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481
archive,tag,tag-481,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可持續發展

【綠色天地】站在環保線上的人

環保,它並非非黑即白,而是一條線,一條線上有著無數個環節,每個環節都代表著我們對大自然的關懷和責任。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站在環保線上的不同位置。 當我們走在這條線上時,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有些人在節約能源上下了功夫,他們關心能源的浪費,努力尋找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方式。有些人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而奔走,他們致力於維護生態平衡,守護著每一個生物的家園。還有一些人投身於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他們相信在可再生能源的光芒下,我們能夠實現綠色的未來。   然而,這條線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重要的,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值得讚賞。當然,沒有一個人一出世就懂得環保,我們都是受著原生家庭、社會的教育影響長大,慢慢形成一套獨得、與別不同的價值觀。但我一直深信一句話「只要你愛這個地方,你自然會去做任何事去保護它」。當我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愛,我們的內心便會湧現出一股無限的力量,驅使著我們去行動,去改變。只不過我們同大自然關係可能因為城市化的影響而脫離,慢慢我們忘記了我們擁有的所有其實都是源於大自然。   與大自然的連結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不遠,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脆弱,我們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感受去觀察。我們看到湛藍的天空,聆聽著雀鳥輕輕飛過的聲音,感受著石頭的溫度。這些豐富的五感體驗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我們與大自然的聯繫,激發著我們內心深處的熱情。 當我們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和脆弱。我們看到了無盡的山川河流,聽著風吹過樹梢的聲音,我們深深被這一切所觸動。每一片青葉、每一朵鮮花,都是大自然贈予我們的禮物。當我們看著大自然的美麗,我們被它的神奇和壯麗所震撼。無論是陽光照耀下的綠葉,還是星空下的閃爍星辰,我們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奇蹟。這些美麗的景色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也讓我們懷抱著保護的使命。我們應該珍惜這份恩賜,用愛與關懷來回報。   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關懷是我們的指南。讓我們在這條線上不斷前行,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能成為一個奇蹟的種子,為我們的未來撒下希望的種子。我們可以從微小的事情觀察,從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環保的蛛絲馬跡。或許是關燈節能,或許是減少塑膠的使用,又或者是參與社區的綠化活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奇蹟。 讓我們以愛為動力,讓關懷成為我們思、言、行為的指南針。讓我們走在這條環保之路上,彼此扶持著,共同前行。無論我們站在線的哪一端,無論我們的努力多麼微小,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因為各人步伐不同,我們不用去評論他人如何去做,只要我們心懷愛意以自己的行動去令這個世界就能變得更加美好就可以了。   撰文:Samson Chio 招振龍 10年香港澳門生態環境教育經驗,致力推動生態自然體驗、生態旅遊規劃及本地減碳減廢項目。

【綠色天地】香港 – 昔日的小「農」村?

