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脊柱側彎,這會引發什麼痛症?
脊柱側彎的英文是「scoliosis」,由古希臘文「skoliosis」演變而成,意思是「彎曲」。脊柱側彎,即脊柱彎曲或向某方向扭曲,是一種三維性的異常狀況。
(網上圖片)
任何脊柱在X光片上顯示向旁邊側彎超過10度或以上,便算是脊柱側彎。不同的脊柱側彎可從成因及發病年齡來分類。患上脊柱側彎的人也許是先天性、也可能是在孩童時期、青少年期或是成年後才形成。
脊柱側彎主要分為兩大類:非結構性(或作功能性脊柱側彎)以及結構性脊柱側彎。非結構性側彎是因痛楚、肌肉痙攣或長短腳等特別情形引起,脊柱彎曲的情況是可以逆轉的。在這些情況下,脊柱雖橫向側彎,但沒有結構性異常,而且大部分情況下都沒有脊柱扭曲,和軀幹不對稱的程況。以下為一些非結構性脊柱彎曲的例子:
->姿勢性: 由長期姿勢不良所引致
->代償性:由左右腳長短不一所引致
->坐骨神經性:為避免坐骨神經所引發的疼痛引致
->發炎性: 為避免由細菌感染所產生的疼痛而引致,例如避免盲腸炎所引發的腹痛
由結構性原因所產生的脊柱側彎是未能逆轉的,其成因多數為未知的原因(特發性)或是疾病或特殊狀況引致。大多數的情況下,脊柱除出現橫向性側彎,還伴隨椎骨扭曲。結構性側彎還可以分為突發性及非突發性。突發性脊柱側彎的具體成因不明,也是最常見的類型。然而,此症並沒有家族性遺傳傾向。一般相信這是受基因及環境因素兩者結合而引致。有些人誤以為背沉重的書包或側睡會引發脊柱側彎,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突發性脊柱側彎是根據發病年齡來分類:
->嬰兒期突發性脊柱側彎:出生至3歲
->孩童時期突發性脊柱側彎:4至9歲
->青少年期突發性脊柱側彎:10至18歲
(網上圖片)
有些嬰兒天生便有脊柱側彎,又或是在嬰兒出生後首3年內出現,但是這些情況很罕見。先天性脊柱側彎最常見的成因是胎兒的椎骨畸形發展,也可以是某些骨骼發展並不完全,或是脊柱缺少一根或多根骨頭。如果脊柱側彎是在10歲前形成,便是早發性脊柱側彎。在突發性脊柱側彎的個案當中,在青少年期發病的佔了大約80%,也是迄今最普遍的情況。脊柱側彎的病人在骨骼發育成熟後,惡化的機會便大大減低。如果病人的骨骼尚未發展成熟、彎曲的弧度很大、彎曲部分位於上背、出現雙重彎曲,或病人是女性,那麼惡化的機會便很高。
非突發性脊柱側彎也可以細分為神經肌肉性、退化性及其他類別。神經肌肉性側彎是由脊柱骨骼異常發展,或是其他麻痺性失調引致。當中,最常見的成因為神經肌肉疾病如腦癱、小兒麻痺症或肌肉營養不良症,其他成因還有傷患及受感染。受到這些成因影響的病人隨著年齡增加,他們的軀幹肌肉會變得愈來愈弱,脊柱也會慢慢地萎陷,從而形成一條長長的C形脊柱側彎。退化性脊柱側彎通常發生在50歲或以上的成年人身上,也可以發生在有脊柱側彎病史的人身上,因脊柱長期磨損而導致彎曲弧度增加。此外,還有「初始」的退化性脊柱側彎,首次發病期為成年後,因退化所致,例如脊柱韌帶及其他軟組織退化、脊柱關節和椎間盤退化,以及不正常骨刺的形成也會引致異常的彎曲。退化性脊柱側彎還會受骨質疏鬆和椎骨受壓性骨折的影響。至於其他非突發性脊柱側彎的成因則包括任何在脊椎出現的病變,例如脊椎腫瘤,會導致身體向另一則傾斜以減少不適。隨著時間過去,便會導致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初期並沒有明顯病癥,事實上,很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上了脊柱側彎。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脊柱側彎所引致的脊柱不平衡與其他狀況會增加肌肉痙攣和關節硬化的機會,繼而產生痛症。
(網上圖片)
