涼變燥,氣候的改變甚為明顯。

 

一葉知秋 歲暮天寒

秋天屬金,金氣主降,所以一見落葉,便知秋天已到。金主燥,所以秋天的主病會與燥有關。肺臟嬌嫩怕燥,所以肺弱最怕「秋老虎」。

入秋見乾咳無痰,多為燥咳,因為夏秋之交是自熱轉冷的時間,此時的燥咳亦會分有寒熱的不同,即溫燥和涼燥。而肺在表合皮毛,又通大腸,故秋燥亦會引發皮膚乾燥和便秘。

溫燥多見於初秋夾雜了夏季的餘熱,除乾咳外還伴有咽痛舌熱、煩躁喜冷,小便偏黃、大便乾結等症狀。此時適合食用一些清潤的食物,如雪梨、杮子、蜂蜜等

深秋涼燥夾雜了冬天的寒氣,多伴咽癢、惡寒、遇風遇冷加重症狀。這時便適合進食一些溫潤的食物如龍眼、百合、松子等。

到了冬天,寒氣為主氣,冬天的病亦多因寒而致。寒氣有收引之性,與現代所說的冷縮熱脹相當。筋絡的收緊易引起各種痛症加重,血管的緊張令血壓易趨上升,故中風與痛症好發於冬天。另外,身體的陽氣在冬天會潛藏於體內,令皮膚溫煦不足,排汗與皮脂分泌減少,故易感膚冷,或因失養而膚燥脫屑等,所以部份濕疹、銀屑病也會在冬季加重。

 

衣食住行論養生

衣食住行構成了我們的生活,故養生亦建立在這四個元素上。

秋天氣燥,溫度漸涼,但卻不忙添衣,微寒的刺激可令皮膚血流增加,令身體更耐寒。反而太早穿厚衣、蓋太多被會導致汗出過多而傷津化燥。衣物以輕便舒適、能覆蓋關節便可,早晚氣溫較冷時可多穿一點以保暖。

秋天飲食宜滋潤,潤燥護陰,顧護肺、腸、與皮膚。合適食物如芝麻、花生、雪梨、蜂蜜、雪耳等,不宜進食過多辛燥傷津的食物如辣椒、蒜頭、煎炸食物等。

冬天寒冷,陽氣潛藏,故血氣難到肢體末端,易感手足寒冷。為保護手足,冬天寒冷時應穿手套和避免穿露趾鞋。注意保暖,避免身體受到過大的氣溫轉變,可以減少血壓波動,預防中風,頭為諸陽之會,冬天保護頭部不受寒氣侵襲尤為重要。

冬季主收藏,應大自然為春季生發做好儲備,所以冬天以飲食進補甚為合適。但進補同時亦要預防過燥過膩,合適食物如栗子、羊肉、合桃等,亦可在膳食中加入適合的藥材如杜仲、熟地、桑寄生等,藥食並補。

在生活作息上,秋冬氣主收藏,人們亦應早睡晚起,避其寒氣,應日短夜長之天時。精神上亦應稍作收歛,避免情緒過於激動。

能於衣、食、住、行上與大自然相合,則無懼因季節轉變而生病,反能借天地的規律養好身體,延年益壽。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

丁皡醫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