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未來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498
archive,tag,tag-498,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突破未來

【突破未來】香港中小企如何 受惠於綠色金融

為中小企業向永續發展轉型提供融資,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重要優先事項。根據經合組織 (OECD) ,中小企業總計約佔商業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 40%, 但大多數國家才剛開始邁向淨零排放,很少中小企業制定了轉型計劃或承諾實現淨零排放。在當前利率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這些企業必須持續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商業實踐,融資管道是中小企業淨零行動的重要限制因素。去年,中小企業氣候中心對全球近350 家中小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 的受訪者認為缺乏資金是應對氣候變遷行動有限的關鍵原因,近7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採取行動或加速減排進度。 在過去十年中,綠色金融已成為一個熟悉的表達方式,部分原因是許多國家綠色投資銀行的創建和快速成長的綠色債券市場。今年8月,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庫務科)(FSTB)的公告,就香港特別行政區綠色永續金融工作,提供了以下持續進行的工作進展: 政府可持續債券:       「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 (Government Sustainable Bond Programme (GSBP))」(前稱「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在2018年成立,最初借款上限為1,000億港元。為推動市場發展,計劃下的借款上限在2021年7月提升至2,000億港元,涵蓋範圍亦予擴大。為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2023至24財政年度政府預算案》公布進一步擴大「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的範疇,以涵蓋可持續項目。正如《2024-25 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所述,政府將「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 (Infrastructure Bond Programme)」(於2024年5月成立)的合共借款上限訂為 5,000 億港元,以增加額度調配的靈活性。截至2024年8 月,港府已成功在計劃下發行約2,200億港元等值,以環球機構或本地零售投資者為對象的綠色債券,涉足港元、人民幣、美元及歐元並涵蓋多個年期,深受投資者歡迎,證明他們對香港的長遠信貸狀況和經濟基調充滿信心。其中,港府分別在2022年和2023年發行兩批綠色零售債券,及於2023年及2024年發行兩批代幣化綠色債券,進一步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在香港的發展。 資助計劃:      2021年5月,政府推出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部分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以促進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和貸款活動,進一步豐富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生態。正如《2023至24財政年度政府預算案》宣布,計劃已於2024年延長三年至2027年,並擴大資助範圍至轉型債券及貸款。2022年12月,政府推出了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 (Pilot Green and Sustainable Finance Capacity Building Support Scheme)」,資助本地合資格從業員及有志從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工作的人士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培訓,以應對低碳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2024年6月,政府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  (Green and Sustainable Fintech Proof-of-Concept Funding Support Scheme)」,提供前期資助,推動進行綠色金融科技活動的科技公司或研究機構與本地企業合作,開發處理行業痛點而市場上未有使用案例的項目,以助力有關方案完成商業化和概念驗證,讓有潛力的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科技於香港的商業環境中更廣泛應用。 政策制定者和政府當局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永續金融和投資建立穩定和有利的監管和政策環境,並提供相關的金融和非金融支持,以增強中小企業獲得和利用永續金融的機會。財政支援可能需要透過貸款、股權、贈款和其他工具提供直接融資;或可能需要透過信貸擔保和其他去風險工具動員私人融資。公共金融機構還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參與資本市場,支持金融創新,促進相關數位金融解決方案的發展。非財務支援可能包括幫助中小企業加強對永續發展之旅的認識,他們可以利用綠色金融科技衡量和報告其永續發展的績效, 加強治理和數據完整性,以增強 ESG 報告並促進融資活動。    撰文:葉仕偉 博士 DBA, MSc(IS), FCPA(Aust.) 聯企融資集團主席,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曾於亞太地區及美國,接受多間《財星500強》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委任為高層領導,出任CEO、CFO 及 CAE等高管職位。過往接受多個國際知名專業團體邀請出任主席之職,現獲委任為數碼港大使(中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永續及普惠金融專案組委員 及 香港大學 MetaBIM 研究所之首席顧問。 曾被 Linkedin 評選為 《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10 位香港CEO》。

