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薈文章 Archives - Page 9 of 21 - 太平山青年商會
5
archive,paged,category,category-theelite,category-5,paged-9,category-paged-9,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菁薈文章

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的謬誤

高膽固醇是都市人常見的慢性疾病,由於血管裡有過多的脂肪積聚,令血管欠缺彈性及逐漸收窄,使血液因運行不暢順而導致出現中風、心臟病等,影響心血管健康。因此,不少朋友聽到含膽固醇的食物如雞蛋黃已經聞風喪膽,避之則吉,甚至只吃蛋白不吃蛋黃。但事實上,含有膽固醇的食物亦未有我們想像中邪惡。 (網上圖片) 美國膳食諮詢委員會在2016年取消了每日膽固醇的攝取上限,原因是人體內的膽固醇只有兩成靠飲食攝取,其餘則靠肝臟合成。因此,一些含膽固醇但「低脂」的食物如雞蛋、魷魚、鮮蝦等並不會顯著的影響體內的膽固醇水平。相反,若長期進食一些含有高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網上圖片) 如午餐肉、腸仔、肥肉、動物皮層、甜品糕點等,則會提升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大家毋須聽到膽固醇便感到害怕,健康的成年人只要飲食均衡,每天吃一隻雞蛋並不會令膽固醇上升。另一方面,大家又是否知道雞蛋黃所含的營養價值與雞蛋白截然不同呢? (網上圖片) 雞蛋白主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雞蛋黃則含有脂溶性維他命A、D、E,亦有豐富的維他命B雜、多種礦物質、葉黃素、玉米黃質和卵磷脂等。維他命A有助維持皮膚、毛髮和眼睛的健康,而維他命B雜則可維持身體的基本新陳代謝和神經健康。此外,蛋黃中的鐵質有助身體製造紅血球,預防缺鐵性貧血。更重要的是,當中的葉黃素、玉米黃質和卵磷脂同屬抗氧化物,它們能有助預防癌症、保護身體細胞、改善記憶力等。 (網上圖片) 雞蛋黃的營養豐富,又有如此多好處,大家以後還捨得不吃它嗎? 撰文:吳耀芬 (Kathy)營養師 認可營養師(香港營養師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學士、香港大學心理輔導學碩士、認可身心語言程式學(NLP)導師和催眠治療師。 Kathy具十多年執業營養師經驗,於2006年創辦「家營營養中心」。Kathy是香港極少數同時擁有營養學、輔導學、身心語言程式學、及催眠治療資歷的營養師。她以「身營心營」為理念,認為營養及心靈健康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她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識經驗,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營養減肥技巧―「7天循環減肥法」。過去多年成功幫助無數人士輕鬆健康地達到理想體重,當中更不乏城中名人士。 Kathy常獲傳媒邀請出席訪問及烹飪節目嘉賓,並於多份報章以及網上平台撰寫專欄文章。媒體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亞洲電視、香港電台、新城電台、蘋果日報、東方日報、晴報、都市日報、AM730、頭條日報、U Magazine、3周刊、SundayKiss 雜誌、孕媽媽雜誌、OURS媽媽寶寶雜誌、Baby親子雜誌、經濟日報Topick網站、生活易Healthyd網站、新假期網站、Fam101網站…等等。 Kathy認為營養健康著重生活實踐,而營養師亦不單是營養知識的來源,更是引領受眾建立健康習慣的領航員。故此,Kathy以緊密的師徒制方式,透過一對一的教導和經驗分享,把她的營養輔導技巧、健康烹飪技巧、以及以人為本的管理概念傳揚開去。 著作有《瘦身解密》、《那些騙了您很久的超市偽健康食物》、《Superfood食癒力》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utritionistkathy/

觀察劇場:熱情香港,好客之道?

2018太平山觀察劇場強勢回歸,將會就社會不同議題進行街頭觀察,並拍攝成一條有啟發性的短片。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 於2017年年頭到12月為止,香港已錄得5288萬的旅客訪港,扳回自2015年的跌勢。雖說旅遊業是香港產業四大支柱之中,但旅遊業引發的社會爭議不絕,例如強迫購物、水貨客、交通擠塞問題等等,令不少人對旅客非常反感。他們批評旅遊業佔本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有3個百分比,但偏偏旅客對我們的社區帶來不同程度的不便,於是發起運動反遊客、水貨客,對遊客不友善的報導很快就成為了香港的刻板印象。 今次太平山青年商會聯同腍岑惹創作空間,在2017年12月17日拍攝社會實驗,由兩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內地研究生扮演旅客,在摩肩接踵的銅鑼灣街頭實測市民遇到需要幫助的內地遊客時會不會協助一下,希望觀察市民對旅客的回應是否像報導渲染的一樣不友善?市民被問到冷門熱門的地點會不會熱心帶路? https://youtu.be/aHutlC4ynzM 在剛開始拍攝的時候,兩位素人演員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截停路人時顯得不自在,生怕遇上被人指罵的情況。她們好不容易才截停了一對情侶為演員指出時化廣場的方向和路線。她們戰戰兢兢的問道:「請問如心酒店怎樣走?」,有市民回答:「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位不諳普通話的市民先查找地圖確定方向後以英語回答。 及後,拍攝隊伍轉移到另一拍攝地點,兩位素人自然地問道:「不好意思,請問翠華要怎樣走?」。青年人、攜著子女的母親不但願意為她們指路,更親身帶領她們到達目的地。在路程中,該母親以身作則教育同行的兒子,循循善誘說道:「你長大以後也跟媽媽一樣要有助人的心。」 結果出乎意表,平日看似冷漠的香港人,不但願意為她們指路,更親身帶領她們到達目的地。似乎香港人的多元共融的文化質素超越了旅遊中港融合的偏見,片中港人的表現締造了家的感覺予兩位演員。旅遊事務署的「熱情香港好客之道」廣告中,主題歌曲其中一句歌詞「You make a difference 」。每一個港人好客、多元共融的文化都可以為我們的社區創造正面的改變!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港人都友善待客,配合政府的發展計劃,社會定必變得更加和諧,以我們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一個更健康的旅遊業!香港能夠發揮「熱情」、「好客」的一面,當然「又點少得你」! 影片:腍岑惹創作空間製作 由四個志同道合既年輕人組成既一個團隊 香港本土小型製作   https://www.facebook.com/L.S.Y.production/

