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區到科普重要性
(網上圖片)
落馬洲河套區終於正式確認發展,在香港設立新的科技園十分重要,亦不要再等,因為經濟、科技環環相扣,而且不是基建落成便能立即運作;始終附近配套,訓練人員,到著手研發也實在需時。香港正需要新的支柱行業去支持經濟持續發展,就是可以持續發展的產業。計劃中發展的高科技行業或科技,外國正進展得如火如荼。當然到若干年後,科技園正式落成運作時,環境會有甚麼變遷,仍然未知,相信會調整到引入合適的產業進駐。
重點是,現時仍然未肯定科技園內是否設生產或前期試產設備。這點我認為是必要的,研發是靠不斷實踐,嘗試、失敗、再嘗試來找出最好方案。如有小型生產或前期試產設備,對研發速度,成果,甚至培養香港人材,是有必然正面的影響,否則是會變成紙上談兵,研究發展的成果將有很大限制。如果只是一個設計師的辦公室,實用性方面可能大打折扣。
科技對一般人來說,好像是很遙遠;如航空,造船,造車等重工業。因香港歷史一向也沒有此類工業。大眾都以應用為主。亦因如此,使香港相關的法律,行業配套及人材領域基本空白。就算有人材,但欠缺配套及發展空間、融資市場等。最終研究成果及人材又是到外國發展去了。實在是有欠理想。雖然,此類頂尖人材,到那裡也可以生存。各國均樂意吸引到本國服務以至落地生根。因為他們能慢慢建立”配套產業”,這才是重點。只要有需求,自然會有大量配套服務出現,服務提供者,不用擁有高學歷,也不用有超高智商。正正就是養活最多大眾的一環。前車可鑑。年輕人見到人材有價,科學教育自然有需求,科學水平就會慢慢提升。向上流就可以靠本身的努力。
再者,就算其他行業,或純粹用家。也受惠於一個行業水平上升。在香港很多人擁有汽車,但對汽車科技認識有多深?是否知道汽車需要甚麼維護?但肯定的是他們知道有需要時,便可以到一眾車房,或原廠進行維修保養。一般認知原廠技術水準較高,因為原廠有訓練又有內部監控,消費者自然有信心保證。
說一個例子:曾經有一次意外,被後車撞凹車尾。需鈑金修補,再噴油漆。事前,我已經到坊間車房及原廠問清楚維修方法及報價。坊間車房收費比較便宜,因為說明只是噴油於受損的部份。而原廠報價則貴2-4倍,原因是噴油範圍包括整個尾門。結果我決定回原廠維修,也再三肯定是整個尾門噴油漆。完工時,外觀正常。
一般人會高興地收車。但我就取出儀器,測試後磪認只是噴塗了受損部份。而且,更驚人的是竟然沒有噴塗底漆。維修部本來否認,但車廠人員見到我取出儀器,就沒法推諉責任了。當然我相信是忙中有錯,一時大意。並且維修部也立即重做一次。這一例子,是否說明科技普及對一般人也有切身利益?否則,三數年後,車身開始生鏽才知道就已經太遲。
大眾對科技有認識,市場自然調整,得益的是用家,也是行業,也是香港。再引伸出去,這不就是認證行業嗎?
會員張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