【突破未來】銀行業數碼化轉型 AI 及區塊鏈技術成催化劑

在多個論壇上,銀行數位化轉型將採取何種形式, 眾多行業專家預計,隨著銀行業在2024年繼續其變革性衝鋒陷陣,作出以下評論:   2023年,金融和銀行業經歷了重大的數字化轉型,這得益於對ESG承諾的關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對風險管理的重新關注以及自動化的快速普及。預計這種轉變將在 2024 年繼續,技術將發揮主導作用。 雖然我們正處於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AI) 之旅的起點,但銀行業與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一起走得更遠。隨著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日益受到關注,各國央行也在探索發行自己受監管的數字貨幣的可能性。這正在將焦點從加密貨幣轉移到 DeFi 成為主流,因此我們將進入受監管實體的領域,讓更多人可以在傳統銀行在線使用。這將導致創建更多的零售解決方案,同時也簡化了跨境支付。金融科技公司將探索如何使其成為其日常資產的一部分,由於合法性,數字貨幣將得到更廣泛的採用,進一步將其嵌入社會。 2024年,受監管數位貨幣的勢頭將繼續增長,因為銀行希望將其納入其架構,説明這成為新常態。然而,要確保基於區塊鏈(Blockchain)的解決方案能夠滿足銀行和客戶的需求,例如即時支付處理,仍有技術挑戰需要克服。重要的不是數字化轉型在2024年會加速多少,而是會採取什麼形式。這一點很明顯,因為各大銀行在增加對數位管道的投資的同時,減少了分支機構的足跡。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為客戶創造獨特的體驗和新的價值主張來重點關注差異化。   這種情況將持續下去,但數字化轉型也將加速,投資重點是在2024年及以後降低運營成本,這主要是由不斷變化的利率環境推動的。廉價存款為貸款業務提供資金的時代正在結束,銀行需要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尋找替代收入來源,這將推動他們關注數位投資的重點。 在處理貸款申請、客戶入職、將支票支付遷移到電子支付和客戶支援等領域,銀行可以專注於數字投資以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投資於創造獨特的體驗和推動創新。 在整個 2024 年,數位化轉型將繼續改變信貸的申請和分配給消費者的方式。傳統上,獲得信貸的門檻很高,審批流程冗長,即使個人獲得批准,銀行也經常發行一刀切的信用卡,而不是根據個人的具體需求提供量身定製的產品。 嵌入式金融領域的最近數字創新意味著,先買後付(BNPL)等短期信貸產品可以讓消費者在結帳時立即獲得信貸。此外,作為信用卡計劃的一部分,商家和零售商現在可以直接向客戶發行自己的嵌入式卡。這些信用卡可以無縫集成到客戶購物體驗中,利用大量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情境化、個人化的獎勵和直觀的客戶體驗。   GenAI 將在未來的金融服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24 年可能會加速該技術的創新和整合。所謂的「預測性信用卡」的出現將使用人工智慧根據過去的行為和全年支出的變化等標準來預測消費者的支出需求,動態調整信用額度並相應地提供量身定製的獎勵。該技術還可用於金融欺詐檢測,它基本上充當安全專業人員的副駕駛。GenAI幾乎可以立即識別異常模式,然後通過分析連續數據並確定是否發生了欺詐活動來調查上下文。   這限制了對冗長的手動檢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浪費時間的誤報警報,並且至關重要的是,使數位銀行平臺更加安全。因此,安全專業人員可以期望每天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使他們的角色更輕鬆,並使過去花在數據檢查和分析上的時間可以花在其他地方。此外,工程師可以期待人工智慧協助生成測試、審查代碼和解決錯誤,這將使他們的角色更有效率,並使他們能夠專注於更高級別的任務。GenAI的這種整合,有望使員工感到高興並釋放他們的創造潛力,從而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創新能力。例如,消費者也可能會習慣於使用人工智慧,通過使用工具來審查交易,甚至將自己與類似人口統計學中的其他持卡人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個人財務狀況。       撰文:葉仕偉 博士 DBA, MSc(IS), FCPA(Aust.) 聯企融資集團主席,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曾於亞太地區及美國,接受多間《財星500強》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委任為高層領導,出任CEO、CFO 及 CAE等高管職位。過往接受多個國際知名專業團體邀請出任主席之職,現獲委任為數碼港大使(中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永續及普惠金融專案組委員 及 香港大學 MetaBIM 研究所之首席顧問。 曾被 Linkedin 評選為 《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10 位香港CEO》。

