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題: 濕疹知多點
739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739,single-format-standard,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健康專題: 濕疹知多點

健康專題: 濕疹知多點

踏入三、四月,潮濕的天氣令不少人的皮膚突然變得敏感,當中部份更會前來求診,一直追問是否患上了濕疹? 如真是確診為濕疹,為甚麼皮膚上的丘疹卻一點也不「濕」?

其實真正的濕疹是怎樣的呢?

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疹屬於「濕瘡」的範疇,主要從發病部位、病情進展而細分不同的疾病,例如四彎風、腎囊風和急性、亞急性、慢性期濕疹等,同時亦會按患者皮疹的顏色、乾燥、及其他身體狀況而分型,再作針對性的治療。

而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濕疹所包含的疾病範疇非常大,臨床上主要從病因角度分類,主要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內源性濕疹可分為異位性、脂溢性、神經性、乾燥性及瘀滯性皮炎,以及盤形濕疹和汗疱,其中以異位性皮炎較為常見。此類皮炎屬於濕疹的特別類型,屬於前述中醫「四彎風」的範疇; 「四彎」是指雙手肘窩及雙膝後膕窩的皮膚,「風」是指痕癢,所以「四彎風」正正就是描述了此病的高發位置及主要症狀;當然發病位置更可包括頸周、眼周、腕後掌側及足踝背側等皮膚摺叠處,症狀亦包括出現斑丘疹、滲出淡黃色的黏液,亦即是所謂「濕性」的濕疹,亦可表現為皮膚乾燥、肥厚等,亦即是所謂「乾性」的濕疹。此外,這類患者多屬兒童,亦多數同時伴有鼻敏感、哮喘等敏感病,當中部份家長及近親都有同類病史。

至於外源性濕疹則可再細分為接觸性、刺激性、敏感性、光毒性及光敏性皮炎,其中就以刺激性及敏感性皮炎較常見,前者即所謂「主婦手」,一般出現於手掌、手指背側或手指間隙,當然亦可出現於足跖部,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發熱、乾燥、脫皮、劇癢,偶亦會長出細小疱疹,甚至滲液,其病發的過程多曾直接及長時間接觸較高劑量的致敏原,例如長時間使用酒精清潔雙手、使用洗潔精洗碗等,此類濕疹與接觸性皮炎不同,就算已再沒接觸致敏原,皮疹亦會反覆發作; 而後者敏感性皮炎與前者的表現一樣,只是此類患者多屬敏感體質,一般對其他人不會致敏的物件,若被他們碰上,即使是短時間、低劑量的接觸也可誘發其過敏反應,臨床上以穿戴新耳環、外敷刺激性較大的中草藥等較為常見。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內服及外用中藥,有需要亦會配合使用針灸治療。 中醫認為是由於「脾虛」,亦即是脾的功能不足而導致濕疹,所以上述的方法亦會以「健脾」為「治本」的原則,再加以「治標」的藥,同時配合適當的潤膚、戒口、情緒控制及充足休息,這樣才能較有效地把病情控制,轉重輕受。當然病情較為嚴重或急性發作的患者,亦可同時配合西藥,以穩定病情。

除了治療外,預防濕疹的復發同樣十分重要; 要預防復發,患者應從以下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開始:

(一) 戒口: 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發物」,如蝦蟹、蛋、筍、糯米、羊肉、鵝、乳鴿等,濕疹病人是不宜進食,因為進食過後會誘發更多新的皮疹,皮膚會更加痕癢; 另外亦不主張進食「熱毒」,如牛肉、辛辣煎炸等,或者是「濕熱」的飲食,如啤酒、芒果、榴槤、菠蘿、咖喱等,以免刺激皮膚; 有些人更會戒生冷飲食,如魚生、雪糕、汽水等。其實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戒口有一定的科學性,因為上述食物,部份內含的蛋白質外形較易被過敏的身體,誤以為是抗原而產生大量的抗體,使皮膚進一步發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對每樣食物的敏感度都不同,所以要自己留意哪款、甚麼劑量以上才會致敏,針對性於急性期戒口,於靜止期淺嘗便足夠; 當然以上的飲食是臨床上常見的致敏原,還應包括花生、不同果仁類等已知而較多報導的過敏食物,亦不容忽視。

(二) 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建議避穿毛冷類衣服,可以穿棉質、絲質的代替; 另外忌用過熱的水、過多的肥皂、沐浴露洗澡; 如果要處理骨傷病, 亦注意避免長期外敷刺激性的中藥; 忌接觸過量的洗潔精、酒精; 避免曝曬。

(三)皮膚護理: 要經常保持皮膚滋潤,緊記洗澡後要外塗潤膚膏

(四) 注意感染: 如果抓傷了或出現滲液的皮損,要注意感染,可以用紗布保護。

(五)其他: 當然亦注意減輕壓力及有充足休息; 如家族成員有過敏性的皮膚病史,就要特別注意有否輕微症狀。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
馬俊豪醫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