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投稿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70
archive,tag,tag-70,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會員投稿

【會員投稿 – Thinker】

上次我哋講到遊戲點樣令人更易投入「心流」嘅狀態。今時今日,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已經係教育同工作場所提升參與度同效率嘅熱門做法。將遊戲元素融入學習同工作中,可以喚起人嘅內在動力,令佢哋更投入同專注。但係,遊戲過程中有個現象同「心流」非常類似,就係「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喺2017年將「遊戲成癮」定義為精神疾病,並喺2018年嘅《國際疾病分類》新版中納入醫療體系。心流同成癮嘅分別係,心流係正面嘅、充滿挑戰同成就感嘅狀態;而成癮就係知道會有壞後果都停唔到嘅強迫行為。心流下,人會覺得開心滿足,時間會不知不覺咁流逝,全心投入到當前事情中,係一種正面嘅行為。相反,成癮同樣可能令人忽略其他重要事務,甚至出現強迫性情況,面對負面後果都控制唔到自己。 從神經科學角度睇,呢啲現象可以同大腦結構同功能掛鉤。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c)係大腦入面同獎賞相關嘅關鍵區域,佢係多巴胺能獎賞系統嘅一部分,分為外殼同內核兩部分。外殼主要同「喜歡」(liking)相關,即對獲得獎勵時嘅愉悅感;內核則同「想要」(wanting)相關,即對獎勵嘅追求同渴望。   心流狀態下,大腦嘅注意力執行網路(Cognitive Executive Network,CEN)會被激活,而走神相關嘅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就會被抑制。呢種神經活動模式有助我哋保持專注,可能同動機嘅「想要」方面有關。相比之下,成癮行為就係同追求獲得獎勵時嘅愉悅感有關,通常涉及伏隔核外殼嘅活動。 要令遊戲參與者更易進入心流狀態,我哋可以考慮引導佢哋產生「想要」嘅內在驅動力。遊戲設計師點樣設計遊戲部分同挑戰,引發同強化呢種內在驅動力,令玩家喺遊戲中獲得更多成就感,更願意投入同享受遊戲?以下係一啲常見策略:   清晰目標設定:設計明確嘅短期同長期目標,令玩家清楚知道佢哋喺遊戲中追求嘅目標。 即時反饋:提供及時回饋,令玩家知道佢哋嘅行動是否正確,並給予適當獎勵。 平衡挑戰:設計適中難度,唔太易亦唔太難,保持玩家興趣同參與度。 創造性同自主性:畀玩家空間去創造同自定義遊戲體驗,例如自訂角色或建造。 社交互動:鼓勵玩家之間互動,如組隊任務或共享成就,增加遊戲社交層面。 獎勵系統:透過成就、徽章、排行榜等元素,畀玩家成就感同榮譽感。   相信以上嘅策略,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經歷過或者深有體會。下次,我哋將會繼續講講遊戲設計嘅時候,點解通過更具體同深入做法,加強遊戲參與者同遊戲本身嘅聯繫同黏性,令佢哋「想要」繼續玩落去,甚至投入更多。 撰文:Thinker

