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 Archives - Page 2 of 3 - 太平山青年商會
63
archive,paged,tag,tag-63,paged-2,tag-paged-2,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社會發展

港人「瘋」小店 – 花花

(網上圖片) 近年陸續有形形式式的老店、小店結業,從街坊文具店、運動用品店、書店甚至是紮根多年的食肆。主流媒體近來總愛尋找這批結業前老店、小店的店家訪問一番,聊聊經營之道、創辦初衷、或是何種經營困難以致結業。 一篇篇的結業前報道幾乎成了店家的悼念特輯,出刊後吸引大批追趕末班車的市民前往光顧、拍照,並在社交網站撰文紀念。有部分市民從舊區搬走,再重臨舊店光顧,本是懷念昔日時光之舉。不過,有更多的人只是湊熱鬧,到店家打卡觀光一番,懷念最後一夜。無論主流傳媒還是湊熱鬧的市民,大多將矛頭指向業主加租逼死小店,一廂情願地忽略其他結業因素。 楓林小館、龍門酒樓最後一夜時,有被傳媒追訪的市民稱:「我小時候有來吃,後來搬家沒來,聽到結業很捨不得,特地訂位今晚送別。」連東主都不禁慨嘆:「幾十年先光顧一次,難怪我們倒閉。」 小店與老店的存亡,除受限於租金是否合理,其實更看重的是顧客支持與否。社會上有一種講法是小店、老店不符合市場競爭,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致遭到市場淘汰,而高昂的租金僅僅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小店結業的港人追捧的風潮,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回顧港人的消費行為,花費時的選擇是否以小店為優先。 買一罐咖啡,買一份報紙,大家首先選擇是便利店、連鎖店,還是士多、辦館、在社區角落的小店?小店的價錢未必較便利店便宜,地點亦未必及大集團更方便。即使並非修讀的經濟學的我們大概亦可想像,每一個消費行為均屬一次自主的投票,以購買支持自己認同的信念。 多年前有朋友曾說,即使他已是傳媒中人,仍堅持每日買報的習慣。這位朋友每日步行至離家較遠的報紙檔,購買一份沒有紙巾贈送、一份正價的報紙。他說:「每天幾元的營業額,便利店不在乎,對於報紙檔可能非常重要。」 這樣的一個消費法則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在消費前「停一停想一想」 ,選擇一個自己所認同的消費行為,譬如支持小店、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公平貿易或有需要幫助的社會企業。或許花費會較往常的花費多,或許購買會沒有以前方便,但一個消費為所相信的投下一票。 事實上,行動支持小店才是較務實的做法。在我們慨嘆小店、老店結業離場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光顧了多少?我們為小店做了多少?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

