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窗】認識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症。不同的外國研究顯示社交恐懼症的終身病發率為2.1% 至12.1%; 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於2003年的研究顯示有3.2%年齡介乎15至45歲的受訪者達到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標準。按此推算, 本港該年齡組別中有有大約111000人受到社交恐懼症所困擾。
要確診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會進行詳細的評估, 當中包括詢問病歷, 症狀, 困擾程度及對求助者的影響, 及觀察其精神狀態等。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患者由於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 例如: 社交互動(對話、會見陌生人),被觀看(吃、喝的時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時)。患者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 (即被羞辱或尷尬;導致被拒絕或冒犯他人)。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促發害怕或焦慮, 所以患者會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和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 情況持續至少6個月, 並引起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社交恐懼症具體患病成因但可分為生理、心理及環境三大方面。生理方面除基因外,還包括過度的恐懼/焦慮反應網絡(包括腦前額葉、海馬體及杏仁核等),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心理方面則包括性格,例如本身易焦慮、內向、害羞、缺乏自信等。至於環境因素方面,就包括曾在社交場合有不愉快或恐懼經歷、或兒時常被人嘲笑、欺凌和排擠等。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包括藥物及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方面常用的包括使用抗抑鬱藥, 另外可以配合beta-受體阻滯劑減低緊張時產生的顫抖及心跳症狀, 及有需要可以短暫使用鎮靜劑。心理治療方面, 包括社交技巧訓練, 層遞式呈現治療, 以及行為心理治療等。如懷疑自己或身邊親友衹有社交恐懼症, 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葉沛霖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撰文:葉沛霖醫生
葉沛霖醫生的專業資格包括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研究碩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及精神科專科醫生。
November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