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魁文氏症(俗稱媽媽手) – 黃景培
799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799,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迪魁文氏症(俗稱媽媽手) – 黃景培

迪魁文氏症(俗稱媽媽手) – 黃景培

最近,有幾位女病人來求診,不約而同地痛症問題都發生在大姆指筋鍵上。這種情況我們俗稱為「媽媽手」,學名是不狹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 Syndrome)。單從名稱,很多人以為這情況只會發生在媽媽身上,但最近來求診的女病人,年齡層卻由剛出踏入社會工作的年青人,年約三十的新任媽媽,五十來歲主婦,以至七十多歲的婆婆都有。

你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患上「媽媽手」的女士的年齡層會這樣廣?答案揭曉前,讓我們先了解為什麼狹窄性腱鞘炎會被稱為「媽媽手」。原來亞洲女士普遍體形比歐洲女士偏細,抱嬰兒通常會用大姆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位去抱住嬰兒的腋下位置(如右圖),長時間重複進行此動作令大姆指筋腱受損,發炎而產生狹窄性腱鞘炎,因此就有「媽媽手」這個稱呼。

但實際上,除了抱小孩外,用滑鼠,拿重物等都會引致相同問題,所以這個「媽媽手」這個痛症就有機會出現在不同年齡層的患者身上。
你又可能會追問,為何好像女性特別容易患上這個問題?由於一般男士肌肉耐力及力量較女士強,所以勞損機會較低,所以這個問題大多數都出現在女士們身上。

如果檢測自己有沒有患上狹窄性腱鞘炎,方法很簡單,先將手肘伸直,把大姆指放進拳頭裡(如右上圖),然後將拳頭向尾指方向拉(如右下圖),如果感覺到劇痛的話,就很有可能患上狹窄性腱鞘炎了。
而媽媽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相當之大,簡單如用茶壺斟茶,扭毛巾等動作都做不來;情況嚴重的話,連想動一下隻大姆指都感到困難及痛楚。

一般處理方法首先都是吃消炎止痛藥,常拉筋及進行熱敷,以放鬆大姆指筋腱,如得不到好轉的話就應該去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用超聲波及衝擊波儀器去加速康復及消炎。若果到最後依然無法改善問題的話,醫生很有可能會建議病人打類固醇針。

很多病人,每每將康復的責任完完全全的交給醫生或治療師,其實這是錯誤的,首先於治療期間,病人必需要根據醫生或治療師的指示進行一些舒緩伸展運動。還有,一些不良的姿勢或習慣亦需要改變,以避免長期勞損而引致的病患。

 

 

黃景培 –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 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榮譽)理學士 / 中山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針灸文憑 / 脊柱相關疾病診治證書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健身球教練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