「香港由昔日的小漁村蛻變成現今的國際大都會」相信呢句說話香港人由細聽到大,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用一句就可以解釋一切? 在開埠前,「小漁村」僅形容當時以漁業為主的港島筲箕灣、赤柱等漁村,九龍及新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過去50年,這個城市經歷左農業發展的過山車。讓我們穿越時光,一同認識這段獨特的農業之旅。   開埠初期:農業的黃金時代 在香港開埠之初,農業是香港主要產業之一。新界的農場和耕地隨處可見,原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元朗絲苗米可以說是當年佼佼表。明清時代,絲苗米曾是上呈皇帝的貢米。1950年代,元朗絲苗米成為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不僅在本地聲名大噪,還遠銷至美國舊金山、歐洲等地。 客家人亦帶來了農業知識和技術,平整土地,建設灌溉系統,種植蔬菜、瓜果,養豬、雞、魚、鴨。這樣的農業生活持續了數百年。在九龍中部,有一個叫做芒角村,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村民以種菜、耕作維生,因此出現了大片通菜田、西洋菜田和花圃,並將所產的花朵、蔬菜和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西洋菜是當時洋人少有在香港吃到的家鄉蔬菜,芒角村成為港島洋人重要的蔬菜供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商人將「芒角」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但原有的英文譯名Mong Kok就從未更改。其後,旺角城市化,通菜、西洋菜就成為街名,保存了當年此地的農業特色。       維持穩定:農業的黃金時代 70年代至80年代是香港農業的黃金時代。當時,蔬菜、活家禽、活豬和淡水魚的生產量都相當可觀。亦出現不少本地的著名農產品,如打鼓嶺雷公鑿苦瓜、川龍西洋菜、昂平雲霧茶、南涌蓮藕等等。最能留名”街市”的莫過於鶴藪白菜,傳說是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粉嶺鶴藪村某鄧姓叔公種出矮而肥、葉皺、極甜極軟的一種特別白菜,原種已經失傳,不過相信就是街市及超市見的「學斗」或「鶴斗」白菜的先祖。 *歷史檔案館facebook圖片* 當年政府實行「食物政策」和「豬政策」,確保食物儲備和本地生產能力,應對供應鏈中斷的情況。這段時期,香港的農地仍然廣泛存在,農產品供應充足,市民可以享受到新鮮的本地蔬果。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經濟起飛,土地被開發為住宅和工業用地,農業被視為不值得投入的產業,農地逐漸減少,農業面臨挑戰。   逐漸式微:外地進口菜的衝擊 隨著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土地的需求急劇增加。大量土地被用於房地產開發、工業用途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導致了農地的縮減和農業活動的限制。農地被碎片化,農民失去了耕種的土地,這對農業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0年代開始,香港逐漸開放市場,大量內地農產品進口到香港。這些進口產品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和較低的價格,對本地農產品造成了競爭壓力。由於內地農產品的價格較低,本地農產品的銷售受到影響,農民收入亦因而減少。 加上,香港發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包括禽流感和豬瘟等傳染病的爆發。這些事件引起了對本地農產品的疑慮,消費者對本地農產品的信任降低,導致本地農業面臨市場信心的下降和需求減少。香港政府逐漸減少對農業的補貼和支持,轉而專注於發展其他產業。農民失去了政府的直接支持和鼓勵,這使得農業變得不具吸引力和不可持續。農地被荒廢,流浪牛成為郊野的常客。        復興聲音:重新關注本地農業 近年,食品安全問題和外地食物價格波動引起市民對本地農業的關注。保衛石崗菜園村的行動和香港農業的生產值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政府也開始重振農業,提倡有機耕作和高增值農產品投資。本地農業的近況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 香港的農業歷史雖然曲折,但它總是一道經久不衰的風景線,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和奮鬥。就如元朗絲苗種植都已復興,今年春造的本地稻米收成量為逾3400公斤,雖然與90年代近乎0的數字比較已有進步,但也僅夠約80人的一年食用量。香港現時有三千八百多公頃荒廢農地,如果積極復耕,將越來越多人可吃到「本地米」、「本地菜」,期待有一日可以做到「一樣米養七百萬人」。           撰文:Samson Chio 招振龍 10年香港澳門生態環境教育經驗,致力推動生態自然體驗、生態旅遊規劃及本地減碳減廢項目。

【綠色天地】斷捨離的生活哲學

斷捨離的生活哲學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物質的累贅所困擾。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擺脫物品的束縛。然而,近幾年有一個生活哲學逐漸興起,它被稱為「斷捨離」,並且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關注和應用。 斷捨離的概念,源自日本,是一種以簡約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它的理念是通過將不必要的物品斷開連結,並擺脫對物質的執著,達到心靈和生活的解脫。這種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保持只有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並且在每一個物品上都賦予它們特定的價值。 斷捨離的應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然而,它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包括更輕鬆的生活,更清晰的思維,以及對環境的積極貢獻。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物質的累贅,還可以啟發我們追求更有意義和豐富的生活。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斷開與物品的情感聯繫。這意味著要學會放下過去的回憶和情感,不再將物品視為自己身份和價值的象徵。相反,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品質上。 然後,我們需要學會捨棄不必要的物品。這可能需要一些勇氣和毅力,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某些物品產生情感依附。斷捨離教導我們,只有當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不再超過我們的需求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寧靜。這也可以通過以「感謝」的態度送別這些物品,為它們找到新的歸宿。 最後,斷捨離鼓勵我們保持簡單和有意義的生活。這意味著選擇高品質的物品,而不是大量的廉價物品。它鼓勵我們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且選擇那些與我們的價值觀相符的物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生活品質,還可以減少浪費和環境負擔。 斷捨離的概念慢慢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消費習慣,並努力減少浪費和選擇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簡約和有意義的生活,並通過斷捨離實現這一目標。 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更多關於自己和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這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並更有意識地選擇和追求我們真正渴望的生活。 我們需要意識到斷捨離並不是要完全放棄物質,而是要選擇和保留那些對我們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不僅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親密關係、健康和成長等。斷捨離的目的是通過減少物質的累贅,讓我們更加專注和投入到那些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事物上。 斷捨離的應用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它也可以擴展到社區和社會的範疇。例如,藉著分享和捐贈不再需要的物品,我們可以減少浪費並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此外,我們也鼓勵購買來自綠色和可持續生產方式的產品,以支持環保和社會責任。 斷捨離是一種可以應用於自己生活中的生活哲學。通過學習斷開與物品的情感聯繫,捨棄不必要的物品,保持簡單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可以實現內心的寧靜和對世界的積極貢獻。 讓我們一起開始斷捨離的旅程,追求更簡單、更有意義和更可持續的生活吧! 撰文:Samson Chio 招振龍 10年香港澳門生態環境教育經驗,致力推動生態自然體驗、生態旅遊規劃及本地減碳減廢項目。