杏林心窗:成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隨社會進步,人們對知識要求愈來愈重視。在不知不覺間,小孩子需要學習的知識亦愈來愈多。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因而績漸引起關注。 這些小朋友長大後會怎樣呢?一位病人告訴我他的故事。 他從小便無法集中精神,上課時很容易分心。每當有小鳥飛過,眼睛便禁不住向外張望。老師於是把他調到最前排坐著,並時常敲枱提示他留心。可是,在其他時間他仍然在玩枱上不同的文具,在書上畫畫。他還時常說要上洗手間,讓自己可以出外走一走。 (網上圖片) 在老師眼中,他雖然算不上頑皮,但他的存在或多或少打擾上課的節奏。時常忘記帶功課,成績欠佳,老師自然不太高興。同學們也覺得他有點奇怪,和他對話時他總是離題,打斷別人話柄,說話東拉西扯的。久而久之,他便被其他同學孤立了起來。每當小組活動時,總變成「垃圾」,在不同組之間「踢來踢去」。媽媽替他溫習的時候,總糾纏在最基本的課堂內容,想再深化時,他便完全不能明白。小學期間已經要留班了,將來怎麼辦? 升中以後,成績更每況愈下。上課的時候,總會天馬行空的想想放假的時候有什麼活動,電視劇集的情節等等。由於根底打得不好,對課堂的內容不甚理解,於是對學習便處於放棄狀態。父母看見他的成績這麼差,無可奈何地把他送到外國去,希望他能有所覺悟吧。 到了外國數年,同學們都能考入理想的大學,自己卻沒有着落,十分失望。最後,只能報讀一些遙距學位課程,便回到香港了。 進入社會工作,依然覺得集中精神有困難。別人看似簡單的工作,在他來說困難重重。他總是粗心大意,常常犯錯。就連老闆吩咐他做的事情,他又好像沒完全聽懂,總有一些遺漏。每有乏味或重覆的工作時,常常粗心大意地忘記一些細節,繼而做錯。其他同事花三十分鐘做完的事情,他總要超過一小時才能完成,效率很低。不論工作枱或時間表,總亂作團,沒有條理。 每當有工作需要多費心思時,總會一再拖延,直到最後「死線」一刻才開始做。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開始做時,還是會在辦公室走來走去,一時上洗手間,一時喝咖啡,專心工作的時間其實很少。因此,永遠趕不上進度,成為公司中的「遲交王」。 有時,他自己也禁不住想,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就這樣,在職場過了十年,眼見比自己年輕的同事也「上位」了,自己變成了他們的下屬,心裏不是味兒。工作的壓力越來越承受不了,慢慢地心情變得越來越差。 最後,還得了抑鬱症。 經過波折重重的上半生,來到這一刻,他才知道原因。原來他自小患了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網上圖片) 透過同時治療專注力不足過到活躍症及抑鬱症,專注力不足已大為改善。現在,他不用再擔心工作效率問題,精神壓力大大減低, 治療抑鬱症過程亦事半功倍。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MADE IN HK系列: 廣彩磁的香港精神與傳承

