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窗:強逼症
3267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267,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杏林心窗:強逼症

杏林心窗:強逼症

香港自從SARS之後,不少香港人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當中,不乏人清潔的程度要求極其嚴格,甚至變成潔癖(obsessive cleanliness)。自從SARS之後,香港人有潔癖的情況的確比過往更加常見。


(網上圖片)

其實清潔的標準因人而異,由正常弄髒了雙手趕緊清潔,到每逢雙手接觸到東西後均會洗手,以至需要反覆清潔雙手仍然擔心有細菌或不潔物等。可是,當清潔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帶來的困擾越來越多,便有可能是病態。

(網上圖片)

潔癖是強迫症的一種。除了潔癖,還有其他症狀均屬於強迫症。例如,一些人覺得家中的物品需要跟特定排列或次序擺放才能覺得安心。於是,便終日埋首於整理家中物品,浪費大量時間。有病人還會把自己的要求伸延到家中各人,並要求家人跟着自己的要求作出清潔或擺放物品的次序。這樣,常常令家人十分困擾,或會令病人和家人關係變得緊張。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有些人總會有一些想法、色情或暴力的畫面、衝動在腦中徘徊縈繞,不斷重複,揮之不去,令病人自己覺得自己是否「瘋了」。例如,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身分證或鎖匙在路上遺失了。雖然分明在錢包中看見自己的身分證,但依然信不過自己的眼睛,於是便不斷檢查自己的錢包、手袋、在街中搜尋,煩惱不已。
我有一位病人在他最嚴重的時候,他為了不會在街中遺失任何東西,他索性倒後行,讓自己眼睛緊盯着自己走過的路。因此,他為這病徵煩惱不已。

強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美國,大約1.2%的人口患上此疾病。當中有一半病人在他成年的時候才發病,有另一半病人在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時間便已經有病徵。兒童時期發病的病徵通常時好時壞,有拔頭髮、咬手指或指甲、搣手等等。

(網上圖片)
無論是強逼思想或行為,均會影響病人的情緒、生活、工作甚至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一旦發現患有強迫症,必須及早治療。因為強逼症能導致各種生活上的困難及壓力,最後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

治療的方法有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等等多種方法。藥物治療不但可直接減輕病人的強迫症狀況,還可減低焦慮及抑鬱的病情。最常使用的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及鬆弛神經的藥物等等。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亦是重要的一環。認知行為治療為最常見使用的方法。此外,靜觀減壓方法亦可令強逼症病情減輕。

結合藥物及心理治療可為病人達到最佳的療效。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