【會員投稿 –「太」讀男】

2024年已經過左1/4, 每年年頭大家都會嘗試去設立目標, 唔知大家又有無趁哩個時間去Reflect一下自己呢? 睇下自己係咪仲係正確既道路上? 睇下自己係咪有咩可以做得更好? 不過今日太讀男並唔係想同你分享如何有效地完成你既目標, 太平山3月月會既米媽分享, 係哩方面已經講左好多。 太讀男今日係想為你係1/4哩個中途加油站打打氣, 教你如何更有效地恢復體力, 令你可以繼續衝刺。 「唉!好攰呀!」 如果你今年不奇然會同自己講哩句說話, 接下來哩本書就好適合你睇。 「最強疲勞恢復法」,係由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寫既書,人既疲勞係可以分為身體上同心靈上,以下我將會分開哩兩個部份去介紹 Blue Monday,大部份人都會覺得係因為放完假,要重新pick up工作既狀態,就好似年初四咁既樣,但原來Blue Monday係有科學根據,了解到固中元素,就可以有效去解決。 星期五呀~係星期五呀!大家有無聽過哩段錄音? 佢果種興奮既心情完全係反映緊香港人既心聲,每逢去到星期五,大家都會約朋友既約朋友,玩既玩,煲劇既煲劇,你總會夜過平時訓,第二日會遲過平時起身,然後身體會出現生理時鐘既延遲。 當你星期一朝早起身返工既時候,由於生理時鍾仲係延遲緊,無法消除倦怠感,哩個現象稱為「社交時差」,而社交時差,就係造成Blue Monday既元兇。 為左解決哩個問題,作者建議大家就算係週末都係,都應該維持返平日作息既生理時鐘 (專業既運動員係唔需要訓練既時間,都會維持平日作息),就算想懶床,都最好唔超過一小時。 但如果大家連週末都咁早起身,頂唔順咁點算呢? 作者都有建議以午睡代替,而時間最好係少於30分鐘,絕對唔可以俾自己進入深度睡眠既狀態,有研究指出,小睡對於消除疲勞、提高注意力同增加工作效率方面都非常有效。 除左調整作息時間外,運動都佔左一個好重要既部份。運動最主要既作用係令透過負重同有氧既運動,令自己身體唔容易感到疲勞。所以我地需要係攰得岩岩好,而唔係Chur爆自己。 大家可能都有聽過,人體既中樞神經為左保護身體,有時會發出假既訊號俾身體,讓身體知道我地已經唔得啦,再郁就會死架啦,但果一刻其實身體係未到極限。 而當我地透過運動訓練既時候,其實係可以話返俾中樞神經知道我地身體「仲可以」,透過時間既累積,慢慢地去提高身體既上限同中樞疲勞既體力。 最後,關於心靈上既疲勞,最主要係來自壓力,而壓力好多時候係由認知偏差造成。認知偏差,換個角度可以話係我地理解事情既方式。好簡單舉個例,有人會話有危就會有機,但有人見到危,就會覺得好大壓力。 前者興緻勃勃去挑戰,後者身心疲累想逃避。 容易有認知偏差既諗法通常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大家可以嘗試記錄一下每日令自己感到有壓力既事,嘗試再一次去理解或者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依然感到有壓力,可以搵朋友傾下計,或者做下冥想,對於心態既轉變非常有幫助。 太讀男認為通常有認知偏差既人,偏偏係好難察覺到自己有,不坊搵多啲身邊既朋友傾下計,而我都非常歡迎大家搵我聊聊天談談心。 希望有幸讀到哩篇文章既各位,係2024年接下來既時間,可以用最好既狀態完成你地每一個目標。 撰文:讀男

【會員投稿 – Thinker】

樂在其中:從遊戲中體驗心流 當我們談到「樂在其中」時,總會想到那些讓我們全神貫注的忘形時刻。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只用了幾分鐘,但實際上已經過去了好幾個小時。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這種狀態稱為「心流」。試試回憶,無論是工作、創作、遊戲、乃或乎「打機」,你總會曾經有一瞬間會感到完全沉浸其中,仿佛時間停止了流逝。 心流其實是一種「深度的專注」。在這種狀態下,時間似乎變得不再重要,你會感到自由自在,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例如,球員在比賽中可能會進入心流狀態,專注於比賽本身,將其他一切拋諸腦後。這時,人們會感到快樂和滿足,這種感覺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並激發創造性與學習能力。 通常情況下,心流似乎只出現在專業人士或天才身上,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感覺。 然而,「遊戲」作為一種媒介,具有幫助人們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的神奇能力。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球知名,深受各年齡層喜愛超過十年的沙盒遊戲《我的世界》。在這個遊戲中,玩家不受任何特定目標的束縛,可以自由地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中探索和建造,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無論是建造一間小屋、一座城市,還是養動物、隨意探索,只要你投入精力和時間,就會得到遊戲給予的即時反饋。 《我的世界》的開放世界設計和多樣化的遊戲玩法為玩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增加了遊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設定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建造複雜的結構,還是探索未知的世界,都能夠帶來心流的體驗。這種自我驅動的探索和創造過程,正是心流狀態的核心。 時至今日,遊戲所帶來的意義和作用就就遠遠超越了「遊戲」載體本身。形形式式性質的「遊戲」早已成為模因 (meme) 融入我們的文化之中,伴隨著我的生活和成長。 願大家在各種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同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將「樂在其中」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撰文:Thinker

