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疏有別 – Sofie
919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919,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親疏有別 – Sofie

親疏有別 – Sofie

 

400_39240

(網上圖片)

上個月迷你倉大火,我妹住的地方就正正在火場附近,好吧,近到最濃的煙應該在她家窗前飄過,所以還不知道會那麼嚴重時,也就是第一天,她已經和妹夫躲到我家小住。

同住幾天,我深切感受到所謂「親疏有別」就是:

我妹在我家非常自在,有一天早上我一起床看到她敷著mask吃著薯片在改卷(她也是老師) !但妹夫則好像沒平時那麼活潑。他倆回家後,我在收拾屋子時,發現到處都有髮夾、橡筋和亂七八糟的東西。事後我跟她說時,她完全無視直接說她想說的話,而妹夫就說:「家姐話你d野亂咁pat呀!」 這就是分別喇!

好,跳一下,來到前幾天。前幾天是我弟生日,在全家人的whatsapp group只有老公跟妹夫和他說「生日快樂」,每次我媽說話也都只有老公和妹夫回得最勤快,大時大節時的祝福話也只有他倆在出聲。

這就叫親疏有別。

在認識老公以前,我以為全世界的家庭都和我家差不多,就是阿媽勁惡,常常罵人,家裡階級觀念重– — -即媽恰所有人、姐恰妹、妹恰弟咁– –而且說話都不太正經八百,家裡都是吵吵鬧鬧的。認識老公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有的家人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最近工作怎樣?」「最近比較忙於xxx。」「嗯,好,xxx當作磨練……繼續努力吧。」在旁邊的我,覺得我應該要喊「父親大人」而不是爸媽了。

我們家是怎樣呢,唉……

剛說到我弟生日,他在只有我們三姐弟的whatsapp group傳了一張高級餐廳晚飯的照片,沒了兩位姐夫當然是沒人回應他,結果他特意打電話給我,說自己在尖沙咀看著海景吃生日飯。我說那你打給我幹嘛?他說:「來告訴你,你冇得著靚靚去食嘅生日飯,我幫你去食咗。拜拜!」幹!(回帶請看六月那篇) 既然說起我弟的惡行,就不差也說說我妹。以前在娘家時有一晚她在洗碗時用極其緊急的叫聲大喊「家姐))))))))」,我衝進去廚房,她十萬火急地說:「你快啲聞吓!」我以為漏煤氣,用盡全力大吸一口氣,fuxk她放了一個臭屁!!!

某年我弟生日,大家沒唱歌沒點蠟燭什麼都沒做之下,拿出蛋糕來,好像連切都沒有,就拿著3支匙羹直接舀來吃。吃完過了一會兒,我妹忽然跟我弟說:「你去洗碗,過了12點已經不是你生日了。」我弟應該深切感受到食物鏈最底層的滋味。

所以當我得知有的家庭會在whatsapp group說「謝謝弟弟對媽媽的照顧」,我感到十級震驚,這不是電視劇才會出現的對白嗎?然後我就對「原生家庭」又明白了一點,好了,說這麼多,終於好像有點正經的話了,咳咳,每個人從原生家庭帶來的都非常不一樣,比如我家所有人都對情情塔塔的話是夾手指都說不出的,如果跟來自和諧幸福家庭的人結合,那光是這一點就很容易起衝突了。

所以,婚姻真的是一門修行啊(敲木魚) 。咱們下一次來說一說。(揮手下降)

 

 

喜歡閱讀,喜歡文字,對教育事務熱心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