NGO專題:IDEA Nepal Local Consultation

重建尼泊爾純樸的樂土 尼泊爾2015年4月發生的大地震,很多人可能已遺忘了。可是,一群曾到訪過尼國的IDEA義工至今仍心繫尼泊爾,自上年起,他們已積極地籌備災後重建計劃,希望當地人能早日重拾以往的生活。我們正招募IDEA尼泊爾重建計劃的義工,有興趣參與者,請瀏覽http://www.ideaproject.org.hk/new/index.php/idea-project-npl15/introduction 純樸的尼國鄉土情懷 推動這群義工的最大動力,莫過於是對尼泊爾的一份純樸鄉土情懷。2012年9月,IDEA一行20多人由香港出發到尼泊爾進行建校活動。在旅程中,每天早上7時還未到,一群小孩已精力充沛地跑到我們住宿的地方—FUTURE VILLAGE,亦是他們的學校把熟睡的義工們弄醒。醒後,我們這20多人便在空地梳洗,晾乾衣物,吃早餐,還一同遠眺喜瑪拉雅山晨曦的宏偉而莊麗景色!每晚在FUTURE VILLAGE的夜生活更是多姿多彩—打打羽毛球、彈彈結他、拉拉小提琴、或是躺臥着細看繁星等等。難忘的回憶還有很多:20多人平分一罐午餐肉、村中漂亮的女孩害羞地凝望著IDEA的男義工、工作後享受尼泊爾特色奶茶等等。 與當地人體驗參與式設計 由FUTURE VILLAGE到達建校地點的道路十分顛簸不平,更經常要下車搬運阻路的石頭,但這更反映出尼泊爾的「真男人」本色。尼泊爾的小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更熱情,在言語不通的情形下,他們只能以手指指或腳踢踢的方式跟我們溝通。對著我們的工作,他們非常好奇,當他們知道自己也能參與新學校的建築和設計時,更手舞足蹈起來。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更體驗到他們對新學校的一份期盼。「年紀小小,潛能無限」是我們義工對他們最大的感受。香港義工花了數小時才能織起一個沙包,他們以當地的民間智慧,數小時便能完成數個,看到我們笨拙、不靈活的手腳,他們禁不住搶過來,十分有趣。最感動的一刻是有小孩親手織了很多個花圈,在學校開幕典禮中一個一個地為IDEA義工帶上。   IDEA簡介 IDEA 是 Involve in Design, Empower with Action,有著人人參與設計的意思。由2009年開始,先後在柬埔寨、印度、尼泊爾等發展中國家舉辦不同設計建校項目,為當地改善學習環境,IDEA Foundation Limited 是香港註冊慈善機構。

人物專訪:矢志爭取動物權益 – 麥志豪訪談錄

  相信動物對人類的重要性 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予人非常有自信的感覺,可能與他熱愛網球運動有關。他曾經從事編劇、廣告,於30多歲時,已經冒起想在有生之年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Mark坦率表示:「我不是偉大的人,只是當時生活又不太有壓力,你可以說是回饋社會也好,我當時認為是時候留下一些東西在世界上。假若可以建立體制,以惠及後世,實為一件美好的事。」只是憑藉此理念,加上精密的「計算」,他相信動物對人類的重要性,但動物往往受到不公平對待。動物是弱勢社群中的弱勢社群,而且沒有平台發聲,故他選擇了從事動物醫療行業,因為有影響力,且他要做最專業及最有話語權的事業。他於2002年撰寫了計劃書向城中大富豪叩門爭取財政資助,可是最後對方不了了之。滿有雄心的他欠的只是一筆資金。 感激好友周慧敏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與相識多年的好友周慧敏講出計劃,周只是一句話:「那你去做吧,錢方面我來應付!」周慧敏就舉行了2006年名為《Back For Love》的復出演唱會, Love指動物的愛。演唱會得出的收益全撥捐予他搞慈善事業,演唱會沒有標榜是為慈善。11月10日為第一間動物診所成立日,開張之後才知道當天就是她的生日。她當天也沒有主動提及。作為筆者當時我聽後極為感動,人至善的地方就是做了善事不為人知,也不當作什麼一回事。麥先生曾建議診所都以她為名,也被她拒絕。這些年來,她從不掛在口邊是她的功績。 動物醫療是權益運動 麥先生認為,人和動物一樣,在最弱勢的時候緊張就是健康。其他動物福利如狗廁所、狗公園也不及有錢看醫生來得重要實在。所以動物醫療是權益運動,是返回最根本的權利。另一位影響他成就動物福利事業的人是獸醫Dr James,他當時做義工,救了一隻被車車倒的大唐狗,盆骨與後腳都碎了,他當時表示已打算安樂死,就算醫治也需要10萬至20萬,此筆錢已經可以為100隻流浪狗隻做絕育手術。當時的獸醫Dr James二話不說,吩附診所的醫生通宵留下做手術,原來是動用了「 灰姑娘基金」此基金是幫受傷動物做免費治療的,是平時信任Dr James的顧客捐錢籌集的基金,數額不大的,而且沒公開。當時他在想,如果可以無限量地幫動物,把此概念變成體制,我一邊出力,一邊找有心捐款錢便可以了。雖然Dr James不贊成,而且預告了所有面對的困難、如人事、有人反對、受人挑戰、過程艱辛、負責人是否可以堅持原則到最後等。麥先生最後決定勇於面對,念舊的他把Dr James那張寫滿提示的小卡一直保留至今,以用來不時提醒自己。 基金的存在證明做著的事是對的 筆者欣賞他擇善而固執的性格,他表示對動物醫療是貧窮共享,背後理念是平等公義,迄今已經擴張至5間非牟利動物診所,動物主人可以用成本價惠顧動物醫療服務,獸醫都是專業水準。 而他創立的「NPV流浪動物醫療基金」,則是純動物福利,免費為流浪動物醫療,他表示若社會認同理念就有人捐款,若沒有人捐款,就等於社會上沒有人認同,道理就是如此簡單。他不需刻意宣傳,曾有相識很短的台灣女人認同他理念,捐了大額款項。 放開胸懷看承傳 近兩至三年他積極向漁護署及立法會反映動物的權益問題。不說不知道,他同時是健身及網球教練,喜愛公平,難怪也熱心為動物找回公平的權利。他眼見虐待動物在香港很嚴重,成立了動物警察,去監察周圍的虐待動物事件是否得到迅速而合理的跟進,對警方執法亦有讚有彈,平時又四出去社區及學校宣傳動物醫療理念。 他現在已開始逐步引退,還打算著書留下印記,他表示最重要保證離開前他所創立的制度是完善的。對於承傳的人是否可以如他一樣,他認為各施各法,放開胸懷看未來發展。香港人,看來應該也要學習麥先生,窮一生賺錢之餘,想一想我們可以為社會,為弱勢社群做些有益的事,筆者不希望香港人「窮得只剩下錢」呢!     太平山青年商會會員 – 郭秀梅

