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蔓蕾醫生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136
archive,tag,tag-136,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陳蔓蕾醫生

杏林心窗:思覺失調

最近流行曲也間中提及「思覺失調」,這個病好像是最近十年間才聽到。普遍印象都是發生在年青人身上,而只要接受治療,便可以痊癒……不過,究竟這個是什麼病呢? 簡單來說,這個病名是直接描述病人的病情。「思」是指思想、思考;「覺」是指感覺,包括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失調」是指失去調節,換句話說,可以是比正常過高或過低,甚至無中生有等等。 那麼「思想、思考」失調即是什麼意思?有些病人「思考、思想」失調,會把一些普通我們不會留意的事放大、敏感度提高:例如有位病人常常覺得街上行人對他的目光很不友善,被他們瞪著;在他身旁的卻說沒有。這是為什麼?有可能是病人對身邊的人的舉動敏感度提高了,街上那麼多人,總有機會和別人有眼神接觸吧。於是他便覺得是別人刻意望着他——病人會把這普通不過的事情套上特別的意義,而且通常都是誤以為是和自己有關的。 有些時候則是結論方面出錯了。另一位病人向我投訴説,街上的人都在説他的壞話。他聽到有人說「你就好喇」,認為別人暗示他「無需工作,靠別人養活,真好!」這個結論其實是他自己這麼想着,偶爾聽到無關的對話,便建基於毫無証據的基礎上,自動對號入座。 在正常情況下,當有聲音時,空氣會震動耳膜,觸動耳朵的小骨,最後刺激耳神經線。耳神經線便會把訉息傳到大腦,再分析數據,成為我們的聲音。「感覺失調」是大腦在沒有耳神經發放訉息下,誤以為收到訉息,覺得聽到真的聲音。這便是幻聽了。除了聽覺可以有幻覺之外,其他四感都可以有幻覺產生。以上兩類病癥均屬於陽性病癥。 除了思想和感覺失調外,思覺失調患者可能有性格的轉變。一些病人會續漸失去動力,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利。有部份病人終日把自己關在房間,足不出戶,變成隱青一樣。這些便是陰性病癊。 為什麼過往的精神分裂症予人的印象欠佳,而思覺失調的形象又沒那麼負面呢?原來,除着醫學進步,針對此病症的藥物愈來愈有效,而副作用也大為減輕。再者,近年硏究指出,思覺失調原來愈早醫治前境愈好。由於市民對精神病的歧視慢慢減低,比過往更主動尋求治療,病人康復的情況自然大為改善。許多人即使患有思覺失調,除了定時服藥外,大致上和普通人沒有不同,依然可以正常上學、上班等等。逐漸地,市民便對這病症慢慢改觀了。

杏林心窗:在急症室生涯的點滴

在公立醫院工作多年,在醫院裏,時常經歷許多人生的悲歡離合。 曾經在公立醫院急症室工作,工作壓力十分沉重。別以為身為精神科醫生,便會像電影中的精神科醫生般,擁有無敵大海景辦公室,另有一張長長的安樂椅給病人細數心事。事實上,我們的工作感覺和急症室更加接近!每天早上,先集合當天需要精神科醫生咨詢的病人個案,把每一位病人按緩急先後及複雜程度分類,然後把這些咨詢分派給適當的醫護人員作出處理及跟進。跟着,便根據手上的病人的所在位置編排行程,令我們走動的距離減至最少,以達致用最少時間看最多病人的目的。 記得我頭一天在伊利沙伯醫院上班,還穿着優雅的皮鞋來工作。不消一天,便知道這是錯誤的決定。因為每天都要從十一樓頂樓走到地牢,還要穿過不同的大樓,有時還需要來回數遍呢!這樣工作,對我來說也有好處,就是在工作的時間同時做了帶氧運動,身體也變得更健康了。 雖然工作辛苦,卻令我接觸到很多特別的個案。 有一次,有一位少女服用藥物自殺,根據估計,她可能服用超過300粒。當然她昏迷不醒,需要抽血作身體檢查。我如常地查看病人記錄時,偶然看見她抽出來的血竟然是藍色!原來,服用過量的某些藥物,令她的血紅素變成另一種帶藍色和啡色的化合物,並無法運載氧氣。當然病人非常危殆,徘徊在生死邊緣了。幸好,經過醫䕶悉心護理,終於從鬼門關走回來。 她醒過來之後,我再細心查問她自殺的原因。原來她的男朋友想和她分手。她知道後傷心不已,悲從中來,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便決意輕生。她和我說的第一句說話,便是問我她的男朋友可有來探過她?我說沒有。然後她把她的男朋友的電話號碼給了我,並請我打電話給他。我嘗試打電話給她的男朋友,電話接通了,我立即告訴他病人的情況。她的男朋友冷漠地回覆,說以後不會再見她,請她死了心吧。 我把他的回覆轉告病人,病人當然十分傷心。經過多次的勸解,她終於明白,若以死相脅,只會讓對方更害怕,效果適得其反。最後,她答應我會重新振作,再活出精彩人生。 精神科醫生的生涯中,我每天就像看無數本人生的小說,有喜有悲,百感交集。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創傷後遺症

