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HK系列: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
3695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695,single-format-standard,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MADE IN HK系列: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

MADE IN HK系列: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

封有才,海派旗袍大師,今年73歲。由學師至今已有超過六十多年造旗袍的經驗,1950年代小時候跟隨家人由上海移居香港,而大量上海裁縫也是在這個時期來到香港開裁縫店,貨如輪轉,封師傅的旗袍也傳到日本的伊勢丹公司,那時可說是香港裁縫的黃金時代。

三代為裁縫的他告訴我們,當時還未有時裝,服裝是以中裝為主,而女士穿的中裝就有旗袍、長衫、大襟衫、馬褂等等,款式多樣化。造衫的裁縫不一定只為權貴量身定製衣裳,有時還會製作普羅大眾所穿的便服,所以裁縫一天可以造出上三件的衣裳。

海派旗袍,即是上海派,以針黹、縫紉功夫最為著名,在衣面上不會見到縫合的線。例如在拉鍊的縫合位置,客人要反轉衣衫的底部才會見到縫線的痕跡,手工十分講究。相反,廣東則以車衣技術為主,以衣車縫上布料或拉鍊,織線就會留在衣料的表面。

旗袍與其他衣服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立領、排鈕及連身的部分。工序由度身、檢查物料開始,師傅會噴水熨平布料,等衣料涼透才開始裁剪,之後再將布料拼湊在一起。以往做學徒,不會有紙樣,直接用粉筆在布料上畫圖。可見,對裁縫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可以犯錯。而工場中,會有專人負責修改由裁縫按尺寸所製的衣服,以減少裁縫工作量和減少成本。

在封師傅看來,每件旗袍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工序都在考驗師傅的功力。「一件旗袍造出來不可以起皺,衣襟要稱身,領口也要對稱。」紙上談兵地理解當然容易,我以為只要量度好尺寸,貼身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可是,除了花卉的配搭,裁縫對待布料也要一絲不苟,避免熨壞、弄污衣料。裁縫亦會謹慎地考量布料要在那一個位置裁剪,「如果把圖案、花朵裁開,會不會影響整體的美感?把花朵裁成四分五裂豈得說是美呢?(裁縫)最重要的是要有心思,講求完美。」旗袍在匠心獨運之下,經過多個工序,才得以完成。

而隨著布料製作技術的提升,中裝、旗袍的選料也日漸多樣化,不過這對裁縫來說才是考驗真功夫的時代。「布料的選擇多,  雪紡、蕾絲、釘珠片的布料都有」。衣料的彈性、結構千變萬化,處理衣料也要有相當的經驗才可以把衣料縫上。問到最難搞的布料,封師傅第一時間說:「光身絲絨!」由於物料富有彈性,變相縫合後回彈難以預計。特別是製作旗袍的綑邊,即時天生一副巧手,欠缺對物料的認識和經處理經驗。師傅說:「沒有本事難以把衣服的夾裡托上。」

想當年,裁縫工資的是靠上海縫業工會去訂出衣服款式合理的一般價格和師傅的最低工資,而師傅會按照自己經驗去再作調整。可惜的是,隨著現代化、機械化的製衣業發展,個別的裁縫生存空間被收窄,現在的裁縫只可以勉強靠這門手藝養家,更可况要靠旗袍工藝發達呢?他說:「我們這一代的裁縫在香港應該只餘下不多於五位。」所以,封師傳也承認長遠來說旗袍是在市場上會供不應求。

門手藝難以在現代生活中成為職業,學徒幾年無工資,以致後繼無人。但欣賞它的價值不但有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新生代的學子,甚至是日本人。封師傅小心翼翼展現女兒出嫁時穿上旗袍時的照片和為女兒 妻子親手造的旗袍。口裡雖說沒什麼特別,但表情還是滿滿的自豪和感動。封師傳在近年不吝賜教,在真光書院帶領一班學生親手製作旗袍。而這班中學生更會走秀,「她們在設計的心思非常利害,為旗袍帶來新的配襯和飾物,成品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他回想大部分學生,一開始接觸旗袍都是興趣所推動,到自己親身造出成品,他和學生也有不少的成功感。不過,幫他人製作還是力有不逮。最特別的一位學生,就是旗袍男。封師傅記得一次在工場收聽電台節目時,一位旗袍發燒友(旗袍男)多番拜師求學也無功而回,於是,封師傅打電話去電台叫旗袍男有空就前來他的工場學習。如果要說這個行業已進入夕陽,筆者卻認為旗袍總有下一個明天,有心的人為這手藝承傳、宣揚,我們不用在博物館才見旗袍的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