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發展 Archives - Page 2 of 2 - 太平山青年商會
65
archive,paged,tag,tag-65,paged-2,tag-paged-2,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商務發展

書店店員的日常 – 花花

(網上圖片) 要認識社會,也許可以從認識一個人開始,從不同職業、身邊林林總總的普通人開始,用他們的雙眼與經驗,學習以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我有一個朋友小魚,她是個男仔頭的女生,畢業多年仍一臉孩子氣,不帶半點飽經滄桑的世俗。熱愛打籃球的她卻沒有如預期般從事體育有關的職業,甚至讓人大跌眼鏡地走進書店,成為一個小小的店員。 書店是零售行業,但與其他有佣金制度的店員不同,工時相約、薪水固定。要做零售業,為何選書店?「只是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才經朋友介紹將就將就,誰知一做就是好幾年。」她說,說不上是書迷,偶爾沉迷科普讀物,像是國家地理雜誌類的。儘管面對各種新書,也沒有特別的興奮。 「小書店人少,小至開門、清潔、收拾,大至找數、訂書、決定書本擺位通通都一手包辦。」小魚說,書店店員的生活說不上枯燥沈悶,卻總有一堆瑣碎的雜事,這種工作形態正好適合個性喜歡安靜而又不能習慣重複的工作的她。 工作做久了似乎都逃脫不了重複的命運,幸而書店不斷引入新作,為沉悶中帶來一點新意。如果說書店的風格取決於選書,書店店員也扮演著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 「偶爾可以提議老闆採購自己喜歡的書,如果銷量很好,代表有知音與同好,也會很有滿足感。」 小魚每天與書本打交道,卻重新認識了新一代書本。「原來有書本會全本挖空某個形狀,再用排版遷就設計;有書本封面以鏤空的雕花設計;有書本版型不同於普通,有時偏大或偏小。」小魚有時亦擔心書客會否有儲存困難,不過她說粉絲們大多追隨作家的新作而少考慮設計。 最有趣的工作經歷原來還是與書客打交道,小魚在書店打滾的幾年見識不少「新奇」的人,頻率最高的算是各種忘記書名或作家而找書的書客。「某天有客人問有沒有兄史的書,我告訴他沒有聽過,客人再說那史兄呢?我才恍然大悟,但也只能告訴他賣光了。」小魚說,與客人最常的對答是出版社,當你問他們知不知道哪家出版社,得到的大部分答案都是台灣。 「作為店員想問的是,真的有出版社叫台灣嗎?」 另一個「急性子」書客同樣令小魚印象深刻,某天有一位小姐奪門衝進書店,一手拿起新書書桌上的某本書,問道「有沒有這個作家的最新那本書」。小魚告訴她:「賣完了,等補貨」,可是那位小姐卻以晴天霹靂的口吻自言自語:「有沒有搞錯,有沒有那麼快,是不是瘋了,有沒有那麼快。」小魚那時心裡想的是:萬事皆有可能,不是嗎?愛書如她,能夠理解,但也是有點誇張。 書客百態,小魚在幾年見了不少,有些妙問妙答讓人會心微笑,有些粗魯書客也讓人懊惱不已。她說,書店店員似乎如一本新書的看更,在找到知音帶走前好好看守。人們常說「我在很多地方留下不少腳毛」,書店店員會對你說「我在很多很多很多本書上留下不少手指模。」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