【會員投稿 – 後山仔】

後山仔: 全港最南嘅「蒲台島」最近都已經好少聽到人提起,唔知係唔係因為交通唔方便,所以少咗人去呢?不過蒲台島真係值得一去,果度一個地方可以滿足晒好多個願望。日落、星空、日出 全部都滿足到,CP值極高! 睇星嚟講,光害問題係呢到唔算嚴重,可以清楚咁樣睇到同影到星。再加上呢度仲有一個126燈塔可以做背景,要影靚相無難度! 但係交通不便真係一個問題😥每個星期二四六日同埋紅日先會有船到,所以想一次過體驗曬日落、星空、日出🌄🌌🌅? 咁可以星期六日去就啱曬😍係碼頭附近仲有紫菜餐蛋麵食,啲紫菜係島上既居民落海採架😋 最後嘅溫馨提示,🍜要留意下如果過夜就一定要準備禦寒衣物,因為四面環海都真係好大風架。 本人我就最鐘意個燈塔啦😋😋你地呢? 難度:0.5/5景色:5/5交通:1/5 撰文:後山仔

【會員投稿 –「太」讀男】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哩一句金句,係已故美國總統 John F. Kennedy 係1961宣誓就職總統時講過既一句說話,成為絕世金句 哩番說話,「太」讀男一直都認為只係一個無私,利他既行為,但當讀完今日要介紹既哩本好書之後,相信讀者們都會有另一番體會。 《Give and Take》(中文譯名: 給予),係「太」讀男近年最喜歡既書籍之一。Give and Take, 顧名思義係講緊「施與受」, 社會學者做左好多研究,發現社會上每個人對於施與受既偏好都唔同, 因此將人劃分為三種人際互動模式 —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而互利者係Givers and Takers中間既平衡,主張追求公平,會採取以德報德,以怨報怨既態度。 哩三種人際互動模式並唔代表將人分為三類,而係每個人會根據唔同角色,或者同唔同既人,可能會存在唔同既偏好。書中主要以職場既互動去解釋,大家可以估下職場上最成功既人同最容易失敗係邊一類人?答案可能會出乎你意料,因為最成功同最容易失敗既,同樣地都係「給予者」。 「索取者」基於自身既行為,佢地好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既成功,因為佢地通常都會損人利己,短時間內係更方手上獲得好處,甚至乎佢地會假裝給予者,但哩種欺騙並不長久,好快會被人識穿,當朋友既同事或朋友發現對方係「索取者」後,普遍都唔會再幫佢,因為連佔大多數既「互利者」都會選擇以怨報怨,因此單靠「索取者」個人能力好難長遠取得大成功,當然我相信總有例外既人。 而「給予者」比較關心他人,會注意對方需要咩,只要自己既付出能夠令他人獲得更高價值,就樂於貢獻。因此佢地短期內可能會花好多時間同精力去幫助別人,而忽略左自己,因此話佢地係最容易失敗既一群,可以話係內耗自己到極至。 但點解「給予者」又會成功最成功既一群呢?書中有提及到如何避免內耗,例如可以用篩選法,行為上看似係「互利者」,但又有點不一樣。係幫助別人既同時,觀察對方既互動,如果認為對方係「索取者」,可以選擇唔幫助佢。同一時間,因為「給予者」無私既奉獻,過程中佢地與唔同人建立左深厚既信任關係,當佢地需要幫忙既時候,往往會有好多人義不容辭地幫返佢地,有一句好老土既說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班人先走得遠」,「給予者」往往有一班人去幫助佢地,令佢地走得更遠更成功。 相比之下,「索取者」係將其他人擠落去,令自己企係金字塔頂,但佢地下面無承托,亦可能會被其他人拉落去;而成功既「給予者」,係會將金字塔頂擴寬,容納自己既同時,將更多既人拉上去。哩本書教識太讀男唔單止要做一個「給予者」,更要做一個精明既「給予者」。 書中亦舉左好多不同既例子去說明唔同互動模式對於佢地之後發展既影響,亦有好多行動計劃建議俾讀者,基於篇幅所限,今日係度唔能夠同大家好詳盡去分享 去返一開頭既絕世金句,問下自己係一個團體內有咩可以貢獻,唔單止係一個利他既行為,當你貢獻付出過後,最後得益既會係你自己,甚至超過你付出既好幾倍。Zig Ziglar(美國著名勵志作家)講過「You can have everything in life you want, if you will just help other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撰文:讀男

