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實習香港學生Koby在京生活分享
3650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650,single-format-standard,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駐京辦實習香港學生Koby在京生活分享

駐京辦實習香港學生Koby在京生活分享

五十幾天後,我就會穿著畢業袍向北京大學道別,離開這個生活了四年、被我視為第二個家的地方,回到香港,步入職場開始新的生活。

2014年我獲得母校拔萃女書院劉校長推薦,通過北京大學校長實名推薦計劃獲得保送資格 。每次和身邊人講起我在內地升學,很多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而我自己也有同感。當時決定去北大大概有兩個很簡單的原因:第一,希望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令自己成長的更快、走得更遠、跳的更高;第二,想要親身到內地生活,了解國情,同時讓內地學生認識香港文化,充當促進兩地交流的橋樑。現在回看,覺得這兩點的確都做到了。

坦白說,剛到北京真的非常不適應 。記得剛入學的時候,普通話非常“普通”但卻要用普通話上課、 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談,而教科書都是简體字,就連寫作業都要用簡體字,真的有種長期處於一個“唔啱channel”的感覺。用一句去概括當時的情況,大概就是“三不懂”:聽不懂、看不懂、說不懂。雖然香港學生可以選擇入住條件較佳的留學生公寓,但為了可以更快融入內地生的群體,我就選擇和同班同學一起入住四人一間的宿舍。宿舍樓雖然非常簡陋,但還算是五臟俱全。可是,令我最不適應的不是失去自己的私人空間,而是洗手間和淋浴間都是公用的,而淋浴間更是沒門!沒門!沒門!(重要的東西說三次)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真的從來沒見過這種設計,因為香港的公共游泳池都不會如此“開放”……但日子久了就已經慢慢習慣了,甚至覺得那是個令我和同學變得更親密的一個好機會,因為都能借機和同學討論哪個教授“派Grade”、哪個教授是“Killer”、北京哪裡好玩等等。記得有一天洗澡的時候,和同學們在討論農曆新年假期的安排,我就分享我和婆婆去拜黃大仙的經歷。沒想到我的同學一臉驚訝,她們就問我,你們香港人都這麼早結婚嗎?我當時一臉茫然。及後發現原來在內地“婆婆”是指丈夫的媽媽,“公公”是丈夫的爸爸,而我們在香港,公公婆婆就是媽媽的爸媽。沒想到同在中國,在親戚稱呼層面上卻如此不同,而且居然還能鬧出這麼大的笑話。

除了日常生活上的不適應,還有一個不適應,就是在北京沒得吃正宗的點心。入學四年以來,在北京城里尋尋覓覓,雖然找到很多港式餐廳,但味道正宗的卻是少之又少。作為一個“吃貨”對此感到極度不滿……所以一般回到香港都會和爸媽去“飲個夠、食個夠”。但很有趣的是,回到香港的時候都會很想念北京,特別是想念食堂人均二十的“豪華”麻辣香鍋、麻辣烤魚(說豪華的原因是因為一般在食堂吃一頓飯只需要十元人民幣左右,所以在食堂能吃上二十元已經算是很豪華了),還有想念和三五知己去吃麻辣火鍋的時光。雖然近幾年不少川菜連鎖店都在香港開了分店或者不少港式火鍋店也有麻辣湯底這個選項,但要同樣嗜辣的朋友或者能吃到很正宗的鍋底真的不容易。

說起吃辣這個方面,其實是我到了北京才有的一個轉變。我從小到大也不是很能吃辣,甚至說沒什麼機會吃辣。但自從開學第一天和我兩個湖北室友吃過一次中辣的麻辣香鍋(麻辣香鍋有幾個等級:不辣、醬香、微辣、中辣和特辣),就突然愛上了吃辣了,也在她們四年來的“悉心培養”之下,我已經能吃特辣的麻辣香鍋。之前去成都和重慶旅遊時,都能吃中辣的九宮格火鍋(基本上就是整個鍋面都是紅油和辣椒),而且是吃完臉不改容、嘴不變紅!(此處應該有掌聲~)但除了從不吃辣到很嗜辣,這幾年的轉變的確也很多的。比如說,變得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不再覺得幸福是必然的。小時候的我沒有對生活在香港有很高的幸福感,甚至覺得在香港生活挺辛苦的,因為從小到大都覺得學習壓力很大,除了需要有優異的學業成績,還需要有十八般武藝,簡單來說:琴棋書畫樣樣皆精。但來到內地後就發現,其實生活在香港真的非常幸福,因為我不需要走幾個小時山路去上學,也不需要和六、七十人擠在同一個教室裡上課,更不需要擔心明天會因為沒錢繳交學費而被迫輟學。但這一切切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都是從小一直在面對的困難。雖然如此,但他們仍然能排除重重障礙,考上中國第一學府,這是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們教會我要時常感恩和珍惜所有,也是他們讓我知道所擁有的一切都得來不易,絕不應該take it for granted。

回望四年,我都收穫了很多,我所指的收穫不只是指大學四年來拿到了七個獎學金或獲歐盟委員會全額資助到英國愛丁堡大學交換,也不只是指有到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總部及駐北京辦事處實習的機會,而是看到自己真的有慢慢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當然,成長是需要作出一些犧牲:失去天天和家人見面的機會,也和昔日的好友漸漸疏離。但俗語有云:有捨才有得,這四年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很多,所以還是很感恩四年前做出了這個決定,更感謝家人這四年來在我遇到任何困難時,都願意毫無條件的做我的避風港。

2018年不僅是我大學畢業的一年,更是母校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紀念。今日我為作為北大人而驕傲,希望將來有一天,北大也會為有我這個校友而感到驕傲。

編按: 授訪者欲以第一身分享港人身份在北京學習和在駐京辨實習的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