說起「文化遺產」,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起歷史建築物,虎豹別墅、藍屋、雷生春等耳熟能詳。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大坑舞火龍和大澳龍舟遊涌。不過這次想跟大家介紹的是一種手藝-「廣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5PQCraddsQ&feature=youtu.be 首先由名字說起,這家全港首間,也是現存最後一間瓷器廠,過幾天就開業九十年的瓷器廠,名叫粵東磁廠。「磁」通「瓷」字,磁器本來是指河北省南部磁縣磁州窯,以磁石製胚所燒製的瓷器,後來亦泛指瓷製的器具,廠房就是取用這個較傳統的磁字。 甫走進粵東磁廠,瓷器由地下疊到天花,一個個層架,一整間廠店滿滿都是瓷器,穿過那身型稍微胖一點都走不過,左右都是瓷器的通道,入目滿滿是不同的瓷器產品,傳統中式杯盤碗碟、西式下午茶碗碟套裝、花瓶、擺設等應有盡有。 不過要找出當中的實藏則要花上一定的眼力了,因為裡面不是所有產品都是「廣彩」瓷器,部分是從其他地方引入,一併販賣。 廠房第三代傳人──曹志雄介紹道:彩磁花碟是化學與藝術的結合,由其實地方進口瓷器,就像從其他地方購入白紙一樣,再在其上加工繪畫。 「廣彩」講求設計構圖,通常會畫滿花,稱為花頭,然後在空白地方政以金粉或金水作畫,增加富貴之感。「廣彩」對比起其他瓷器手藝,顏色較通透,會先用黑線勾勒,再添上顏色,其他則是在最後才加上黑線。 「廣彩」講求對稱,當中也有故事人物或是鬥雞,繪畫生動,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圖案,非常豐富。不只是傳統的廣彩圖案,只要是客人所要求的,外國圖案都會接,卡通人物也會接,所以磁廠的產品也反映出中西交融。這樣特點也正正顯示出香港人的適應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廣彩的瓷器產品亦變得多樣化。 傳統的廣彩圖案故事很多是述說共享天倫的故事,圖案中人物閒話家常,家座和睦,也代表著如意吉祥。另外也很有代表性的圖案是鬥雞,但這並不是指雞隻在打架,而是早上引腔高歌,「喔喔喔~」雞啼,大家鬥唱歌而已。曹老闆指廣彩師傅們創作能力不高,往往是由他親自找資料,再「二次創作」,有時是客人提供,所以圖案好廣泛。 其中有一套結婚送禮用的瓷器,是客人自創的,把自己親手所畫的老婆畫像印在瓷器上面。 筆者見到後忍俊不禁,把老婆畫成這個樣子,他回家後不會被罵嗎?問老闆,客人老婆收到後有何反應,老闆說,她收到後非常高興,或許這就是愛情的魔力。 有些名門貴族的外國客人會託磁廠把家族圖案印上餐具,也有客人從大英博物館見到埃及圖案後,託磁廠把家族圖案印上瓷器。 「以前沒有電腦化,都是手繪的,現在發一個圖片檔案過來就易辦了。」雖然如此,但曹老闆亦坦言,起畫稿的手工很重要,磁廠需要這些人才,但是現在只有一位師傅具備這手工了。 其實,磁廠絕大部分的客人都來自海外,曹老闆也覺得好抱歉,因為在外國人眼中具有香港特色的「廣彩」卻不為港人所知。原因要追溯到清末「十三行」的時代,那時外國人要買「手信」回家鄉,就選擇在離開的港口附近,即是在廣州購買瓷器,這一種手藝應運而生,相當蓬勃,亦因如此,至今「廣彩」的美名也只在外國廣泛流傳 ,所以客人大多數仍是外國人。「只是這幾年經媒體報道,才引起本地人的關注。」曹老闆無奈地說。 這種廣彩的手藝留傳到香港,曹老闆常常說香港在歷史上得天獨厚。民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局動盪,內戰頻繁。本來廣州是全世界最興盛的商港,後來因香港比較安定,而漸漸代替廣東的出口港地位。戰後美國因韓戰而實施中國禁運,英屬的香港就因此變成世界工廠,那時工廠林立,但現在整棟工廈只剩他們這一家是真工廠,其他單位都不再是工廠用途了。 曹師傅深明這一行真的不容易,畢竟這行需要很大的地方,在香港土地的成本就已經很高,幸好他們是自己物業,不擔心被加租逼遷。而且,這門手藝要學很久,買材料、配色、燒爐,統統都講究技術。不過,曹老闆也不斷想辦法,例如利用現代化,把廣彩圖案製成花紙,降低成本,這種花紙技術是曹老闆自創的,使做法更簡單,即使將來老師傅們退休後,也可以內地生產,這間磁廠也未至於完全清失。 之前有幾位教育大學的女生趁暑假時到廠房學手藝,老闆讓她們自顧自地坐在樓梯底自己畫下玩下,她們稍為學有所成後,便四處擺工作坊、展覽、寄賣,所以也引了不少本地人的興趣而上來看看,也多了媒體推廣,更多人認識了。「現在的學生經濟力好,捨得購物,都叫對生意有幫助。」 可是,曹老闆仍感嘆「後繼無人,有人學,但學不到那精神,因為年青人只是當成興趣⋯⋯現在年輕一代拿毛筆都難,在瓷器上繪畫則更難了。」老一輩可以心無旁騖,安定地坐著繪畫,但是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特質也轉變了。再無奈也好,這就是時代的轉變。 到彩磁廠一日遊後,筆者不期然反思:我們常常要求政府去推動創意和文化產業, 但到底香港人有多珍惜我們所擁有嘅文化工藝呢?或者,我們連認識也不認識,至少,認識過後,擺一擺攤檔,也可以叫作出了一分綿力。當我們只是感慨文化工藝不斷消失,彩磁老闆只可以想象三歲的孫女長大後接手;作為一個青年人,我們用文字紀錄這一事一物...... 還有多少我們所擁有的文化遺產未被發現,有待我們發掘出來,然後好好地保育它們呢? 記者: 李佩螢 影片:腍岑惹創作空間製作 由四個志同道合既年輕人組成既一個團隊 香港本土小型製作 https://www.facebook.com/L.S.Y.production/