【會員投稿 – 後山仔】

後山仔:太平山青年商會緊係講下太平山先啦😇 太平山一眼睇曬成個中西區,好天既時候仲見到對面海既獅子山。圍住盧吉道行一個圈輕鬆又舒服,沿途又有樹陰真係想辛苦都難。 如果想睇日落景色仲可以上一上西高山望住個太陽落係薄扶林對出個海。 日完落番山又可以睇番中環既夜景一舉兩得。最抵死既係山頂交通又方便,去番凌霄閣個邊就有小巴/巴士落番山。Chill啲既咪搭山頂纜車落山😎 難度:0.5/5景色:4/5交通:5/5 撰文:後山仔

【會員投稿 – AI】

隨著人工智慧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快速發展,它們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AI 和 LLM 已經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熱門話題,並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近,AI 和 LLM 在各個領域都有著眾多的應用案例。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LLM 被用於開發聊天機器人、機器翻譯和文本摘要等應用。在圖像處理領域,AI 被用於開發圖像識別、圖像分類和圖像生成等應用。在語音處理領域,AI 被用於開發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和語音控制等應用。在機器學習領域,AI 被用於開發機器學習算法、機器學習模型和機器學習平台等應用。 以上是用AI生成的簡介段落。可以看到現在的AI只要用適當的指示便可以以幾秒的時間做到平常可能要幾分鐘甚至幾小時的工作,為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但AI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地幫我們把工作完成,這個問題由上年由OpenAI 公司推出的ChatGPT受到全球關注後得到前所未有的討論,甚至有人以ChatGPT 和電影「鋼鐵俠」中的全能AI Jarvis作出對比。那到底現時現實中的AI可以做到多少?首先我們先看看現時最主流有什麼AI和它們可以做到什麼。 幾年前最普及的AI應該就是手機上的個人助理如Apple的Siri及Android的Google Assistant。有用過的用家應該都會覺得這類個人助理的確可以簡單地用指令讓它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操作如設定鬧鐘等等,但要它做一些比較複雜的操作(如分析文件)就做不到了,與電影中的Jarvis還有很大的距離。由ChatGPT 上年受到關注後,短短一年內出現了很多比起手機個人助理更「能幹」的AI。ChatGPT、Bard這類AI可以理解人類語言,再以本身巨大的數據庫及用戶提供的資訊(最近的更新更可以在互聯網上)找資料再重組為容易明白的言語再回答用家的問題。這些AI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與人類對答,最主要是大型語言模型 (LLM)的技術更為成熟。除了文字上的對答,現時也有AI可以根據用家的指令生成圖像(如OpenAI 的Dall-E)、音樂及影片。早前(到這編文章刊載時可能還是)非常火爆的AI歌手就是用家提供歌手本身的聲音(訓練資料),AI分析後再套用到不同用家的聲音做成變音的效果。 看來現時的AI已經又再接近Jarvis了,但AI真的可以取代我們的工作嗎?答案是短期內都不會。AI作為輔助可以是很好的幫手,但AI還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例如你提供一個非常多字的文件讓AI分析,你如果只問它一句「幫我分析這編文章」,它會幫你寫出文章的一些重點,但詳細的資訊很大機會會被忽略(因為它不知道那些資訊你覺得重要)。現時要AI準確地分析,可能用家須要連續發問,每次發問都只問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例如你讓AI分析一份電器說明書,不要直接問「我的電視壞了,要怎麼辦」,試試問它「說明書內哪部分有資料關於電視未能開機」,它答到初步答案後可以再問「電視機未能開機的處理方法」。把複雜問題分開為幾題簡單問題,一步步地讓AI「思考」要回答什麼,這叫做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現時的AI要做出有用的答案,很多時都須要這種技術,所以AI要像Jarvis一樣只要跟它說一句就等它完成工作,應該還有很遠的距離。 以上都只是一些個人分析及觀點,當然不同的AI工具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性能,作出的反應也會不同。最後一個少少的個人經驗,AI的答案也未必是100%正確。自己作為編程員,大部分時間問AI產生的程式碼也有問題,須要修改,甚至有時完全錯誤(非常無奈),所以問AI得出的答案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完全依賴AI。 撰文:唉鐵捌加壹