創業專題:本土 . 我們定義的啤酒

廣東話,你聽得多,廣東話啤酒,你又有沒有聽過? 啤酒,眾所周知是洋貨,多年來,外國人對好啤酒的定義,我們都是一口一口地喝下去的。不過,原來也有人不認同那個標準。「外國人吃的跟香港人吃的不一樣,口味不一樣。他們吃的是Chips and fish;香港人吃的是魚香茄子煲、豆腐炆火腩。外國人口味濃一點,所以他們啤酒的味道也是一樣。」 為著釀製最合香港人口味的啤酒,三個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阿波、阿德、Mark--膽粗粗開了一間釀酒廠,專為說廣東話的本土人,打造本土味道的本土啤酒。 本土味道的本土啤酒   要打造本土啤酒品牌,包裝、材料、市場、資料投放上都要本土。 先看包裝,啤酒瓶上的標籤印有兩隻中文字--「麥子」,香港人一看,倍感親切。包裝上除了印有「100%香港釀製」外,還有一個五角形圖表,每角各別寫有「烈、雅、澤、剛、芳」五隻字,像能力圖,至於是什麼味道,那你要嚐嚐才知道了。 本土材料,不是指所有材料都來自香港。受地域限制,水是東江水,麥芽、啤酒花是入口貨,麥子啤酒本土在於原創口味。蔗汁加啤酒,甘蔗黑啤;龍眼加杞子加蜜棗加啤酒,桂圓啤酒;薄荷茶加啤酒,薄荷啤酒;還有最初放在鹽田梓村賣的淡麥啤酒,鹽田啤酒⋯⋯香港少有的創新思維,把香港人熟悉的味道都融入啤酒中。 銷售對象,當然是香港人,「到現在我們沒有主動把麥子啤酒推銷到香港島,主要是新界和九龍,因為在香港島買啤酒的很多都是外國人。當然有人主動找我們,都會合作的,但我們都不會主動推銷到港島區。」至於銷售地點,主要是那些在劣勢中也堅持著的小店。 設廠,他們也選上荃灣,本土味十足。廠房不大,一眼看完,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存。「這套釀酒的器材是阿波自己在家裡砌出來的。外國的釀酒器材動輒都很貴,自己買器材組件,便宜多了。」成本不多,動動腦筋,動動手腳,又多出一條路。   一步一步走出本土路 那麼,本土有出路嗎?能賺錢嗎? 「做生意最好的地方是,有得揀。」可以選擇用什麼價錢賣給誰,可以選擇發展道路,可以選擇不被市場牽著走,而是創造市場。「做生意不一定要介意即時的市場成果,因為漸漸做下去,慢慢便能夠讓人看到。」 他們老早已強調,釀酒廠不是賺很多,但是足夠生活的。他們當然希望能夠找到投資者,能夠增加設備、增加空間、增加產量,擴大營業規模,但他們不要盲目發展。「如果有人給二千萬發展,麥子也未必能即時吃下這筆錢,因為還未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我們不是低頭發展,而是尋找道路中,按時機做事。」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對話過程中,聽得最多的一句是「這個世界很死的」,語氣是不以為然那種,意思就是,框框是人定出來的,「做生意就是要有冒險精神。」事情一定有解決方法,以前認為事情很困難就想放棄的小伙子,落手落腳去做時,明白到這個道理:只要有明確的目標,路有多冤枉,拐了多少個彎,都會走到目的地。 目標明確 創業不單要受大環境影響,還十分講求伙伴們的合作。阿波本來是個藝術人,在劇團裡做事,鬼主意多多;Mark是阿波的堂弟,大學讀會計,長袖善舞;阿德是阿波的中學同學,本來有IT正職,實幹。他們三人因緣份走在一起,雖然說可以以各自長處各施其職,但光看他們的背景,很難想象他們如何以一致的步伐走這條路。 「有爭拗是正常的,我們的做事模式也不同,不過三個人一條船,在明確目標下,也不會有很大的分歧的。」舉例來說,他們早前多租一個工業單位,主要作貨倉之用,在商討選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同的想法,你說要近,他說要大,我說要便宜,大家定下一個先後條件就行了。正因有這樣的磨合,才擦出美麗的火花。 「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想讓人知道何為酒、教人認識手工啤、啤酒既有的定義和他們的看法⋯⋯即是讓人認識『廣東話啤酒』。」這就如同身體有不同的部位,做事各有不同,卻能朝同一方向進發。 創業不是一條易走的路,況且,他們想創出一條全新的路。「本土」二字能多多少少挑起人的情緒,不過,這不只是一個理念,而是能呷一口,親嚐它的味道,或許這就是本土精神。     文:李佩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