【突破未來】港代表出訪中東,了解杜拜金融科技發展

根據瑞士瑞銀集團的TechGPT報告,中東和北非地區(MENA)的數位經濟可能從2022年的1,800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的7,800億美元,年增率為20%。此外,數位經濟對該地區GDP可能從2022年的4.1%上升到2030年的13.4%。 為了加强两地之間的互動和業務合作,由數碼港新創企業及香港特區代表組成的50人代表團繼訪問卡達多哈後,抵達阿聯酋杜拜,參加各項活動、拜訪當地金融機構,並與當地政界人士會面。 5月7日上午,代表團出席由杜拜國際金融中心(DIFC)主辦的「2024杜拜金融科技高峰會」。 香港特區政府對此次訪問,表達了堅定的承諾和支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在活動中表示,香港致力成為綠色金融科技樞紐,並介紹政府綠色債券的最新發展,包括與數碼港合作推出的綠色金融科技地圖。在投資推廣署(InvestHK)、金融服務發展局(FSDC)及數碼港(Cyberport)的安排下,代表團也參觀了虛擬資產監理局、杜拜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當地證券交易所杜拜金融市場、杜拜國際金融中心(DIFC) 、首家提供企業銀行業務的數位銀行Zand和阿拉伯聯合由酋長國中央銀行(CBUAE)。 以杜拜為領跑者的阿聯酋,鞏固了其作為中東和北非地區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它吸引投資、促進區塊鏈、開放銀行、數位支付和保險科技等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   成長動力和市場前景 1. 監理支援:杜拜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金融服務監理局(FSRA)和阿聯酋中央銀行(CBUAE)等阿聯酋監理機構,在培育金融科技成長方面發揮作用。沙盒和數位銀行牌照等措施可促進創新,同時維護市場誠信和消費者利益。 2. 科技進展:區塊鏈(Blockchain)、人工智慧(AI)和阿聯酋通行證等數位身分(Digital Twns)解決方案等技術的整合,是推動金融科技產業向前發展的因素。 2021 年阿聯酋區塊鏈戰略和杜拜區塊鏈戰略等戰略,旨在將阿聯酋定位為技術領域的領跑者。這項進步預計將透過提高透明度、安全性和營運效率來改變服務。 儘管前景樂觀,但挑戰與機會並存。杜拜的金融科技業正在遇到障礙,包括監理協調的需要、網路安全漏洞和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儘管如此,這些挑戰也帶來了進步的前景和新的想法。 1. 監理協調:隨著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對能夠適應新興技術同時,保護消費者和市場穩定的框架的需求不斷增加。阿聯酋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建立生態系統,持續的努力對於同步國內各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至關重要。這種協調可以簡化金融科技企業的運作,提升杜拜作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 2. 網路安全與資料保護:隨著金融服務向平台轉型,網路安全威脅為金融科技產業帶來挑戰。然而,這種困境為專門從事網路安全解決方案、資料保護和合規服務的監管科技公司創造了途徑。投資尖端安全技術,促進金融科技實體和網路安全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可以幫助減輕這些風險。 3. 人才培育與招募:金融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凸顯了推動創新的勞動力的必要性。杜拜有利用其全球商業中心的地位, 吸引金融科技領域的本地人才。機構、政府實體和私部門之間的合作,是培養金融科技業勞動力的關鍵。 在杜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長期合作下,互惠互利,我們預計未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和大量的業務合作。展望 2024 年及以後,杜拜和香港的金融科技產業,將在推動MENA 和GBA創新的同時保持成長軌跡。透過克服障礙並抓住前景,兩地長期打造成全球著名的金融科技中心。   撰文:葉仕偉 博士 DBA, MSc(IS), FCPA(Aust.) 聯企融資集團主席,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曾於亞太地區及美國,接受多間《財星500強》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委任為高層領導,出任CEO、CFO 及 CAE等高管職位。過往接受多個國際知名專業團體邀請出任主席之職,現獲委任為數碼港大使(中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永續及普惠金融專案組委員 及 香港大學 MetaBIM 研究所之首席顧問。 曾被 Linkedin 評選為 《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10 位香港CEO》。