為何傳媒不報道第二名? – 花花

(網上圖片) 七月,暑假開始的月份,不少學生快樂地暫時離開書本與課堂,趁著假期休息一下。不過,有另外一批的學生或會帶著緊張心情迎接這屬於放榜的七月。從香港中學文憑(DSE)、國際預科文憑(IB)至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試(IGCSE)三個考大學的公開考試陸續放榜,其中以本地考生數目最多的DSE最受傳媒關注。 一如往常,各大傳媒在放榜日前已預先工作部署,從放榜前瞻的考生訪問,預先致電各大學校務求盡早掌握奪星狀元數目,到前一天透過考試局發布的資訊預估狀元身處的學校,到當天安排不同的記者走訪多間親身訪問狀元及其他背景特殊的考生。即使準備工作仔細及充分,但翌日傳媒出刊的放榜新聞卻大同小異,多年來亦未見有破格的報道。 狀元的學習心得、政治取態及家庭背景均是近年記者採訪的問題,幾乎已成範本。狀元,從過去會考、高考到今日的DSE,均是指全港考取成績最好的人,如應屆港姐冠軍、2009年會考十優狀元麥明詩則屬其中的典型。 十優並非自會考開辦以來就有,由1978年考試局接手後才容許考生報考十科。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十優狀元只有寥寥數人。至98年十優狀元已上升至13人,2006年更錄得歷來最多的25人。此後,每年放榜有無十優狀元、多少個十優狀元及分佈在什麼學校則成為報導的焦點;另外報導聚焦則是各種家境清寒、身患重病卻同樣考取好成績的勵志故事。 為何不報導六、七、八、九優等同樣優秀的考生?原因不外乎不夠突出。在考生人數眾多、動輒十幾萬人的時候,盡管這些狀元同樣勤奮用功,與十優之間最大差別或只是少考一科、其中一科考取良。在人生的路上,六、七、八、九優與十優或許同樣可考取同樣的名牌大學,備考與學習可能也有自己的心得,只是優秀與最優秀之間差異,使他們在放榜當天失落為媒體焦點。 筆者曾經有一個補習的學生在某年夏天在 IGCSE的考試中獲9A*及1A的成績,被朋友及家人讚歎不已,肯定她的成績與努力。不過,當時仍是青少年的她仍對筆者說,很遺憾地還是沒有能接受記者的訪問,稍有失落。而當時她學校及姊妹學校旗下十個考得10A*的IGCSE狀元在學校的安排下接受一眾傳媒採訪,在鎂光燈的映照下享受來自公眾的讚賞。 說到底,狀元是否繼續保持優秀,人生路是否順遂並不在於傳媒採訪與否、被公眾知道與否,還需視乎自身的努力與選擇。其實當年的那個學生,雖然沒有接受傳媒追訪,沒有選擇升讀已錄取她的幾間英國名牌大學,但以她優秀的成績及面試表現,還是考到本地頂尖大學的醫學系,繼續為實現自己兒時夢想而努力。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