隨著病人年齡漸長,脊柱因長時間磨損更會引發關節炎。這情況在沒有尋求治療的病人身上尤其普遍,他們的關節會定期發炎,緩衝椎間盤的軟骨變薄,更會形成骨刺。如椎間盤出現退化,或彎曲的情況加劇,使脊椎骨壓住神經,便會產生劇痛。病人活動時會感到疼痛,情況會愈來愈嚴重,早上會出現強烈的痛楚,走路或站立時雙腿也會疼痛。此外,因為身體的不良姿勢,脊椎及椎關節附近的肌肉會受到異常的壓力,導致下背疼痛、僵硬、麻痺、痙攣和腿部疼痛。當神經受壓,也會引起脊柱側彎性疼痛,導致下肢無力、麻痺、疼痛及不能協調。跟脊柱側彎相關的疼痛會在身體不同部分出現,最常見的痛症為上背、下背、頸部、肩膊、臀部、坐骨神經痛及頭痛。嚴重的脊柱側彎可導致傷殘,以及使胸部的空間收窄,使病人肺部難以正常運作。曾有病人因脊柱側彎而導致肺容量減少和心臟壓力下降等嚴重的病例。
診斷時,醫生會先替病人進行體格檢查,以判斷除了單純脊柱側彎之外,有沒有其他導致脊柱構出現異常更嚴重的潛在原因。最常用的方法是「Adams Forward Bend Test」。醫生會要求病人向前彎曲,如果看到突出部位,便有機會出現脊柱側彎,醫生或會安排病人進行X光檢查確認診斷。
(網上圖片)
通常,懷疑患上脊柱側彎的病人都是被別人,例如父母或教師,發現穿衣後衣服出現不平衡或不稱身、身體向一側傾斜、穿泳衣時看見脊柱向側彎曲、肩膀不平衡、駝背、頭部不置中、肋骨向一邊伸出等跡象。即使不對稱看似不嚴重,也應到醫生處檢查,因為愈早發現脊柱側彎愈容易治療。
(網上圖片)
傳統的脊柱側彎治療會按照側彎弧度的大小來決定。弧度為10到20或25度的病人每6個月一次要進行一次X光檢查,觀察脊柱側彎的情況有沒有惡化。弧度為20或25到40的青少年病人需佩戴背帶,直到骨骼發展完全成熟為止。
(網上圖片)
如果弧度超過40度,就要考慮進行手術。大部分病人都希望能夠採取比較主動的治療方式,所以接受傳統治療同時又會尋找其他手法治療例如脊椎矯正、瑜伽、普拉提、物理治療、按摩與針灸等。脊椎矯正是一門醫療科學,專門診斷和治療跟肌肉、骨骼及關節角度不正所產生的問題。許多脊柱側彎病人會自行選擇脊醫進行脊柱保健,作為手術或佩戴背帶的輔助,或作為預防方法。脊醫都經過專業訓練,可以提供手法治療及針對性運動鍛鍊計劃,能預防及減低脊柱側彎繼續惡化的機會。
撰文:註冊脊醫 李康詠醫生
Dr. Jessica H.W. Lee
B.Sc.(Hons), D.C.
脊骨神經科醫生 (香港及加拿大註冊)
李醫生是香港及加拿大的註冊脊醫,她在加拿大紀念脊骨神經科醫學院(CMCC)完成受訓成為 脊骨神經科博士,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為不同年齡的病人診治,由嬰兒到長者皆有。她擅長舉 辦企業機構講座、改善患者不良姿勢,精於治療兒童及孕婦的病症。
李醫生熱愛醫療工作,盼望服務社區、改善大眾生活質素。她致力提供卓越的醫療保健服務和
健康護理教育,期待每天幫助人們達到健康的期望、投入美好生活。
李醫生經常獲邀與不同行業的企業合作舉辦研討會及工作坊,包括IT企業、醫務所、補習中 心等。她還擔任香港兒童脊科基金榮譽顧問,也是國際兒科脊醫恊會會員。李醫生曾在亞洲電 視(ATV)教授護脊操,更為不同媒體撰寫文章及接受他們訪問。
目前李醫生仍在積極進修,參加不同的課程及研討會,增進醫學知識,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她已完成了臨床針灸學、ART®、Graston治療和Webster治療等專業訓練。李醫生會繼續 拓展及提升她的臨床技能,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
診所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jessica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