【會員投稿 –「太」讀男】

「太」讀男每年都係訂立閱讀既目標俾自己,今年希望透過每月一篇,除左透過分享可以令自己更加熟習內容外,都可以透過分享,令到大家新一年有唔同方面既進步,終極目標係想每個人都可以建立閱讀既習慣。 提到習慣,2023年最多人講既其中一本書,一定係《原子習慣》,亦都係讀男第一本想同大家分享既書。 習慣,不論好與壞,都唔可以睇少,因為我地既人生就係由每一個小習慣,長年累月地建構而成,所以一個完善既習慣系統對我地黎講非常重要,通過建立各個微小既習慣,實現長期持續既改變。 作者透過4個簡單既步驟,讓我地更容易建立習慣 讓提示顯而易見 (提示) 讓習慣變得吸引 (渴望) 讓行動輕而易舉 (回應) 讓獎賞令人滿足 (獎賞) 以「學英文」作為例子 提示 – 可以「重新設計環境」或者 「具體行動計劃」 例如將英文書擺係屋企當眼位置,或者將學英文APP學係手機當眼處,然後規定自己每日晚上十點,在睡房閱讀10分鍾 渴望 – 將想做既事同需要做既事捆綁埋一齊 例如本身好鍾意飲咖啡,你可以自己每朝幫自己沖一杯咖啡,同時閱讀英文5分鍾 回應 – 善用「最小努力原則」,令件事簡單到可以不停「重複」做 例如話俾自己聽每晚睇10頁書,或者聽2分鐘podcast,睇2分鐘YouTube,當你開始做2分鐘你好大機會會繼續睇落去,又或者維持每日2分鐘,不停重複去做。 獎賞 – 幫自己建立「立刻既獎賞」 或者 習慣追蹤 例如你可以一個日曆app或者實體日曆上,每日自己學習完後,就係上面打個剔,當自己睇返每一日都有學習既時候,會有滿足感。 同時可以獎勵自己一星期7日都有學習的話,就買包靚咖啡粉獎賞自己。 然而,好多人建立左習慣迴路後,但唔能夠持續去做,所以除左以上4個簡單步驟外,仲有一個大重點,就係改變(建立)你自己既身份認同。 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支持既價值觀,同身份認同不相符既行為習慣是無法長久,內在動機與個人價值觀既終極型態是讓習慣成為身份既一部分。 以下有一個大家都聽過既例子 (兩個想戒煙的人) : 我正在戒煙:以結果為基礎既習慣論述 (同自己講我係吸煙者, 正嘗試唔食煙) 我不抽煙:以身份認同為基礎既習慣論述 (同自己講我係健康既人, 所以我唔食煙) 以上兩個結果一樣既論述,分別同緊自己講係吸煙者同埋自己係健康既人,身份認同既分別,會直接影響到你能唔能夠建立一個長久持續既習慣。 「太」讀男再以「健康既人」作為例子 假設你想減肥,你不停去健身,但結果出黎可能一兩個月都無成果,咁就好容易放棄 但如果你建立一個身份認同,你同自己講要成為「健康既人」,除左健身之外,你知道「健康既人」仲會控制飲食同早睡早起等等。 結果你成為左「健康既人」,減到肥係帶黎既其中一個成果! 撰文:讀男