不上網的人 – 花花

網上圖片 從不同的人身上,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些風景看得到,有些卻需要經歷才知道。在這個手機網速判斷一個人的年代,我萬萬沒有想過身邊有這樣的一個八十後的朋友,使用最新款的手機卻沒有上網。我不禁問道,那你怎麼跟人WhatsApp?他說:安頓好再回覆,不急不急。 30歲出頭的他在一家教育機構擔任管理工作,早上上班、晚上進修,行程非常充實。不過,在過去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他並無如時下年輕人一樣轉用智能手機。歷經iPhone 3、 iPhone 4、 iPhone 5好幾代電話的潮流,到現在連iPhone都開始被Samsung比下去的當下,他才勉勉強強地用上了iPhone 6,但電話仍然沒有上網,用的是只有通話分鐘的月費計劃。 不上網,不無聊嗎?他指,每日朝早晚五,時間逗留最多的不外乎是辦公室與家,兩處都可Wifi上網,與其他人的分別在「行走中的時間」與「餘暇的時間」,與能夠即時回應。 「步出家門到巴士站,每個站頭都有10分鐘的免費Wifi,午餐時不少餐廳也有Wifi,或者政府免費的Wifi,如果有需要使用的話。」他說,坊間免費上網的資源比想像中的多,只是在平價無線上網的年代,大家都沒有發掘這些社區資源。 他其實並不缺手機上網的幾十甚至幾百元的月費,他貪圖的是什麼?幾經追問,他才坦言不上網的手機就貪圖那些瞬間的寧靜與勿擾。「老實說,是有點不方便,沒有隨身隨行的訊息功能而已,但所有移動中的時間都屬於自己,無需受訊息操控,那有何不可?」對於這一點,他甚至有點驕傲地說:「我是辦公室裡唯一一個手機沒有上網的人。」 不知道是什麼緣故,這個八十後的他還是獨身,偶爾會被同事嘲笑找不到女朋友,笑笑說趕快手機上網聯誼一番,認識新朋友。沒有走向電子話的一段,他確實以自身的行動走在潮流的另一端,走在不被電話控制的一端,貌似回到中學時代,繼續過著少些干擾的生活。 不能不說,這種少干擾的生活著實也讓人嚮往。但大多數的香港人如你我甚少在香港這片土地尋找這樣的愜意,因著忙碌的工作、纏身的任務,我們似乎也沒有放下電話度過一天半天的勇氣。或許只有在放個長假,離開香港,我們才能呼吸一口「不那麼資訊爆炸」的空氣。 相反,自由如他偶爾在中環海邊買一杯啤酒看看雜誌,流連在不同的博物館看看展覽,獨自在海濱的小徑跑步運動。 看著他,有時也在想,到底可不可以放假的時候試著不帶電話出門,試著把手機的上網功能關掉,試著在香港活出那份自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或者某天我自行試驗一下,才能再跟大家分享。   花花 – 喜歡探索,喜歡發掘,喜歡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成為記者。遊走在新聞界多年,現職某報業集團港聞版

