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同行 宣揚共融
3692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692,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極地同行 宣揚共融

極地同行 宣揚共融

Steve是最近J2極地馬拉松節目中極地同行的創立人。在創立極地同行之前,他是個金融從業員,在大概六年前,因上司在極地跑馬拉松的分享令他開始接觸長跑運動,並參加了不少在偏遠、危機四伏的地域進行比賽。第一場比賽,是在撒哈拉沙漠,255公里的馬拉松。極地馬拉賽,有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以中國戈壁沙漠、智利阿他加馬沙漠、埃及撒哈拉沙漠,以及南極等險惡地區為跑道。他就是香港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壯舉的人,據馬拉松大滿貫俱樂部的規定,他完成七大洲八大站的極地馬拉松賽事,累積的總路程達900多公里,平均每站路程超過100公里。

在比賽中見證不同不同年齡、國藉、背景、不同程度身體殘障的跑手的故事,從而令他對傷健共融有所啟發。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分最常見、直接的是健全與傷殘之分。日常生活傷殘人士與健全人士之間看似「共融」、「多溝通」,但各自的小圈子仍然存在。不過在比賽場上,「傷殘人士的奮鬥精神,努力完成比賽,反而警惕了自己,他們的能力可以很強大,因為傷殘人士要比健全的人花更多的血汗,失明、甚至只有一條腿的跑手也同樣可以完成一場255公里的比賽!一班健全的人推著輪椅,與傷殘人士也可以一同並肩作戰。」於是,成立極地同行這個平台,希望可以透過長跑、不同的活動將群組之間的小圈子打破,帶健全人士主動進入傷殘人士的世界,令不同的群體可以一同成長,建立友誼,為社會達至「真.共融」。

極地同行現時透過參加不同的賽事,去為不同的組織機構去籌款,亦推動傷健共融的理念。當中匯集了一班健全和傷殘,不同背景的人士,用特製的輪椅推著患有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病童去參加不同的馬拉松比賽。

健全和傷殘跑手的訓練其實大致上分別不大,視障、聽障、殘障基本上是平等的。除非是只有一條腿的跑手,他們要更多時間適應自己的義肢、訓練平衡;而視障的跑手就需要有領跑員陪同。以42.195公里的賽事為例,在賽事半年前,累積每星期的跑達的里數。也有專業的學術資料去協助訓練,透過重力的訓練去提升跑手的肌肉質量。

Steve坦然認為極地同行的成功,有賴社會上不同的有心人才得以茁壯。體能上訓練是由有一定體能基礎義工、前跑手提供,以節省訓練的成本。賽事上用的輪椅成本非常高昂,不過日常營運的資金、器械、參加賽事的機票和住宿,主要來自有心企業和民間的捐助者。

極地同行的每一員,甚至支持者都希望成就參加者的夢想,為他們的人生達到一件引以為傲、無愧此生的事、經歷。在衝線的一刻,每個參加者、家長的笑容都是樂不可支的。這些笑容和鼓舞都是我這個機構營運下去的動力。

Steve時常向青年人分享在賽事中的經歷希望令他們的人生有積極正面的改變,為傷健共融做啟蒙的工作。

他分享曾在北極馬拉松賽事遇上了一名當時只有12歲的跑手,「她參加比賽不是因為好愛跑步,也不是有機構的支持。當時,她與父親一同參加這場險要的賽事,為的只是跟她姐姐一樣身患基因突變病的小朋友去籌款。在賽事開始前,她姐姐已經撒手塵寰,但那只有12歲的跑手猶記得姐姐在病床前的諾言。為了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以身犯險,在負30多度的極地跑上百公里、十多小時。」Steve亦在沙漠賽事期間遇上了一位只有6歲、赤裸裸的小孩,走了二十多公里的路去求一口食水。

他希望自己在極地上的所見所聞、與傷殘人士同行的經歷,令香港的青年人可以知道世界上,竟有年紀輕輕的人為弱小去付出股肱之力。香港的青年人如果無這些經歷,根本無法體會我們在水龍頭中唾手可得的清水,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一回事。

 

跑場上的險象環生

在加拿大的一次賽事,有兩位專業跑手因為大風雪意外而要折肢。Steve自言這個情況不常見,在極地比賽的世界裡,每個跑手都有心理準備自己要面對和承受的風險、代價,只要踏上起點,跑手的冒險旅程就會開始。每次賽事也會令他對人生有新的體會,他慶幸自己在當時下了正確的決定,覺得不能承受更多風險時,選擇撤離。賽事也在他們撤離後終止。

 

跑完,之後呢?

「為了病童、傷殘人士的人生有非凡的成就,為他們籌到更多的資金,是值得的。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是要幫助健全人士,令大家可以走在一起,不分你我,互相影響、學習。健全人士的缺憾少,令我們的眼界更為狹隘,聽電話、看訊息也是易如反掌。但在極地之中,可能傷殘人士的本領比我們還要高。能夠在傷殘人士的處景中學習,是我們健全人士寶貴的一課。」

 

在未來的日子,極地同行將會在戈壁沙漠,推住輪椅完成100公里的沙漠賽事;在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賽事;增設4部比賽用的輪椅去參加6大洲的賽事。由香港出發,將傷健共融的理念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希望公眾可以一同參與訓練,接觸多一些殘障人士,與他們建立友誼;亦可以捐款或成為我們當中的智囊協助在中小學,進行手語推廣;舉辦大專學生參加感驗殘疾人士生活的競賽;及舉辦嘉許推動傷健共融的機構典禮。

筆者回想去年失聰女歌手Mandy Harvey,利用肌肉記憶重新唱歌的感人故事。與Steve的極地同行一樣,世界不是以殘疾定義你我,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挑戰給我們定義自己。也許你會說「我未必有Steve強大的心力推動每一個計劃」,但Mandy Harvey都沒有放棄面對健全世界挑戰,我們還有甚麼籍口放棄行動去建構傷建共融這個美好世界呢?

 

更多資料:

Wheel For Oneness 極地同行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heelForOneness/?hc_ref=ARSPRU-kEtDIMSD-rYo8Olir6pHp_8ztvdx1p2bR9oq5R7Gb-Ouk35BCu_A3hWJ8Klw&fref=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