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背後有多少汗水 – 花花
(網上圖片)
報章上的一則四百字、五百字,以至頭版的數千字的報導,記者們到底是怎麼完成呢?有人以為從記者會獲取資料後,按照新聞稿依書直說、甚至抄抄襲襲,就可以完成;有人以為將採訪的東西重新整理則可交差,其實不然。
最近不同傳媒均整理出特首跑馬仔各路人馬的家世背景,以近日閱讀過多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辭職的報導為例,有傳媒製作「數據看財爺」的資料表,估計記者不但翻閱多年的財政預算案資料,還需確認哪項數據最具代表性,再三篩選。有傳媒則選擇連日派員追蹤曾俊華,成功拍攝曾俊華與不同的商界名人會面,側寫財爺為選特首的準備。
對於讀者來說,千萬汗水亦不過是一、二千字的報導,或許臉書劃過的幾個標題,但卻是傳媒工作者們三查五核的確認消息,或連日追蹤才能蒐集的情報綜述,這些過程甚少獲得讀者的理解。
事實上,完成報導的各種方法與新聞來源息息相關,從記者會、資料挖掘、巡查結果及網上消息等等。簡單直接如記者會,記者需採訪完整個記者會,疏理出最適合報導的部分外,須再找受影響的部門、人士回應。如某政黨代美容騙案事主召開記者會,完整報導不但需涵蓋事主講法,還需查詢被指控的美容公司,給予充分機會回應,若事件涉違法,更需向執法部門查證說法。若篇幅充分,還可回顧過往發生的情況,與不同人士對現行制度的檢討及意見。
以「事件簿」及「案件來龍去脈表」為例,記者需從事發第一宗報導的資料開始閱讀,視乎事件複雜程度與篇幅而定。這類型的表格容易令從未接觸該宗新聞的讀者快速掌握新聞重點,尤其是複雜或情況不時改變的事件,如亞洲電視欠薪及停播、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貪污案等。
從資料堆中挖掘的新聞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方法,早前有傳媒從遞交往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文件中發現,同時為政府及地產商顧問的公司涉嫌偷用政府研究中的資料,為地產商申請改劃土地用途建屋。有關報導引起其他傳媒跟進,在短短兩個月內,揭發多間顧問公司均有類似的運作,令市民知悉行內流弊。
很多事情每日發生,我們亦未必能夠洞悉是否有問題、或違規、或需要探討。有時也只能靠記者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或思考、或理解事情。現在有種說法,傳統的傳媒已歸邊,報導背後亦不知有什麼目的,甚至年輕人們、大學生們已轉投網媒懷抱,選擇自己認為獨立及中肯的報導。
不過,作為業界中人,我還是得向大家解釋,記者的努力不一定在大家看得到的地方。比起許多的職業,記者工作是在陽光下遭受眾人眼光的檢驗,盡管是寥寥數百字的報導,或已傾注全部的用心,還得請大家多體諒記者的工作。
December 2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