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件小事反映記者水平 – 花花

(網上圖片)
怎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大概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每個人的要求不盡相同。有人期望文筆流暢,常識豐富,下刪各式各樣的要求。外界對記者的印象,總是「鐵腳、馬眼、神仙肚」,意思大概是雙腳要能跑,觀察要敏銳,肚子能捱餓,才能是一個好記者。原來有一些事只要做了,就會被評斷為一個不夠好的記者,或令人失望。
近日有聽到一個新記者與上司的對答,亦不得不令我重新思考兩代記者間的差距。故事的開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集思會上,前線記者須根據每日報章已刊載的新聞、網上資訊及身邊發生的大小事,嘗試激發各種新意念,再發掘新聞題材。集思不見得每次順利,在眾人腦汁枯竭下,偶爾被上司要求延長會議至稍有成果。
對於會議長短,作為員工本無甚異議。但這個在午飯前的集思會一旦被延時,則變相縮短午餐時間。新記者們如常午膳,自行延時至一個多小時後才重返工作崗位。上司眼見真空的辦公室,提醒新記者們稍微注意午餐時間,不要過份遲歸。新記者回答道:這是人權(一小時的午餐時間)。
易地而處,若我將代入上述的情景,我會怎麼做?我會怎麼回答?如果上司提出這樣的建議或溫馨提示,大概我會先檢討自己,或至少檢視自身行為有無不妥,再判斷如何回應上司。那個與上司對話的當下,我猜我只能默認自己的失誤而非回答「這是人權」 。
與行內的朋友一再討論這件事,無不對「這是人權」的答案感到驚訝。如果以三年為一代劃分,大抵是兩代或三代記者之間的差異。若天下太平或沒有新聞題材,能自行發掘新聞線索及跟進,才是記者的身價所在。午餐確實要吃,吃飯亦確是人權,你的選擇決定你的未來。
最近又有另一則行內討論的故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從哈薩克斯坦訪問回港,在機場會見傳媒時的答問。曾俊華近月一直被傳十月辭職選特首,前往等候的記者現場問大約九個問題,主題圍繞會否辭職選特首。
在第一個記者發問:「財爺,你是否會在十月的時候辭職選特首呢?有些人說你呼聲很高。」曾俊華回答:「這些傳聞是有點奇怪,我不會作出任何評論。」此後,曾俊華大多以不評論傳聞為由,迴避連串記者提問。
如何才能突破曾俊華的迴避,從對方的話語中得悉更多參選與否的端倪?若對方不回答傳聞,記者可否以更務實的問題衝破防線,或者可以問「你會否承諾完成任期」(對方猶疑,即反映其取態),亦可以問「傳聞如何奇怪」。
或許不在現場,不能體會記者臨場時的緊張與倉促。不過,提問是記者最重要的武器,這件小事又再提醒與鞭策我,需隨時作好準備,把握機會問最好的問題。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