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心窗:電子遊戲上癮症
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很陌生,卻又是大部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究竟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真的會變成精神病嗎?
答案是:視乎大家使用電子產品的程度和自制能力了。

(網上圖片)
現今社會,大部份人生活和電子產品、互聯網息息相關,由網絡搜尋到社交媒體,大家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加上大部份書信來往、繳費、登記參加活動、銀行交易、股票買賣甚至交稅都早已電子化了。令我們每天花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
平日我們坐港鐵時,車廂內盡是「低頭族」,這些人對身邊事物置若罔聞,即使有孕婦或傷殘人士亦未必留意到和讓座。我的朋友笑言,現在即使在車廂內發生火警,大家也不知道,也不懂逃生了。

(網上圖片)
相信身邊不少家長朋友都會慨嘆小朋友「打機多過食飯」。有些小朋友和年青人一天到晚玩網上遊戲,通宵達旦,有些甚至荒廢學業,不肯上學。在電視新聞裏,偶爾也聽過有人因為玩電腦遊戲時間過長,突然猝死了。
究竟我們沉迷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病呢?
為什麼「打機」會令人沉迷呢?我有一位病人嘗試向我解釋為什麼會沉迷「打機」:
一、好勝心——大部份遊戲設有積分排行榜,於是,「機友」便為着排行榜排名而努力,誓要排到榜首為止。
二、無法停止—— 大部份遊戲設計均會引誘玩家繼續玩下去,例如一些關數必須一口氣完成,否則需要從頭再來。
三、聯誼——一班朋友在指定時間一起玩,和朋友同心協力完成任務,互相分享「打機」秘3訣,不失為一種聯誼的方法。間中,還能藉着網路的關係,結交新朋友。
四、電競選手—— 有些人希望以自己興趣作為事業,成為電競選手,因為電競已是很多地方的經濟產業支柱,發展亦有一定前途。
不論是遊戲設計者主動地或是玩家被動地,已經令部分玩家患上了電子遊戲上癮症了。

(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年出版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4計手冊-第五版本(簡稱DSM-5) ,已把電子遊戲上癮症納入研究的項目之一。在2018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更草擬在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11版( ICD)把電子遊戲上癮症納入為精神病,屬於行為上癮的一種。
患者往往無法抗拒電玩引誘,無法控制想玩電玩的衝動,並重複地、過分投入於電玩中;雖然面對因玩電玩之各種嚴重負面後果,仍無法降低玩電玩的程度。根據統計,電子遊戲上癮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和抑鬱症有密切的關係。
在中國,年齡介乎18歲至23歲的年青人,當中15.6%已產生與電玩有關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齡層亦有擴大的跡象。
因此,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對電玩過分投入,別掉以輕心,應留意會否患有電子遊戲上癮症了。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