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醜聞風波中更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2018年2月對NGO及國際救援組織行業來說,算是一個沉重的月份。因為某家NGO的高層 “私自動用機構款項 ”招妓,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從而揭發其他救援組織的前線員工中也曾出現過因招妓而遭解雇的問題曝光。儘管其他案例沒有前者動用機構費用的嚴重性,但卻反映著行業中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基於經濟地位的差距,國際救援人員比當地群眾處於絕對優越的位置,故此容易造成招妓、甚至威逼性性行為及濫權等問題。我認同救援組織對員工的操守要加強管理,責無旁貸,但從整件事件受公眾關注的某些特徵中,我有一些個人體會和大家分享。

(網上圖片)
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消息傳播速度倍增。資訊廣泛快速流傳是好事,但如果傳播的內容流於片面,就容易引起讀者認知的誤會。就以當前的風波為例,招妓當然有其敗壞社會風氣的地方,威逼性性行為的惡劣更不容置疑。但若果把整個關注的重點只放在“性醜聞”中,我們就容易忽略了源頭事件中所牽涉的內部財務及企業風險管理、防止濫權等更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社會各個行業中,我們都希望從業員能自身把持最高的道德操守,以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但經驗告訴我們,單靠個人道德去維持從業員的專業水準是不夠的,有效的內部風險監管系統,也許更能帶來穩定的效果。
同時,到目前為止,曾犯過相關不良行為的從業員還是小部分,但資訊傳播的偏向,就讓公眾容易錯覺整行業的從業員都有問題,畢竟還在努力工作的前線救援人員的數目還是占大多數。而因為醜聞事件而讓公眾忽略當前前線災民的嚴峻情況,如敘利亞東古塔地區,就更讓人可惜。
(網上圖片)
此次醜聞事件,也引發部分捐款人取消捐款,這是可以理解的。捐款人當然希望救援機構有責任地及專業地運用捐款,但有多少人也明白到,他們的捐款決定也需要具備相等的責任及專業性呢 ?社交媒體快速傳播的特徵,很容易牽引大眾的注意力,導致近年常見的一窩蜂捐款,使捐款過分集中的現象。以2004 南亞海嘯為例,當時媒體及社交媒體的廣泛關注,使全球為了單一災難做出歷史性的捐款數字。但大家可否知道,部分NGO、救援機構及曾經為南亞海嘯募捐的單位,到了10年後的2014年,還有是次募捐而來的捐款餘款? 但諷刺的是,在同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及中非各國持續多年內戰,卻因為關注度不足而沒法得到足夠的援助。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往後的海地及日本地震中。
(網上圖片)
故此,我常常告訴身邊的朋友,如果大家已有做好事捐款的打算,何不對自己的決定多負一點責任 ? 在決定前多問自己一句,除了被廣泛報導的地方,還有沒有地方因為關注度不高而沒人捐款 呢? 我相信專業及負責任的救援機構的員工,肯定願意為大家多提供相關資訊。同樣地,如果公眾能更全面及專業地關注救援機構的運作,而不是單單討論行政費或單純地表達同情心,我相信NGO及救援行業的發展肯定會更好。
各行各業都必須進步及走得更專業化,救援從業員如是,其實公眾及捐款人也如是。反正都是為了做好事,何不一起做得更好呢?
撰文:葉維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外代表
Jason早期任職投資銀行。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進修國際關係,獲推薦兼讀聯合國大學。其後,加入瑞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事人道外交工作。曾被派駐巴勒斯坦,阿富汗等戰區,經常與非政府軍事組織接觸,處理戰事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