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奧斯卡太白爭議 – 陳廣隆
執筆之際,第88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結果早已塵埃落定,各大獎項是否大家心水,此刻也不再是影迷們最關注的話題——今屆奧斯卡各獎項得主是否眾望所歸,一直以來就不是各界最重視的(里安納度迪卡比奧終獲封帝,是意料之內的慶典),始終佔據娛樂以至社評版面的,是奧斯卡忽略黑人電影及從業者的爭議。
關於這個已歷時多年,而且勢將延續的爭論,以下是筆者幾點簡單的看法︰
網上圖片
一、黑人演員在奧斯卡獲獎的機會,其實不低。昔日黑人深受歧視,確是事實,但據統計,在近20年,10%最佳男配角、20%最佳女配角、15%最佳男主角、5%最佳女主角是黑人,全數加起來佔全體演員獎項的12.5%,而非裔人口約佔同期美國總人口的13%,所以純以數字而論,奧斯卡並沒明顯的有色歧視。
網上圖片
二、今屆奧斯卡的主要演員獎項,確是沒有黑人演員在內,男星韋史密夫(Will Smith)更因此而杯葛頒獎典禮,堅拒不出席,但我們似乎也不能說要按人口比例,斷定黑人演員必須佔提名項目的多寡才不算歧視,否則同類爭議同樣可推到美國各類種族人口,例如說為何多年來都沒有華裔演員獲提名?更重要的,是提名應著眼於演技實力,而非種族身份。獲得今屆影后提名的傳奇女星夏綠蒂藍萍(Charlotte Rampling)在頒獎禮前的回應,廣遭抨擊,但筆者認為她並沒歧視之意︰“One can never really know, but perhaps the black actors did not deserve to make the final list” ——她這句話聽起來是很刺耳,但以今屆最佳男女主角提名而言,要剔除任何一人以換上韋史密夫或任何黑人演員,都會造成遺憾——《火星任務》(The Martian)的麥迪文(Matt Damon)也許稍弱,《洛奇外傳︰拳王之後》(Creed)的年輕黑人男主角米高佐登(Michael B. Jordan)的表現也確值得肯定,但考慮至此,重點顯然已非種族,而是回到藍萍提到的實力問題了。正如她在訪談中反問的︰“Why classify people?"影評人應為得不到肯定的佳作「申冤」,以評論與分析為之「平反」,只歸咎種族歧視是懶惰的做法。每談到種族歧視問題,人們總不免易神經過敏,太著重政治正確,誤解了別人的話。藍萍的說法,與傳奇男演員米高堅(Michael Caine)差不多,但後者說得中肯順耳些,就沒受到那麼多批評了︰“There are loads of black actors; I think in the end you can’t vote for an actor (just) because he’s black. You can’t say: I’m going to vote for him, he’s not very good but he’s black, (so) I’ll vote for him. You’ve got to give a good performance.”
網上圖片
三、這當然不是說奧斯卡沒有問題,而且問題顯然不小。奧斯卡貴為全球最關注的電影頒獎典禮,但其本質,其實不是競賽,不像歐洲三大影展,由每屆皆不同的獨立評審團評選獎項(當然可能會出現主席主導賽果討論的問題,但機制上是愈來愈完善),也有避免一片獨大的得獎規定(這會不會造成「分豬肉」則見仁見智),奧斯卡本質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的年度活動,是業界「圍內」的盛會,獎項由會員投票決定,因此會員的組成、投票的機制、電影公司的拉票活動(明是鋪天蓋地的公關宣傳、輿論壓力,裡是衣香鬢影的豪華酒會邀請),才是關鍵。此處只列出數字︰截至上年度資料,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管委員會由52人組成,37人是白人男性、13人是白人女性、1位黑人女性、1位亞洲男性,即使不談奧斯卡委員會長期被詬病的「老人管治」所引申的積習問題,其種族組成無疑是不公平的。筆者認為,今屆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以戲論戲論實力,沒有太大的種族歧視,但背後組織卻是時候改革了,而且必須盡快改變,否則無法杜絕歧視可能,爭議也將永不停息。
網上圖片
四、也許我們最應關注的,不是從獎項上討論黑人是否被歧視的問題,而是黑人演員的「待遇」,就像Brandon K. Thorpn(王相宜譯)在《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提到的,〈黑人演什麼才能獲得奧斯卡青睞?〉︰「在奧斯卡歷史上,有10名黑人女性獲得最佳女演員提名,其中9名飾演的是無家可歸或很快就要無家可歸的角色……獲得最佳女演員提名的10位黑人女演員所飾演的都是貧窮或低收入的角色,其中有一半是身無分文的母親。……還有其他一些共同之處:這10個角色中有7個沒有丈夫、男友或父親(或者在獄中)。其中6個曾遭受暴力虐待,有5個曾遭強姦。……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主席謝麗爾博恩伊薩克(Cheryl Boone Isaacs)在宣佈針對 #OscarsSoWhite做出的改變時,提到電影業沒有製作選角多樣的電影是根本原因。博伊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你必須回溯和研究非裔美國人演的那種電影。』……這些影片所缺乏的角色是普通人。當這樣的角色確實出現時,攝像機似乎停留在他們最可能引發美國白人反思美國種族主義歷史的那部分生活。」由此引申,美國歷年來固然「有安全、保守、自慰的『政治正確』給獎」的傾向,可是不單是荷里活,忽略普通人生活與心理,是許多發達國家的電影的通病——為甚麼大眾的口味與目光只停留在勇者或復仇者之上?
網上圖片
五、粥粥〈奧斯卡馬後炮:淺談奧斯卡的爭議和問題〉︰「事實證明,影藝學院其實是願意給黑人演員以及黑人電影獎項的,但問題在於黑人電影除了爭取平權、黑奴問題之外有沒有更多題材上的可能性?而觀眾以及荷里活影藝學院的成員們對這些多樣發展的電影有沒有了解和觀賞的意願?我想《無境之獸》(Beasts of No Nation)和《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兩部電影在奧斯卡的挫敗就反映出了根本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對這些電影沒有興趣,更不用談去看或去肯定這些電影。我認同我們應該進行這些改變不平等的對話,但內容應該是如何改變黑人演員只能在特定類型電影和角色中出現的刻板印象?如何從選角上讓觀眾習慣和認同黑人演員與白人演員其實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沒有那麼不同?而非只是抓著奧斯卡打說為什麼沒有黑人入圍,何況最受漠視的怕不是黑人演員,而是拉丁美裔以及亞裔這群真正的『啞裔』。」這篇台灣博客文章,說得甚好,此處不多囉嗦補充了。此文還提到荷里活(以至全球)在薪資和機會上男女不平等的問題,還有同性戀及性小眾備受忽略(甚至明裡暗裡的打壓)的境況(《卡露的情人》(Carol)竟然不獲最佳電影提名,這可是上年度最可置疑的最佳之一﹗),限於題目與篇幅,就請讀者自行細閱了。
陳廣隆(Horace Chan),中學教師,《信報》「電影講座」專欄作者之一,文章散見於《立場新聞》及【映畫手民】
March 23,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