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惜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 Ip專訪
2753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2753,single-format-standard,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綠惜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 Ip專訪

綠惜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 Ip專訪

踏進環保設計總監Tony Ip的建築師事務所辦公室,大門側的英文已不知不覺把人走進綠色生活「Welcome to Where the green matter most」辦公室設計簡潔實在,自成一格。Tony Ip堅守環保理念,並創立其公司品牌,前路其不容易,如同他當年由工程系轉讀建築系一樣,路途並不平坦,但他仍舊奮力不懈,以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之。

 

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會認為環保建築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遠,思想上還停留在天台加建太陽能板就等於環保建築,Tony 告訴筆者,無論是建築物料的選用及地盤的發展等,都是涉及環保建築的範疇。

「環保的意思不是有錢才可以做,沒有錢就不要做,不夠錢完全不做,不是一同零的關係。只需在每一步的考慮範圍思考環保設計的手法。」

 

被問及香港推行環保建築有困難的原因,Tony 表示香港資源比較豐富,水費電費相對外國太便宜,不能反映真正的環保成本。一元一度電,大家不珍惜資源,可以說是已發展城市中最便宜之一,外國如英國、日本、德國電費貴兩至三倍,他們會想辦法省電。其次,香港人對環保建築認知不夠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他舉了一個例子,市民購買冷氣機時,懂得主動向售貨員查詢有什麼機種是1級能源標籤,倒是購買樓房時,買家不會主動問建築物方面有沒有「環保建築認證」。相對外國市民對環保建築認證的認知,如美國LEED認證,新加坡度Green Mark,香港推動本地環保建築認證明 ( BEAM Plus )還要加把勁。

 

筆者非常欣賞Tony 那份遇強愈強的心態,要推動香港人廣泛認知環保建設局非易事,而且需要頗長時間才可以看到結果,猶如播種一樣,靜靜等待收成的一刻。打從2004年他前往巴西環保考察之旅,Tony到過南巴西的最環保城市(Curitiba)。那裡沒有垃圾,而且九成垃圾都會被回收,置身其中的他還以為去了歐洲。該市市長是建築師,連任了3屆市長合共12年,他於70年代開始建造了第一條的步行街,Tony 非常欣賞該市長,那是一位有遠景的人,推出步行街了1至2年,聚集多了市民前往。此舉動使Tony深深了解作為一個領袖,只要理念正確,就必須堅持下去。

 

他為大力推動環保建築,還身體力行,加入了香港綠色議會,由環保物料開始做起,成為了環保物料認證(HK G-PASS)籌備委員會的成員。他還主動積極參與青年人、小學生、中學生及大眾市民為聽眾的講座,分享他對環保建築的看法。其實他大可以撓起雙手,一直做一份外間認為專業且人工高的職業,賺取應得的回報。然而他是一個力求突破的人,希望把環保理念發揚光大,打破常規。

 

發現問題並不困難,如何切實去執行,去改變現狀才是最困難的地方。一個嗜食甜吃,天天以油膩濃味食物為伴,又懶於做運動的人,如何驅使她走出第一步去做運動?踏出第一步往往如千斤重,總要有些鼓勵才成。環保建築也是一樣,Tony表示提高市民的認知是第一步,他經常擔任大大小小講座講者,透過公眾教育宣揚環保建築的好處,他對此抱有信心,尤其是年青一代,愈來愈著重生活質素及健康,環保建築正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Tony稱政府的推動也非常重要的,政府一直有推動,不過可以推行更完善的,現時政府有給予在建築設計時參與環保建築認證的發展商送上面積豁免GFA ( 例如露台,走廊寬闊些 ),Tony建議政府可以表明在環保建築獲得較高級別給予更多面積豁免優化公共空間。

Tony續說,香港未曾認真重視環保物料,他之前去過美國的環保建築論壇,其國家環保物料製造商對物料的要求提升了很多,外國都傾向緊貼最新的標準,香港的生產商未有足夠前膽性去看到市場,此方面香港建築業可以做得更完善,現時只有50種環保物料,相對新加坡有800種環保物料 。舉例說,他使用木材方面,環保些改用竹或附 FCS (Forest Stewardship Certicification)森林認證的木材,對環境較為有利。

 

零碳天地是由Tony有份參與設計的,這是香港首座零碳建築,它把都市原生林和一座配置了80多項環保科技的綠色建築合二為一,是展覽、教育、推廣、促進研究以及場地出租集一身的多功能設施。Tony親耳聽到有小朋友對媽表示很喜歡,這是金錢之外獲得的滿足感,所有辛勞也是值得的。Tony未來的挑戰也不少,剛創業了數個月的他,幸有一班有共同理念的拍檔,把環保建築放在住戶、辦公室、共享空間,共同為環保建築出一分力。

 

撰文:郭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