人道外交:交涉於平民及武裝組織間的香港人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ICRC) 位於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863年,是全球紅十字運動組織的起源。當年瑞士商人亨利 杜南目睹索爾費里諾戰役後,認為世界上需要有一個中立的人道組織,照顧戰事中的平民及傷病者,故此牽頭成立了ICRC。接着,全球響應,慢慢每個國家也開始成立國內的紅十字或紅新月會。 和各國的紅十字及紅新月會不同,ICRC的職責主要源自1949年《日內瓦公約》或戰爭法。它專責在世界各地為受衝突和武裝暴力影響的人努力提供援助,並積極推廣保護戰爭受難者的法律。它是一個獨立而且中立的組織。在全球80多個國家共有大約1.6萬名員工;資金主要來自於各成員國政府以及各國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的自願捐贈。 在投資銀行工作約4年後,我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遇上了ICRC。和大部分的同事一樣,我被派到前線戰地如巴勒斯坦,阿富汗及緬甸,擔當ICRC駐外代表(delegate)的工作。在香港,一般人普遍認識前線醫療工作,ICRC也有自己的醫療團隊。但駐外代表是主力從事人道外交的工作,我們會在監獄探訪戰爭囚犯,代表平民與軍隊及武裝組織就軍事行動對平民所造成的傷害而交涉,有時甚至會處理人質綁架事件(https:/ /read01.com/Eyo2Kk.html#.WjP9l-mWyM8)。 HONG KONG SAR,CHINA: December 11, 2017. ICRC dinner in Hong Kong at the American Club city club 在前線工作,見到很多人類的極限,當中讓我思考很多。當大家討論人道問題時,一般都會把焦點放在受害人身上,但其實很多時候,在前線工作的當地員工自身既是救人使者,也是受害人的一部分。我記得在阿富汗工作,在一次野外出差,我要和我的本地團隊(男生)一起在一個房間換衣服。當時,我發現他們8個阿富汗人,每個身上都有着因子彈受傷的傷痕。當時我在想,這些阿富汗同事都是當地的精英,能通外語也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但這些精英在戰亂的國度裡,都曾經歷過生死的邊緣。故此,平民的情況更可見一斑。 另外,像我這些外國同事,在前線的任務都是有期限的,任務完結了就能離開戰區放假。可是,這些當地的員工,他們生於戰區,也活於戰區,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放假離開戰區的機會。故此,每當媒體把焦點都放在願意去戰區工作的外國人,其實我喜歡大家更歌頌這些生於戰區仍能努力生活的人,他們體現了人類的頑強生命力及可能性。 最近,很多人都問目前全球局勢對人道工作者最困難是什麼,亦令我對人道工作及自己成長的環境有進一步反思。我的看法不是什麼大殺傷力武器,而是戰爭的零碎化。以往的戰爭主要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故此國際法能發揮其效能。可是,現時不少的武裝衝突以很新形態出現,例如 : 國家與非國家組織,武裝組織與武裝組織, 甚至是意識形態與武裝網絡。因此,國際法的定位變得含糊,難以確保戰爭法在衝突中得到落實。而更壞的情況,甚至對人道工作人員直接構成威脅。 2017年確實是一個困難的一年,6名ICRC阿富汗員工在工作時被不知名武裝組織綁架殺害,當中有兩位是我從前的團隊。 反觀香港是一個福地,戰爭從來都好像離我們很遠。但其實我們放眼東南亞,都可以發現鄰國如菲律賓,泰國,緬甸都有武裝衝突,甚至戰爭零碎化的現象。試想如果有一天,這些零碎的軍事單位滲入了香港,或者東南亞因戰亂而出現難民潮湧入香港,到底身為國際大都會市民的我們,有多少真的知道發生了什麼是呢 ?我們常說香港非常國際化,除了商業,旅遊外,我們對鄰近地區又有多少認識呢?   撰文:葉維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外代表 Jason早期任職投資銀行。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進修國際關係,獲推薦兼讀聯合國大學。其後,加入瑞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事人道外交工作。曾被派駐巴勒斯坦,阿富汗等戰區,經常與非政府軍事組織接觸,處理戰事民生問題。

「日日2+3」就有足夠纖維嗎?

