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窗:驚恐症
3532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532,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杏林心窗:驚恐症

杏林心窗:驚恐症

一天,有一位中年男士來我診所求醫說,了他這半年來很不舒服,到處找醫生看病,看了很多位醫生,依然無法找出病源。最後,他的心臟科醫生建議他來找我。


(網上圖片)

當時,他突然覺得很不舒服,像是快要昏倒了。他還覺得透不過氣、手腳發麻、金星直冒。擔心是心臟病或中風了,最後還召喚了救護車。

他說:「好不辛苦才到了急症室,苦苦等候醫生兩個小時後,醫生終於來到了。剛開口和醫生對話,便發現剛才胸口的翳悶早已經消失了,也沒有吸不到氣的蹟象。檢查後,醫生評估他的身體機能完全正常,可以回家了。

「可是,事情並沒有完結。一個月後,類似的情況又再發生了。最後還得召喚救護車。同樣地,醫生說並無大礙。」他無奈地說。


(網上圖片)

從此,他覺得自己隨時隨地也會「病發」,令工作表現大受影響,上班時會提心吊膽,就像背着計時炸彈一樣。

更令人擔心的是,病發的頻率越來越頻密,由最初的每個月一次,變成一星期一次,最後差不多每天也病發了。


(網上圖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便不斷看醫生,檢查了很多遍,服了很多藥,情況依然毫無改善。由於擔心自己會在街上暈倒,漸漸地他便害怕離家太遠,平日只在自己的社區活動,很少出門。以往熱愛運動的他,就算朋友邀約他踢球跑步,他總是以藉口推搪,不願參加,整天困在家中。久而久之,便越來越少朋友來往了,而生活質素亦隨之降低。

經過診治後,原來他不是身體有毛病,而是患了驚恐症。經過悉心的治療,病情逐漸受控,終於有信心去不同的地方了,心情也變得更開朗。

其實,驚恐症是一個都市病。在香港是非常常見的。根據中文大學2005年的一項電話訪問,驚恐症的病發率約為4%。若加上亞臨床程度的病人,卻達到15%。在美國的一個調查顯示,病發率最高的年紀為24歲,男女比例為一比二。與其他精神病一樣,均為多因性,和遺傳、家庭成長背景、性格、生活壓力等等有一定關連性。

(網上圖片)

生活打擊是重要的一環。根據研究顯示,有一部份病人在病發前的十二個月至一個月之前發生一些生活打擊,例如親友離世、疾病、意外等,顯示打擊和病發的關連性。

有些病人為了消除焦慮及驚恐的感覺,便開始依賴酒精或藥物。若延醫診治,有些病人便會長期依賴酒精或藥物,甚至產生其他的精神病,例如抑鬱症或自殘等,後果可以很嚴重。

幸好治療方法並不困難,只需意識到是精神的問題,對症下藥,很快便能痊愈。治療的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大類。藥物治療主要為血清素。心理治療主要為認知行為治療。結合兩者,效果最為顯著。而復發的機會亦會大大的降低。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