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261
archive,tag,tag-261,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躁鬱症

【杏林心窗】認識躁鬱症

"雙相情緒障礙"又名"躁鬱症", 是情緒病的一種。有人以”情緒過山車”形容躁鬱症, 因為患者有時情緒低落, 有時情緒亢奮。不同研究顯示, 本港大約3-5%的人口患有躁鬱症。坊間對躁鬱症存在不少誤解, 聽過有不少人說: "他經常發脾氣, 應該是有躁鬱症了!"。其實經常發脾氣, 不一定是患上躁鬱症。躁鬱症患者在"躁"病發時, 可能(但不一定)比平時易怒, 但也可能情緒高漲及興奮。此外, 還伴隨其他病徵, 常見包括: 1. 身體上: 睡眠減少但充滿精力。 2. 思維上: 腦筋轉得特別快, 但思維會較混亂, 注意力亦容易分散; 所以他們可能會不停說話, 但內容不斷由一個主題跳去另一個主題, 甚至難以明白。有時患者會自信心爆棚, 甚至出現不設實際的想法/計劃。3. 行為上: 由於精力充沛, 目標導向的行為亦會增加, 例如白天到各處走個不停, 晚間不眠不休。在社交上, 他們可能比平日更活躍, 甚至忽略社交上恰當的距離。此外, 患者的判斷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可能下降, 而做出各種不顧後果甚至危險的行為, 例如大量購買用不著的東西, 胡亂投資, 魯莽駕駛等。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思覺失調的徵狀, 例如幻聽, 妄想 (最常見是相信自己有特殊的身份, 地位或能力; 甚至是相信自己因此受到迫害等)。一般來說, 病徵數目達到診斷標準, 最少要維持四天, 而又對自己或身邊的人造成影響, 才算是"躁"病發。 當然, 除了"躁"病發, 患者也可能出現"抑鬱"病發, 包括情緒低落, 對事物(包括自己的興趣及嗜好)失去興趣; 做事提不起勁, 不願談話及接觸他人, 思想內容亦較負面等。如果有人一向容易發脾氣, 但沒有其他徵狀, 就不一定是躁鬱症。認識躁鬱症, 是消除誤解及幫助患有躁鬱症的親友的有效方法。                                                                       撰文:葉沛霖醫生 葉沛霖醫生的專業資格包括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研究碩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及精神科專科醫生。

杏林心窗:躁鬱症

「我的心情將坐在過山車一樣,一時好像天上的煙火,滿天燦爛;一時好像跌進萬丈深淵,無法自拔。」一位病人訴說着他過往的經歷。 躁鬱症是情緒病的一種。在狂躁(mania)或輕狂躁(hypomania)時,病人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波動大於常人。有時候,情緒會非常高漲,覺得自己充滿自信,精力充沛,做事勇往直前,不顧後果。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很富有,於是購買了很多沒有用的東西,「碌爆卡」變得負債纍累。病人往往感覺自己的思潮如泉湧,思想很敏捷,於是說話也突然增多。有些病人不停說話直至聲音沙啞。他們還會非常活躍,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早出門,很晚才回家。他們對性的需求可能突然多了,有時會胡亂結交異性,甚至與之發生關係。 (網上圖片) 情況更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幻聽,聽到被讚美的說話。有些病人也會妄想自己跟某政經人物/神/魔鬼有特殊關係,妄想他是該人物的家屬、情侶或使者等等。 病人在情緒高漲時,也可能做一些很高風險的事。我有一位病人,在九七樓市高峰期的時候買下了樓花,結果無法完成交易,被迫剎訂。最後還被發展商追討差價,令病人及家屬苦不堪言。 (網上圖片) 經過一段時間,這部過山車便會從頂峰滑落,直衝落低谷。病人會變得情緒低落,沒精打采,整天覺得疲憊不堪。思想會變得很緩慢,無法集中精神,記性比以前差。覺得自己很沒用,做事沒有信心。還會避開家人朋友,躲在房裏,整天只想躺在床上。多數患者會比以往更少說話。睡覺的時候常常睡不着,睡得不安穩。總覺得將來沒有希望,做人沒有意思,覺得負累了家人。此外,還會有很多身體不適,擔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例如癌症之類。既然覺得生活好無意義,備受折磨,有些病人更會興起自殺的念頭。 這樣的周期有機會不斷重複,令病人及家屬極之頭痛。 (網上圖片) 整體而言,躁鬱症的終生病發率為1-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全球291種疾病及意外中,躁鬱症導致傷亡率排行第四十六。根據美國一項調查, 70%的病人在狂躁(mania)或輕狂躁(hypomania)的時候,感覺到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達70%;在抑鬱的周期時,這比例更達到90%。 由於這種病的病情十分複雜,並非一般簡單的方法便可以達到舒緩的效果,若懷疑身邊家人或朋友有此問題,應盡早帶他們到精神科醫生接受評估及治療。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