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之後的中美形勢
十九大之前,西方不僅對中共管治,以至「一帶一路」等中國的倡議與主張,基本上都予以全盤否定,甚至還經常宣傳中國崩潰論:《中國即將崩潰》的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在2001年已在渲染中國崩潰論,到了2012年改口說中國會在一年後崩潰,至今已淪為笑柄。
(網上圖片)
2005年,美國要求中國在世界上擔當一個「負責任的持份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不要只懂坐美國的便車,現在中國不單負起了不少全球責任(如成立亞投行),而且有點陰錯陽差地更成為了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守護者和推手,令西方的「眼鏡」跌滿了一地。
另一方面,十九大同時亦代表了中國繼續西化和民主化的想像的破滅。一直以來,西方都期望中國與西方漸行漸近,最後走在一起,或者為世界建立出一種既中既西的新文明,但隨著時局發展,一條去西化的東方化路徑已成型,中國踏上了一條與西方分庭抗禮之路。以往曾風靡一時、獨領風騷的「美國例外論」(US Exceptionalism),現在已逐漸為「中國例外論」(Chinese Exceptionalism)所取代。
(網上圖片)
中國在十九大後無疑是形勢大好:一開始《時代雜誌》就給了國家一頂「中國贏了」的高帽,特朗普訪華也給世人一種連美國也承認中國崛起的印象,隨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亦被塑造成與會的奧巴馬及各國認真對待中共,令人有中共再非洪水猛獸之感。
之不過,國家與國人卻不能因此而頭腦發熱,因為即使美國在特朗普治下影響力江河日下,但美元霸權仍在─全球88%的貨幣交易都是以美元進行,全球的經濟強國亦只有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與此同時,軍事力量在美國總體影響力中所佔的比重,亦持續下降,這並不難理解─全世界都依賴美國主導的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電腦及手機操作系統,基本上今天我們做任何事也離不開美國的系統。即令Google在內地可能被封,不過內地99%的手機的操作系統都屬Android或iOS卻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美國也是絕大部分「後工業時代工業」(“post-industrial” industries),如高等教育、科學、醫藥、出版、商務服務等的翹楚,中國難以望其項背。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朋友」每每是要「買」回來的─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大多是中國「找數」才願意參與的,相反世界有不少國家也爭著「付費」加入美國的俱樂部─所以說中國需要「買」朋友回來,但美國卻不用付錢。
(網上圖片)
簡單來說,目前無可否認還是美國的天下。
雖則如此,國家與國人卻毋須因此而妄自菲薄:隨著中國不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事實上已在帶來500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不但最大的經濟體不是西方國家,而且更將處於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結構的領導之下。不過亦須留意,同樣也是第一次,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並不是享有最高的生活水平的國家,同時仍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
面對這些犬牙相錯的形勢,以及各有千秋的勢態,港人更須比外界更清醒些,才能確實掌握到歷史的潮流。
撰文:袁彌昌博士
政黨政策總裁及大學講師
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博士,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碩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現爲政黨政策總裁,並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著有Deciphering Sun Tzu: How to Read “The Art of War”,其專欄文章定期於《明報》筆陣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