TechFin時代 促進FinTech

《金融科技 (FinTech) 》一詞,即透過科技的使用來改善原始的金融體系,在過去十年中被廣泛使用,大多數人對金融科技都有一個很好的了解。最近筆者本人在本地及海外 主持的幾個科技論壇中,一些資深演講嘉賓卻再次提到《科技金融(TechFin)》。雖然大眾認為TechFin是一個新術語,但我需要重申的是,TechFin這個名詞,實際上是在2016年提出的。 TechFin由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於2016年提出,是科技公司以更以客戶和技術為中心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要提一下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也發表過一篇文章《金融科技對決科技金融(Fintech vs TechFin)》,當年的內容,無論在技術上和策略層面來看,都非常有前瞻性,很值得大家回顧參考。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有什麼區別?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都旨在利用科技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FinTech確實是「金融科技」一詞的縮寫。那麼,TechFin 是什麼?它有何不同? 簡而言之,FinTech是以金融業為開始,利用科技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的概念。固此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早期其實都是新創公司,客戶群非常有限。相反地,TechFin解決方案是非金融科技進入金融領域,旨在改變現有客戶群在金融市場的互動方式。 儘管TechFin聽起來像FinTech,但TechFin公司與FinTech公司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業務和基本服務。 TechFin可以看成是某些指科技公司,通常它們是自己行業(非金融業)中較為成熟的公司,它們以往一直提供主要與金融無關的軟體解決方案,現在卻在金融行業中尋求新市場及提供其科技新應用場境。由於它們已經能夠接觸到現有客戶,可以處理和分析這些大量數據。儘管是透過非金融關係收集的,但它們對客戶和資料的存取,似乎成為它們最關鍵的優勢。這些數據來源,被科技金融公司在金融行業中廣泛應。 TechFin的例子包括美國的Google、亞馬遜(Amazon)、Facebook 和蘋果(GAFA)以及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BAT)。對於在亞洲區的使用者,一般首先想到的是Wechat、Facebook等社群媒體公司和Google等搜尋引擎,它們以往一直提供主要與金融無關的軟體解決方案。它們最初在非金融領域中存取有關社交偏好和用戶活動的資訊,現在卻在金融行業中尋求新市場及提供其科技新應用場境,例如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擁有大量有關客戶需求和付款歷史的數據,被視為TechFin。與蘋果一樣,電信公司和硬體公司可以收集有關用戶行為、位置和活動的資訊,這些數據可用於為保險單定價或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業務是金融服務。儘管金融科技通常指的是新創企業,但銀行等金融業務的現有企業也利用數位技術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提高效率。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應用程式是金融機構提供的最著名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金融科技(FinTech)新創公司通常會找出提供金融服務的流程中的低效率問題,並使用數位技術消除這種低效率,以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些公司利用應用程式介面API、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和其他技術,為支付和匯款、機器人顧問(Robo Advisor)、P2P借貸以及開放銀行等各個領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與科技金融(TechFin)公司不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通常沒有已收集的客戶資料、品牌忠誠度以及開發解決方案時可以利用的大量財務來源。他們也很少擁有在金融市場運作所需的許可證。因此,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更願意與傳統金融公司合作,或將自己出售給另一家金融公司。 TechFin會取代FinTech嗎? 不會。正因為科技金融公司並非起源於金融業,所以它們需要金融科技專家和公司來彌補其在金融業的有限性知識。總而言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公司都將透過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為金融業做出貢獻。他們也改進並提供不同方式的金融服務。未來,金融科技公司、科技金融公司和金融業現有企業之間出現更多合作、夥伴關係和併購也就不足為奇了。TechFin時代的來臨,促進了FinTech。 撰文:葉仕偉 博士 DBA, MSc(IS), FCPA(Aust.) 聯企融資集團主席,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曾於亞太地區及美國,接受多間《財星500強》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委任為高層領導,出任CEO、CFO 及 CAE等高管職位。過往接受多個國際知名專業團體邀請出任主席之職,現獲委任為數碼港大使(中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永續及普惠金融專案組委員 及 香港大學 MetaBIM 研究所之首席顧問。 曾被 Linkedin 評選為 《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10 位香港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