大家自小便學過食物金字塔,知道五穀類應為最多吃,然後是蔬菜和水果,再上一層是肉類、奶類及其代替品,最後是油、鹽、糖等調味料。 (網上圖片) 我們每天應進食的蔬菜和水果份量僅次於五穀類,原因是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纖維、多種的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物。有不少的研究證實,每天進食足夠的蔬果能有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當中包括預防便秘及痔瘡、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 (網上圖片)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記得「日日2+3」這句口號,它便正正在推廣多吃蔬果的飲食模式。「日日2+3」是指每天應至少進食2份水果及3份蔬菜,並鼓勵多嘗試各種新鮮及沒有加工處理的蔬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不少於25克的膳食纖維。然而,是否每天進食2份水果及3份蔬菜就一定能攝取足夠的纖維呢?舉例來說,小麗今天進食了兩個小蘋果(2份水果),約有7.2克的纖維,並在午餐和晚餐共吃了1.5碗的菜心(3份蔬菜),約有3克的纖維。由此可見,小麗在一天內只從蔬果吸收了約10.2克的纖維。      (網上圖片) 但大家亦不用擔心,除了蔬果外,一些穀物類如全麥麵包、紅米、全麥糠早餐穀物和燕麥片等均是豐富膳食纖維的來源。此外,一些乾豆類和堅果類如紅豆、黃豆、腰果、花生、栗子等亦有提供膳食纖維。 因此,大家除了記得「日日2+3」外,也不要對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掉以輕心,攝取足夠的纖維量除了有助預防便秘,亦因需要較長的咀嚼時間,容易令人產生飽肚感,有助體重管理。 以下為各類食物所含的膳食纖維量(每100克): 五穀類 膳食纖維量(克) 糙米 3.4 全麥麵包 6.8 全麥糠早餐穀物 11.7 燕麥片(熟) 1.7 蔬菜(熟) 菜心 2 西蘭花 3.3 芥蘭 2 水果 蘋果(連皮) 2.4 橙 2.4 香蕉 2.6 乾豆類 紅豆 7.3 黃豆 6 堅果類 腰果 3.3 花生 8.5 栗子 1.2 資料來源: 食物安全中心營養資料查詢系統   撰文:吳耀芬 (Kathy)營養師 認可營養師(香港營養師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學士、香港大學心理輔導學碩士、認可身心語言程式學(NLP)導師和催眠治療師。 Kathy具十多年執業營養師經驗,於2006年創辦「家營營養中心」。Kathy是香港極少數同時擁有營養學、輔導學、身心語言程式學、及催眠治療資歷的營養師。她以「身營心營」為理念,認為營養及心靈健康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她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識經驗,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營養減肥技巧―「7天循環減肥法」。過去多年成功幫助無數人士輕鬆健康地達到理想體重,當中更不乏城中名人士。 Kathy常獲傳媒邀請出席訪問及烹飪節目嘉賓,並於多份報章以及網上平台撰寫專欄文章。媒體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亞洲電視、香港電台、新城電台、蘋果日報、東方日報、晴報、都市日報、AM730、頭條日報、U Magazine、3周刊、SundayKiss 雜誌、孕媽媽雜誌、OURS媽媽寶寶雜誌、Baby親子雜誌、經濟日報Topick網站、生活易Healthyd網站、新假期網站、Fam101網站…等等。 Kathy認為營養健康著重生活實踐,而營養師亦不單是營養知識的來源,更是引領受眾建立健康習慣的領航員。故此,Kathy以緊密的師徒制方式,透過一對一的教導和經驗分享,把她的營養輔導技巧、健康烹飪技巧、以及以人為本的管理概念傳揚開去。 著作有《瘦身解密》、《那些騙了您很久的超市偽健康食物》、《Superfood食癒力》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utritionistkathy/

十九大之後的中美形勢

十九大之前,西方不僅對中共管治,以至「一帶一路」等中國的倡議與主張,基本上都予以全盤否定,甚至還經常宣傳中國崩潰論:《中國即將崩潰》的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在2001年已在渲染中國崩潰論,到了2012年改口說中國會在一年後崩潰,至今已淪為笑柄。 (網上圖片) 2005年,美國要求中國在世界上擔當一個「負責任的持份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不要只懂坐美國的便車,現在中國不單負起了不少全球責任(如成立亞投行),而且有點陰錯陽差地更成為了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守護者和推手,令西方的「眼鏡」跌滿了一地。 另一方面,十九大同時亦代表了中國繼續西化和民主化的想像的破滅。一直以來,西方都期望中國與西方漸行漸近,最後走在一起,或者為世界建立出一種既中既西的新文明,但隨著時局發展,一條去西化的東方化路徑已成型,中國踏上了一條與西方分庭抗禮之路。以往曾風靡一時、獨領風騷的「美國例外論」(US Exceptionalism),現在已逐漸為「中國例外論」(Chinese Exceptionalism)所取代。 (網上圖片) 中國在十九大後無疑是形勢大好:一開始《時代雜誌》就給了國家一頂「中國贏了」的高帽,特朗普訪華也給世人一種連美國也承認中國崛起的印象,隨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亦被塑造成與會的奧巴馬及各國認真對待中共,令人有中共再非洪水猛獸之感。 之不過,國家與國人卻不能因此而頭腦發熱,因為即使美國在特朗普治下影響力江河日下,但美元霸權仍在─全球88%的貨幣交易都是以美元進行,全球的經濟強國亦只有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與此同時,軍事力量在美國總體影響力中所佔的比重,亦持續下降,這並不難理解─全世界都依賴美國主導的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電腦及手機操作系統,基本上今天我們做任何事也離不開美國的系統。即令Google在內地可能被封,不過內地99%的手機的操作系統都屬Android或iOS卻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美國也是絕大部分「後工業時代工業」(“post-industrial” industries),如高等教育、科學、醫藥、出版、商務服務等的翹楚,中國難以望其項背。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朋友」每每是要「買」回來的─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大多是中國「找數」才願意參與的,相反世界有不少國家也爭著「付費」加入美國的俱樂部─所以說中國需要「買」朋友回來,但美國卻不用付錢。 (網上圖片) 簡單來說,目前無可否認還是美國的天下。 雖則如此,國家與國人卻毋須因此而妄自菲薄:隨著中國不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事實上已在帶來500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不但最大的經濟體不是西方國家,而且更將處於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結構的領導之下。不過亦須留意,同樣也是第一次,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並不是享有最高的生活水平的國家,同時仍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 面對這些犬牙相錯的形勢,以及各有千秋的勢態,港人更須比外界更清醒些,才能確實掌握到歷史的潮流。 撰文:袁彌昌博士 政黨政策總裁及大學講師 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博士,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碩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現爲政黨政策總裁,並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著有Deciphering Sun Tzu: How to Read "The Art of War",其專欄文章定期於《明報》筆陣刊出。

為甚麽會患上扳機指?