塵世中看長洲生活方式

長洲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或者應該這樣說:所有離島對大部份在香港、九龍生活的人都很特別,因為隔着漫漫的海水,變得遙遠和神秘。而長洲因為它的人口繁盛,再加獨特文化底蘊,有趣的歷史,使它在各離島之中脫穎而出。 不論你是任何身份,只要踏上了長洲,就會天然成為了一個遊客,無論人種、文化,都是平等的。皆因它的地理因素,讓內部的居民就如同進駐了一個小村莊,那麼,所有外來者的角色就只會是客人了。 作為香港人,在香港可以用遊客心態漫步,也是新奇有趣,萬分難得。 長洲也很歡迎外來客戶,從碼頭擁擠的小禮品店就看得出來。雖然地方不大,但每一間店舖都是精心佈置的,就連連鎖快餐店都是迷你版本的,令人莞爾。 到步之後,你會自然而然渴求換上草編拖鞋,又因為價格宜人,「遊客」們基本人腳一雙。 換上舒適的鞋子後,你會不自覺頻頻看向棉麻染布上衣,換上了上衣之後,就會開始嫌棄皮質手提包的重量,看着路邊的編織袋子。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就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個從都市白領、瓦解成為原住民的放鬆過程。 漫步大街,你會發現,這個地方從你小學到大學畢業,都幾乎沒有變化,看似是陌生的地方,卻又處處充斥着大家的童年回憶,即便是街邊小店,也能在同一個位置找到數年前買過的小商品。感嘆過後,又會忍不住重新下手,讓丟失過的紀念品,失而復得。 我想大部份人在長洲的經歷都是短暫但愉悅的。就如同一個冰淇淋的獎勵機制,當大家踏足在長洲碼頭上,大腦就會不期然地放鬆,想起了探索小島的歡愉,吃到島上美食時的驚喜。五彩斑斕的壁畫,以及熱烈的太陽,海天一色的景觀,讓多巴胺快速分泌,快樂變得更直接以及觸手可及。 我們最近都應該去長洲放鬆一下、放慢一點、深深呼吸濕潤的空氣。或許也可以坐在沙灘上,就著啤酒、紅豆餅、蘿蔔牛雜,靜靜地看着海面發呆。 家長和小孩會自動構成了令人舒適的畫面,一直連貫的歡聲笑語,也只是源於浪潮有天然的起伏,一波一波地掃上了沙灘。 快樂其實如此簡單:陽光、海浪、人流。 這是塵世中的難得的一點正能量。回到中環之前,記得買下一個平安包裝飾,告訴自己:平安就好。學習長洲的生活觀,放慢一點、做好自己的事,及時享受生命中珍貴的快樂以及平靜。這正是我們現需要並缺乏的元素。也不一定是長洲,最重要的是心中的「長洲」 - 一個避世以及喘息的地方,讓我們在缺乏能量的時候充一充電,洗去負面情緒,積極面對生活。 文:敖淑婷 Cypress Ngo

職場新未來

傳統行業,例如律師、醫生、會計師等等,相信大家都對它們有所了解。隨著時代發展,現時香港冒出了很多新興行業。但這些新興行業到底有那些職業?你對這些職業又有多少了解呢? 「Slash族」是指新一代的上班族擁有多重職場身份,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的工作模式的族群,希望在多重職業和不同身份建構自我的多元性及身份認同,他們會以「斜號(/)」來顯示自己的不同職業身份,如「姓名,職業/職業/職業」,因而命名。 四大新興行業簡介 1. 電子競技 電子競技(英語: eSports) (簡稱: 電競) 是指使用電子遊戲來比賽的體育項目。隨著遊戲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力不斷壯大,電子競技正式成為運動競技的一種。它利用電子設備(電腦、遊戲主機、街機、手機)作為運動器械進行,操作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與反應。 2. 網絡紅人 「KOL」,全稱「Key Opinion Leader」,中文譯為「關鍵意見領袖」,近年在香港成為網絡術語,大致與「網絡組人」掛勾,泛指在社交網絡有一定數目追隨者,並可藉此網絡作推廣的人。《菁薈》之前也訪問過香港著名YouTube屎萊姆。 業界專訪:網紅勇闖遊戲開發路 3. 街頭表演者 街頭表演可由業餘或專業藝術表演者在街上作藝術表演,如舞蹈、魔術、唱歌等。他們提供娛樂給觀眾,也可以從中收取小費。 4. 神秘顧客 神秘顧客 (Mystery Customer),其實早於20世紀已經開始出現,是市場調查公司的主要工具。用作評核服務質素,收集某產品或服務的訊息,藉此提高整體零售行業服務水平。神秘顧客最常到訪零售商店、百貨公司,有些也會到餐廳食肆食飯,甚至致電到客戶服務熱線測試接線生的服務。 稍後有機會,再同大家一一拆解四大新興行業之奧秘。惟大家又知唔知做Slash需要具備甚麼價值(Value) 、態度 (Attitude)、技能 (Skill)、知識 (Knowledge)? 事實上,興趣、學習和工作是互相關連的,起初的興趣活動絕對有機會成為專長,甚至轉變為工作,但興趣與工作亦可以雙軌發展,各自各精彩。生涯規劃如能從年輕人的興趣專長出發,將有助於啟發年輕人參與,並發展可轉移至職場,以至於其他生涯上的正面態度、知識和技能。 文:會員 馬善雯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