6月12日 「愛與望飛翔」 殘疾人士就業推廣計劃2016 為夢想啟航 展能藝術家陳顯卓 《色彩與人生》畫展

  陳顯卓是註冊展能藝術家。於2011年設置以自然為題的展覽,展示其半立體的「紙鳥」。同時,他的紙藝作品「蜜蜂和蝴蝶・向日葵滋味」亦曾被刊載於《知識》月刊內。今年,陳顯卓參與「愛與望飛翔」殘疾人士就業推廣計劃,成為其中一個夢想當選者。其夢想乃是舉行個人畫展,讓大眾知道殘疾人士也具有藝術天份,亦能將夢想付諸實行。 活動情況如下: 日期: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 畫展時間:12:00 – 18:00 開幕禮時間:12:00 – 12:30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QR 座平台 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蕭偉強先生 支持藝術家: Wengi (https://www.facebook.com/wengiart/) Wengi 是本地年輕新晉插畫家,畢業於美國俄勒岡大學油畫系,善長運用水彩及水彩木顏色,清晰簡潔地表達似有還無的情感,給觀賞者一種內心平靜、溫柔、舒適愉快的感受。她亦熱心公益事務,經常義務協助慈善團體為弱勢社群提供藝術教育,並多次為美術比賽擔任評判,現為亞太兒童財商教育協會美術顧問。

觀察劇場: 正義vs憐憫

  道德,我們時常掛在嘴邊。不過當道德也構成衝突,就是真正的考驗。 如果你於快餐店內受一位陌生人委託,幫忙看管食物,同時有另一位露宿者嘗試偷取食物,你會怎樣選擇? 我們對幾位快餐店的食客進行測試,最後終於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主演:陳健豪 @海團劇場 (https://www.facebook.com/AngusKinHo/) 監製: 張一棋 @太平山青年商會 拍攝: JAYC Production 製思工作室(http://www.jaycproduction.com/) 剪接: 李佩螢

原生家庭 – Sofie

自結婚後我娘無時無刻都叫我生BB,還叫親戚朋友一起來呼籲,有一次她傳我一堆好可愛的BB照片,然後說:「那小孩很像你兒時的樣子。」我:「我有那麼可愛!!!!」(沾沾自喜)然後我娘回覆:「你比他更白更可愛,優良品種要失傳。」我即時對著電話大笑,為達目的,她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我非常非常喜歡小孩,但一直不想生,因為我深深明白一個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有多深遠,尤其是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問題。也不是說我婚姻有什麼問題喇(眼神閃爍),因為我在單親家庭成長,我覺得對我在感情路上或婚姻觀上都有很大影響,而這些影響是慢慢浮出來的。前一陣子看到王貽興說「單親長大既小朋友,一係好恨結婚生仔証明自己戰勝宿命,一係就完全遠離,唔畀自己有任何一個%覆轍重蹈。」我簡直點頭如搗蒜。 前面這一大堆廢話想帶出的主題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是指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好無力的解釋。這個家庭對我們的性命、人格、價值觀有重大的影響,此時會有的人跳出來說:「鬼唔知阿媽係女人。」nonono(搖食指),我想說的是這個原生家庭的影響是非常非常重大和深遠的,而且並不那麼表面的。比如有很多人都覺得單親家庭的小孩要麼比較懂事或堅強,要麼比較容易走歪路,但有沒想過為什麼他們會比較「懂事」?在單親家庭之前通常都是夫妻的吵鬧,一個在吵吵鬧鬧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害怕與人發生衝突,不敢面對衝突,害怕與人不和,於是形成一種「盡量迎合別人的性格」,所以他們看起來好像比較懂事。那如果是那種冷靜的知識份子的夫妻呢?他們可能不吵架,但冷戰,表面上關係平和,但家庭疏離不親密,他們的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容易疏離,不輕易向人敞開心扉,如果是個飽歷風霜的大人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年紀小小就這樣不吵不鬧,這正常嗎正常嗎?另外一點比較多人會想到的,就是父母的分離會導致小朋友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在一段關係中很難建立安全感,如果拍拖幾咁煩呢? 如果單親加上阿媽一個女人仔獨自湊大三個仔女的背景呢,孩子通常會更懂事,尤其是最大的,他們往往不敢向父母要求什麼或爭取自己想要/需要的,因為會有成村人經常耳提面命他:「你媽好辛苦架,你要生性呀,唔好再激佢呀,好好讀書等時報答佢呀blablabla......」慢慢他會覺得對父母提出額外的求是自私的,長大後即使想要什麼也不清楚表達(注意:不敢表達但心裡是「想要」) ,導致常常失望,於是傾向自給自足,怕失望而與別人關係疏離。 在這一小篇文章不可能說盡原生家庭的影響,上面的只是一些比較明顯的例子,這個範疇簡直可以寫論文的吧?大家請自行google<-----好不負責任的人!(不關我事哦,是原生家庭害的)而這當中夫妻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尤為深遠,所以有時我聽到有些孩子的爸媽比電視劇更離奇的人生,我都有一種「這些人應該抓去閹了」的感覺,大佬呀揸車都要考牌,做家務助理都要證書,何解弄條生命出來可以如此兒戲?(ok我知道這是人權什麼的我呻下而已不必認真) 希望為人父母的真的要做點功課,快去google原生家庭,好多睇嘢。(揮手下降)   喜歡閱讀,喜歡文字,對教育事務熱心的香港人

