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熱話】教育心理學家過三招如何同後生仔傾下計
近月,社會氣氛沉重,特別是在學青年,本身已受到學業壓力的挑戰,加上外界的情緒影響,是家長面臨的親子問題。剛公佈的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42%受訪青年過去半年「間中」或「經常」與父母出現爭拗。本會特意邀請註冊教育心理學家黃宇昆(Danny)分享如何有效應對青少年情緒壓力問題。
招式一:忌先入為主總結子女壓力來源
Danny建議家長首先了解平時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例如親子關係較親密的,平時也在乎家長的想法,但某段日子子女開始封閉自己,疏遠家人,就要要留心子女的日常生活表現,旁敲側擊了解子女情況,可以從子女朋友或學校方面著手,了解子女相處的環境是否大壓力,家長從了解而推測壓力來源,但不要太著跡,以免子女感覺父母介入生活。如果子女願意傾談,家長則可以直接問他們是否有什麼困難正在面對,讓他們感到被關心,而非直接先入為主地說。Danny引用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提倡說:「首要元素提升抗疫力的元素,在於身邊有沒有支持性的動力。」
例子:子女變得叛逆,不聽從父母說話
家長可做:從子女親近的人或老師方面打聽孩子情況
注意:別先入為主說:「你肯定最近識埋啲豬朋狗友,搞到你咁壞!」
招式二:願做仔女「抗壓明燈」
許多家長都會周圍詢問如何能「教好子女」,其中社工和學校老師都是家長們的常見目標。但Danny認為最了解仔女的始終是家長本身,因為始終見證他的成長過程,他主張家長可以先思考一下子女處理問題的慣性,然後用恰當溫和的方式提議子女嘗試新解決方法。
例子:受近日社會問題嚴重影響情緒
家長可做:例如說一句「我見你平時做做下功課放低了,是否很難呢?」、「近日是否看新聞多了令自己低落?不如我們嘗試放低手機,試試看會唔會好訓啲?」
注意:用溫和的語氣提出不同方案,指引他們遠離壓力來源,絕不能用專家口吻指導孩子。
招式三:觀察子女的生活環境是否需要調整?
有時候,一個人沈醉於追逐理想成果,就忘記了周邊環境及當刻的變動,只是繼續向前衝,當客觀環境導致目標難以觸及時,壓力因而倍增。Danny因此建議家長需要適時引導子女調整目標,配合當刻能力與興趣,然後討論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例子:子女很難進入溫習狀態
家長可做:與孩子討論什麼因素能推動能力?什麼因素會影響情緒?(需要安靜環境?需要光度調節?)
注意:切勿將自己代入孩子思維,子女絕對不是自己的倒模。
(此文章不代表太平山青年商會立場,如轉載需附上註明)
文:Jessie Kwok 敦沅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