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瘋」小店 – 花花

(網上圖片)
近年陸續有形形式式的老店、小店結業,從街坊文具店、運動用品店、書店甚至是紮根多年的食肆。主流媒體近來總愛尋找這批結業前老店、小店的店家訪問一番,聊聊經營之道、創辦初衷、或是何種經營困難以致結業。
一篇篇的結業前報道幾乎成了店家的悼念特輯,出刊後吸引大批追趕末班車的市民前往光顧、拍照,並在社交網站撰文紀念。有部分市民從舊區搬走,再重臨舊店光顧,本是懷念昔日時光之舉。不過,有更多的人只是湊熱鬧,到店家打卡觀光一番,懷念最後一夜。無論主流傳媒還是湊熱鬧的市民,大多將矛頭指向業主加租逼死小店,一廂情願地忽略其他結業因素。
楓林小館、龍門酒樓最後一夜時,有被傳媒追訪的市民稱:「我小時候有來吃,後來搬家沒來,聽到結業很捨不得,特地訂位今晚送別。」連東主都不禁慨嘆:「幾十年先光顧一次,難怪我們倒閉。」
小店與老店的存亡,除受限於租金是否合理,其實更看重的是顧客支持與否。社會上有一種講法是小店、老店不符合市場競爭,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致遭到市場淘汰,而高昂的租金僅僅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小店結業的港人追捧的風潮,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回顧港人的消費行為,花費時的選擇是否以小店為優先。
買一罐咖啡,買一份報紙,大家首先選擇是便利店、連鎖店,還是士多、辦館、在社區角落的小店?小店的價錢未必較便利店便宜,地點亦未必及大集團更方便。即使並非修讀的經濟學的我們大概亦可想像,每一個消費行為均屬一次自主的投票,以購買支持自己認同的信念。
多年前有朋友曾說,即使他已是傳媒中人,仍堅持每日買報的習慣。這位朋友每日步行至離家較遠的報紙檔,購買一份沒有紙巾贈送、一份正價的報紙。他說:「每天幾元的營業額,便利店不在乎,對於報紙檔可能非常重要。」
這樣的一個消費法則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在消費前「停一停想一想」 ,選擇一個自己所認同的消費行為,譬如支持小店、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公平貿易或有需要幫助的社會企業。或許花費會較往常的花費多,或許購買會沒有以前方便,但一個消費為所相信的投下一票。
事實上,行動支持小店才是較務實的做法。在我們慨嘆小店、老店結業離場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光顧了多少?我們為小店做了多少?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