當你嘗試郁動一下手指,卻發覺難以彎曲或伸直,手指像是被「卡住」了,但過一陣子卻突然放鬆,彈回原來的姿勢,這就是扳機指。由於這個動作跟拉動手槍的扳機相似,所以在英語中被稱為「trigger finger」。任何一只手指,包括大拇指,也有機會患病,也可以多隻手指同時病發。當中,無名指的發病率最高。   在發病初期,患者一般會感到手指或拇指根部酸痛,部分患者則在郁動手指時出現「喀喀」聲,但沒有任何痛楚。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手指僵硬的情況,尤其是在早上,以及想牢牢抓住物件或伸直手指時最為明顯。患者會難以完全伸直或屈曲手指。當病情更為嚴重時,手指會僵硬並卡在的原來姿勢,需要另一隻手協助才可彎曲或拉直。這時,大部分患者在伸直或彎曲手指時都會經歷疼痛,伴隨著「喀喀」、「噗噗」或「噼啪」等彈響聲或感覺。如果一段時間不活動手指,症狀會加劇,但若干郁動後會開始放鬆。有些病人觸摸發病的手指時,會發覺手指底部有腫塊。最後,手指將不能完全彎曲或伸直,多數時間處於萎縮狀態。患者為免痛楚,一般會減少手指活動,隨著時間過去,可能會出現二次攣縮和廣泛性的手指僵硬。此外,需要手部活動的工作、家務、園藝和運動也會加重症狀。   引發這個狀況的原因是手指腱鞘受到刺激。肌腱的作用是把肌肉連接到骨骼。由於控制手指和拇指活動的肌肉位於手腕上方的前臂,所以這些肌腱從前臂通過手腕一直延伸到手指和拇指的小骨頭。每根肌腱周圍都被腱鞘保護,並有一組滑輪組織將肌腱固定在骨旁。當你把手指屈曲或伸直時,肌腱便會滑過由腱鞘和滑輪組成的通道。當肌腱因過勞或受傷等原因,備受刺激,便會增厚,形成小結節,使其難以滑過通道,導致「卡住」的情況。因此,當肌腱卡在腱鞘通道口時,你卻發力移動手指,使肌腱急促通過那狹窄的通道,手指便會突然伸直或屈曲,並發出「啪啪」的響聲。一般來說,如果手指呈現彎曲的現象,這是因為負責彎曲手指的肌腱力量較大,而負責拉直手指的肌腱力度較弱,而該力量足以突破那狹窄的腱鞘通道。   扳機指多發生在需要經常重複及用力做抓握動作的工作者或業餘愛好者身上,例如農夫、工廠員工及音樂家等。然而,研究沒有發現扳機指的發病原因與工作存在必然關係,所以發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女性病發率較高,常發於40-60歲期間。此外,扳機指在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腎病、甲狀線功能減退症、類澱粉沉積症等患者中更是常見。這可能與腕道症候群(滑鼠手)的手術有關,有時候也會在手部受傷後出現。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病發的原因不明。   醫生或脊醫只需通過觸診,檢查你的手和手指,便可進行診斷,無需進行X光檢查或其他化學檢驗。如果你的手指關節出現僵硬、麻痺或疼痛,甚至無法伸直或彎曲手指,請盡快與醫務人員聯絡。   你可能會發現手指腫脹或在關節上有腫塊。在家中自我護理的方法包括盡量休息,在發病位置熱敷、冷敷、做拉伸舒展以及減少需要重複做抓握動作的活動。脊醫則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超聲波和/或電激、Graston治療、蠟療、復康運動、手療矯正等來解決這個問題,目標是消除腫脹和放鬆無法移動的部分,讓手指可以無痛的活動。如果這些保守措施起不了作用,就可能要考慮動手術鬆解手指根部的腱鞘滑輪,使肌腱可以自由滑動。   舒緩扳機指的運動: 將手掌放在平坦的表面上,逐一提起每根手指,保持2秒,然後放下。進行時,你可以用另一隻手拉動手指來增加張力。每根手指重複此動作10次。 用橡皮筋包住手指,用力做開合動作,抵抗橡皮筋的阻力。每隻手重複20次。 每隻手指輪流彎曲去觸摸拇指。2分鐘內不斷重複。 把網球放在掌心,用力握緊5秒,然後放鬆。重複動作10次。 將手指向下合攏,逐個關節做,直至握拳為止,然後伸直手指。重複動作20次。 按摩患處及其關節3分鐘。 先把毛巾放在桌子上,再將手放在毛巾上,手掌朝下。抓住毛巾,一邊搓揉毛巾一邊施加壓力到拳頭上。保持這個姿勢5秒,然後慢慢伸直手指,放鬆,再重複動作。重複動作15次。   撰文:註冊脊醫 李康詠醫生 Dr. Jessica H.W. Lee B.Sc.(Hons), D.C. 脊骨神經科醫生 (香港及加拿大註冊) 李醫生是香港及加拿大的註冊脊醫,她在加拿大紀念脊骨神經科醫學院(CMCC)完成受訓成為 脊骨神經科博士,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為不同年齡的病人診治,由嬰兒到長者皆有。她擅長舉 辦企業機構講座、改善患者不良姿勢,精於治療兒童及孕婦的病症。 李醫生熱愛醫療工作,盼望服務社區、改善大眾生活質素。她致力提供卓越的醫療保健服務和 健康護理教育,期待每天幫助人們達到健康的期望、投入美好生活。 李醫生經常獲邀與不同行業的企業合作舉辦研討會及工作坊,包括IT企業、醫務所、補習中 心等。她還擔任香港兒童脊科基金榮譽顧問,也是國際兒科脊醫恊會會員。李醫生曾在亞洲電 視(ATV)教授護脊操,更為不同媒體撰寫文章及接受他們訪問。 目前李醫生仍在積極進修,參加不同的課程及研討會,增進醫學知識,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她已完成了臨床針灸學、ART®、Graston治療和Webster治療等專業訓練。李醫生會繼續 拓展及提升她的臨床技能,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 診所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jessicalee/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香港社企先行者凌浩雲專訪

