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生活分享
想香港在大陸人的眼中一直有一層光芒與神秘。當我和家鄉的親朋好友談論起自己在香港學習、生活、工作,他們總是十分好奇,這個回歸不久的同樣說著中文的曾經屬於英國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到底和大陸有什麼差異和共性呢?儘管今日大陸的經濟也發展富裕起來,可是香港仍然如此不同。
我大學本科的學習雖然大部分在大陸,少部分在美國,但我的學校屬於比較特殊的種類——一所中美合辦的大學,它的運行很大程度上跳出了中國的傳統教育體制以外。近十年前,中美之間的交流還在愈來愈緊密,從經濟合作,蔓延到文化、教育資源的交流。我的學校就是那時成立的,當時簽署協議的還是現任主席習近平,時任浙江省委書記。那個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幾所類似的學校。我們採用全美式的辦學模式與教學標準——我們不必修馬克思毛澤東概論,聘請來自全世界的老師,並全英文上課。也許是在這樣全盤西式的環境下,我更加好奇作為中西交融紐帶的香港,會是什麼樣的文化。香港既紮根於中華文化,同時又鑲嵌了另一種使她發展強大的文明制度。我認為她更包容,更多元,更開闊,加之匯集了世界各地中國研究的優秀學者,學術自由開放,地理上又和大陸緊密相連,是我求學的優選。
來到香港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口密集土地珍貴。香港人民住所普遍空間小房價高:可能在我的家鄉300萬人民幣可以買下一個大別墅,在香港房市也許首付都不到。我就讀於香港科技大學,住在附近的寶琳,三室二廳不到100平方米,五個人合住,每月共22000港幣。十分神奇的是,擁擠的香港卻給我精神獨立感——我可以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自由地表達和追求自己在乎的事,且獲得同等的理解和尊重。這裏有各種各樣的人們,信仰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可是仍舊和諧守秩序地一起生活,這是極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說到和我預期的差別,第一個是語言。來之前我以為香港人都普遍英文流利,自回歸以後也大都能用國語溝通,然而都不是。我自己的觀察是,英文流利的香港人屬於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或者有出國學習經歷的,其次就是從事服務行業受過職業訓練。普通話在教育中普及,但大多人都不習慣。想起第一次來香港,去港大參加conference,結束後爬太平山,因為不熟悉邊爬邊問路。沿途的每個人都用非常港式的普通話友好地指路,令人暖心。我也遇到過在小賣部因為說普通話買東西給我白眼冷落的人。第二個預期差別,是對大陸的了解。我覺得大陸因為自己的網絡設限制,致使大陸人無法很好地了解全世界,也讓全世界很難認識大陸最新的變化發展。在美國期間就被一個教授問,“你們是不是還都買不起衣服無法上學?”香港人也同樣因此無法了解真實的大陸,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無論如何,我希望兩邊人民可以友好坦誠地交流共贏。
我要感謝科技大學的教授們和同學們,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讓我用力思考、用力探索我不知道的東西,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摒除偏見。我欣賞到邏輯思辨的魅力,體會到世界上太多領域等待我去學習,感受到我自己的渺小和不設限的可能性。因為科大告訴我在香港學習是一件多辛苦但美好的事,我特別想繼續在香港學習,延續我以前性別研究的願望。曾經參加一個關於香港本土主義運動的調研,我了解到香港的男女平權情況也不是很樂觀。尤其在政治領域,女性領袖仍然非常少見,並且更可能被大眾用外貌、身材、私人生活來評判。女性更多被理解為與家庭關係密切,而男性更多被掛鉤在事業上。這其實也是華人圈、儒家文化圈包括日本韓國都存在的問題。很可惜的是,在大陸做女權運動研究或是少數人群研究,近幾年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學術寬容度在變窄。對此我無能為力也很難過,但起碼在學術自由的香港,背靠大陸,我希望能夠努力將這個研究做下去。
香港對我來說,是燈火通明的樓宇,自由自我的空氣,行色匆匆的人流,冷氣環繞的書頁。香港讓我成為我自己。
撰文: 會員 嚴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