人物專訪:擁有25個不同國籍小孩的校長

  「LMC 是一個小世界。」此話出自一個就讀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的學生。 我們經常聽到,「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這句話。的確,除了課本知識外,我們還會在學校學習待人接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等,令我們的德、智、體、群、美得以培育。除非入讀國際學校,否則一般本地學校很難會有其他國家的小孩與我們做同窗,大部分都是香港或國內的,近十數年會比較多少數族裔的非華語學生與我們一起上課。 假如,你就讀的小學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同學,你會有何感想?興奮?期待? 當你身分一變,要管理一間小學,一間有25個不同國籍小孩的小學,如何能讓他們融洽相處?如何培養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 學校以「愛敬勤誠」,更以林文燦博士的英文縮寫「L代表Language,M代表Moral,C代表Control」作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全人發展,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開心學習及靈活運用所學習到的知識。 校長文詩詠致力透過文化藝術活動,啟發學生創意及促進文化交流。例如在2014年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Joia,讓學生發揮創意,參與繪畫、雕塑、立體展品製作。視藝科教學方法亦與眾不同,鼓勵學生多主動認識世界,了解世界,老師會要學生在創作畫作前先做資料搜集,例如相片等,去尋找背後的意義或故事,了解當中的意念,再加以發揮,開始創作,有系統地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除此之外,學校亦強調互相尊重及包容的精神,在早會上更設有分享環節,讓學生自我介紹或介紹自己的國家及文化,更會一起唱中國國歌,讓學生更加認識香港,籍此培養學生的品德、社交及情緒控制,以及令學生對學校更有歸屬感。課程上,每月更有一課學生成長課,教學生互相尊重及包容的精神。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國籍,有同學需要用頭巾包着頭髮,也有的是要在校服內加添長袖衫等,因此要教導學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宗教,更要學生明白文化多樣性。 該校學生在體育科上表現較為出色,因為學校聘請了不少專業體育老師,當中也有國內的體育界精英,在中國全運會獲八連霸;有老師是中國籃球省隊隊員;也有本港大學足球隊隊長及港隊籃球隊員等。在優秀的體育界精英培訓下,學生除了享受不用寫字的體育課外,更可對自己有更入認識,知道自己對運動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