筆者認識Howard不過是大半年時間,他給予我一種積極人生的感覺。他身居要職,同時為多間社企創辦人、社企首席顧問、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及多個政府公職等,他的名字在社會企業界響噹噹,無人不識,今年更獲得「香港人道年獎2017」殊榮。他從容不迫的語調,講話時非常清晰的一字一句,此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正正都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之一。 Howard不僅開創了社企先河,他還有一套開放的商業管理手法,絕不是傳統的「教識徒弟冇師傅」。計有4個曾於旗下素食店工作的員工已先後自立門戶,經營素食店,他們的店舖有位更設於同一道街道上。對此,他絕不介意,還稱讚對方有頭腦呢!雖有云「同行如敵國」信佛的Howard採取樂觀態度,絲毫不帶埋怨,還送上祝福。   修讀食品科學出身的Howard,他畢業後曾任職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及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牌子LVMH,兩間均是市場的領導者公司。他一生只打過此上兩份工,好處是學到世界級的管理方式,同時留意到員工的投入感不足,大公司架構多,每位員工做事很專門,卻未可窺公司全貌,而且向上始終有頂層。故此當他擔任老闆時是這樣: 「我非常願意教導同事,我把所有的工作技巧毫不保留地傳授,我知道只有這樣,未來日子我才可以把生意交予他,有一天對方也可以代替我。事實上,當中不少人現在成為了拍檔。現時我多了時間,就去做義工。每間公司我大約用了一年時間,便可交予有能之士打理,讓他們發揮,他們做得比我更好,這就是我樂見之事。」 曾經幫助過不同階層自力更生的Howard,筆者好奇他認為最需要幫助的社群是哪一組?他表示是大腦癱瘓,四肢不能活動的人士,他曾協助「路向四肢傷殘協會」成為社企,迄今生存達8年,四肢傷殘人士曾去消防處、香港警務處、公營機構及商業機構舉辦生命鬥士講座,以啟發員工克服逆境,要抱不要放棄精神。近年還突破海外,前往台灣及上海,作更多元發展,舉辦舞台劇及演唱會。他認為社企是否做得成功關鍵在於「社企有沒有團隊精神及能力,更視乎負責人是否有心去做。」   在他記憶之中,有一位令他較為印象深刻的患了大腦癱瘓人士張世豪。就連說話也有問題。世豪雖然擁有榮譽學位,但苦無工作機會。其父原本是廚師,也需要辭工與媽輪流24小時照顧他。Howard分派了他編寫手機程式APPS,程式內容為幫自閉症人士溫習及紀錄表情,後來他的作品驚為天人,猶幸得到利希慎基金的贊助,他順利地完成浸大碩士學業,後來世豪更參與e class的編程及開發傷殘人士可用的電腦輸入器,世豪找到自己一片天空,父母都感到非常欣慰。 每個人總有低潮時刻,Howard亦不例外,當年他孤身作戰,走出舒適圈,放棄高薪厚職,創立第一間食店「哈佛提素」。初期的首兩年生意及感情也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為了方便工作,只好租住工作附近的120呎板間房,Howard當時面對事業與感情的雙重打擊,Howard沒有意志消沉,還啟發了他一個重要的概念:人在逆境中,更容如看到自己的一切,如何在這獨一無二的空間中找到自己的觀點與優勢。 終於在三年後,他在經營的生意上創造了許多第一,如第一間開在街舖的社企素食,第一間大學的社企素食, 第一間長者屋苑的素食咖啡店, 及第一架社企素食美食車, 這些第一都是在夾縫的曙光找來的。Howard如今可以輕描淡寫,就如「梅花香自苦寒來」!   Howard一再強調,社企雖然是一盤生意,但老闆必須要有商業道德及社企概念,「一個商人做社企沒有社會概念破壞力大於一個社工做社企沒有商業概念。」他認為成功的社企一定要有社工擔任成為其中一位員工。若商人掛羊頭賣狗肉,借弱勢社群「過橋」,將影響整個界別,後果堪虞。作為年青人,就需要有熱誠加上賺錢的智慧才可以達致成功。 Howard毫不吝嗇地分享了其寶貴經驗。筆者相信,如佛家所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你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是有發生的原因,是有它的作用的,視乎你以甚麼心態看待,萬事都有因有果,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不必羨慕他人,你也可以活得精彩。   郭秀梅