【綠色天地】真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夥伴

引言: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們需要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確保城市的繁榮與環境的保護能夠和諧共存。在這方面,真菌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真菌的神奇特性和生態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潛力的生態夥伴,可以幫助我們創建更綠色、更健康的城市環境。本文將探討真菌如何在城市中發揮作用,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一、真菌的生態功能 真菌是一種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的微生物,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著多種關鍵角色。首先,真菌在土壤中起著重要的分解者角色,幫助分解有機物質,釋放養分供植物吸收。這對於城市環境中的土壤修復和改善至關重要,尤其是考慮到城市土地的過度利用和污染。 其次,真菌能夠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形成菌根。這種共生關係有助於增加植物的營養吸收能力和抗逆性,同時提高土壤結構和保水能力。在城市環境中,這種共生關係可以改善城市綠地的生長狀況,增加植物的生存率,進一步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恢復。 此外,真菌還能夠進行生物降解,對污染物進行分解和去除。這種特性使得真菌在城市廢棄物處理和環境修復方面具有潛力。例如,真菌可以分解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轉化為較安全的物質。利用真菌進行生物降解,可以減少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同時減少對傳統處理方法的依賴。 Photo Credit: 香城遺菇 二、真菌的應用案例 真菌在城市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植林方面,真菌可以用於改善土壤質量和植物生長。本地慈善組織菇菌圓正推動一個基於可持續再造林的項目,通過在種植中引入菌根真菌,可以增加植物的營養吸收率,以豐富森林泥土生態網同時促進樹苗健康及提高其抗逆力。這種模式可以幫助調節生態系統中的資源配置,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 另一個應用案例是城市廢物管理和再生利用。真菌可以用於生物降解有機廢物,如廚餘垃圾和紙張廢物。通過將廢物暴露於特定的真菌菌株中,真菌可以分解廢物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社企香城遺菇就利用回收咖啡渣為基礎種植可食用的蠔菇,除新鮮發售外,也有延伸產品如風乾蠔菇及菇粉等。這種廢物轉化過程不僅減少了垃圾填埋場的負荷,還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商機。 此外,真菌還可以用於製造環保材料代替塑膠。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成立的Mushroom-X就致力研究種菇技術,其菌絲體更可代替發泡膠、塑膠及磚塊。因為真菌的菌絲體亦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菇菌的菌絲和基質可以形成柔韌、可塑且可 100%被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  三、挑戰與展望 儘管真菌在幫助城市達到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仍面臨一些挑戰。首先,真菌的應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技術支持。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以了解真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應用潛力。 其次,教育和宣傳也是關鍵因素。公眾對於真菌的認識和理解仍然有限,他們可能對真菌的應用和價值不夠了解。因此,教育和宣傳活動可以提高公眾對真菌的意識,並推動真菌在城市中的應用。 最後,政策和規範的支持是實現真菌應用的重要環節。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範,鼓勵和支持真菌相關的研究項目和應用項目。 Photo Credit: Mushroom-X Limited 結論: 真菌作為一種生態夥伴,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們的生態功能和應用潛力有助於改善土壤質量、促進城市農業、處理廢物、創新物料等。然而,實現真菌在城市中的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需要科學研究、教育宣傳和政策支持的綜合努力。通過充分利用真菌的潛力,我們可以建立更綠色、更健康的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撰文:Samson Chio 招振龍 10年香港澳門生態環境教育經驗,致力推動生態自然體驗、生態旅遊規劃及本地減碳減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