心在哪裡,時間在那裡,成就也在那裡—演講培訓師吳忠泰先生訪問

吳忠泰先生 (Season) 簡歷 1992-1994加入太平山青年商會成為會員 曾任新城電台節目主持及戶外節目監製及電影配音。 2010-2015年,連續六年擔任香港工展會司儀 專注從事人際關係技巧、司儀培訓及公開演講之培訓工作 曾擔任香港藝術中心、HKU Space、香港明愛專業及成人教育中心、工聯會業餘進修中心、聖芳濟各小學等多間院校的課程講師,至今學生人數逾十萬人。 曾獲邀到不同的機構擔任主講嘉賓,包括香港大學醫學院、嶺南學院、香港總商會、苗圃行動基金會、獅子山青年商會等,主講逾50場講座   前言:認識到吳先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筆者上吳先生的一堂「拒絕拖延」,深覺吳先生的準備資料充足,例子生動「貼地」,而且精彩句子連連,於是在課後上前自我介紹,並邀請他接受訪問,後來才知道他曾是太平山青商會友,一個訪問就誕生了   1.可以講述一下你加入太平山青年分會的經過嗎? 當時是1992年,由會長黃錫年介紹入會的,當時由於感到此組織所辦的活動有挑戰感,極富社會觸角,於是便加入成為會員。曾任10大傑出青年選舉的籌委,1993年「今日形象創造明天」專題講座,兩次的講座曾聯絡過的嘉賓有鄭丹瑞、張堅庭、馬偉明、黃毓民、鄭經翰,黃秋生等人。 2.你在太平山青商分會有什麼得著?你認為青年商會是甚麼組織? 當時鼓舞了自己的內在思維,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也發揮了自己所長,當時我利用了自己在電台工作的人脈,為講座尋找了講者嘉賓。青年商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找尋生意客戶,而是青年人視商會作為一個媒介,在當中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3.從事口才訓練及演講多年,你是如何入行呢? 我曾當過仿古瓷器師傅,有一天偶然在工廠內,收聽到商台廣播,「現正招聘廣播藝員……並需要錄製十分鐘的自我介紹聲帶。」經過兩次面試後,我就是從4200多封求職信裡面脫穎而出唯一男聲。當時的錄音帶我介紹了兩首歌曲。巧合的是,當時申請之時還有3個月便超過年齡限制25歲,還有,當時要求是大專學歷,我也沒有,都是上天的安排吧! 4.你認為當時能夠在眾多求職者之中突圍,原因是? 我認為是我講話非常清楚,咬字清晰,我堅信是神賜予我的禮物。我曾在小學四年級時參加了全校演講比較奪得冠軍,無形之中成為了推動力。信主的我認為是神的引領。   5.我們如何在云云之中突圍,創造自己的獨特性? 12個字已經包含了,就是:「人冇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變。」   6.你對當今年青人有何感想? 部分香港年青人不懂得交朋結友,只會向政府索取、要求,其實他們可以多想想自己如何可以幫助別人、幫助一個地方,成就一些東西。我認為爭取民主自由不是不好,但年青人偏向了理論化,年青人不妨多想一下實在的民生溫飽問題,否則會出現「明天會更好,今天過五到」局面。另外我建議多推動禮儀文化,男士的紳士風度可以做得更好。 7.年青人如何才可以放下成見,成就自己? 所有的問題不可以簡單定義為好或不好,你要明白問題為何存在。要發掘問題的核心,了解意見不同的存在背後原因。比如中國的近代歷史出現了不少悲劇,遺下了創傷。年青人不妨多了解歷史。近期我有講「衝突管理」,把「對家」收納為己用,把敵人化為同伴為最高境界。   8.你曾經是年青人,現在希望對年青人寄語甚麼? 我曾經從事保險業,他們曾講過「心在哪裡,成就也在那裡。」我並不完全同意,我認為應該是「心在哪裡,時間在那裡,成就也在那裡。」現代年青人有一個弊病,就是一發現沒結果便放棄、埋怨、斥責、投訴。 我想反問一下,如果你在家中口喝,你會如何做? 你會起站起身子,打開廚房的櫃,再從櫃裡拿一只杯子,再在茶几拿起一壺水,把水倒入杯內,你才可以飲到水,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現在青年人願意經歷過程嗎?你想購置業,又想一步登天,買不到樓就罵政府官商勾結。我們以前不是的這樣的,我們會盡力思考,我應該做什麼可買到樓,而非怪責父母沒有給予金錢買樓。我們設法構想未來如何可以達成目標。 後記:會友之間總是帶有莫名親切感,是次訪問,吳先生大力鼓勵年青人,盼會友都把此份助人精神宣揚,吳先生現時追求靈性上的追跳自我,覺醒自在,只因吃喝玩樂過後只有空虛。吳先生希望大家常記住天天唸以下數句:「I am sorry.」 「Forgive me.」「Thank You.」「 I love you.」   郭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