在一個平常的下午,一對平常的情侶坐在一個平常的雙層巴士的上層,正在閒談,欣賞雙層巴士窗戶外的風景。突然間,坐在身旁的女朋友突然尖叫起來,原來巴士司機昏倒了,巴士失控,正衝向馬路旁邊的架上了棚架的建築物。 在一瞬間,只聽到砰的一聲,他的女朋友在他眼前被窗外突然插地進來的竹了插到了!突然間,眼前一片混亂⋯⋯竹棚的竹子插到車上面,巴士的一部份陷進路旁的建築物中。車上的椅子被撞得東歪西倒,車上乘客紛紛尖叫,大人及小孩都嚇得放聲嚎哭,紛紛走避。 而他的女朋友,亦因為竹子突然插進來而受了重傷。由於車頭變形,他和女朋友被困於車中,無法離開。眼看在血泊中的女朋友奄奄一息,他內心極度驚慌。他盡力從椅子狹縫中走出來卻無法動彈,唯有等候別人來拯救。 雖然現實上只過了二十分鐘,這段等待的時間像是過了一輩子似的。 最後,他和女朋友都被救了出來,可是,女朋友 身上卻留下不能磨滅的疤痕。而他雖然沒有受到重傷,心靈卻被嚴重受創。 自從那一次交通意外之後,他便時常坐立不安,對聲音特別敏感。偶然有一些聲音,也會嚇得心神不定。有時候,他會忽然腦海中出現當時意外的情景,彷彿再次親歷其景,極度可怖。除此之外,他時常被心跳、手心冒汗,做惡夢等困擾。從意外那時起,他亦沒有再乘搭巴士了。亦會很害怕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生怕會勾起恐怖的回憶。他甚至會避開和當時意外相似的建築物和道路。 (網上圖片) 由於一直被這些問題困擾,令他無法專心工作,最後還是要看精神科醫生。原來,他已經患上了創傷後遺症。 創傷後遺症通常發生在一些意外、受到暴力或性襲擊、天災或人禍等等而引發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是受害者或目擊者,甚至對現場的拯救人員也可以造成或多或少的精神創傷。 常見的病徵包括突然想起創傷時的情景,猶如置身其中,即回閃(flashback)。其他焦慮病徵,例如對聲音特別敏感、心跳、手震、流汗、做惡夢等。亦可能會同時發生抑鬱等症狀。有時,患者亦會怪責自己,例如為什麼在當時出現、是否當時自己衣着有問題、遺憾未能夠出身邊的人等等。 (網上圖片) 那麼,是不是所有人發生意外後都會患上創傷後遺症呢?也不是。其實,大部份人遇到意外也不會有創傷後遺症的病徵。即使有,只要過一段時間,這些情況便會有所改善。根據過往的研究,這些創傷後遺症的病徵持續超過六個月以外,大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可是,在那些持續超過六個月病徵的病人當中,只有三份一人會痊愈,而另外三份一人病癥則有可能持續1十年以上。 因此,若發現創傷後遺症病徵持續超過六個月以上,便應該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了。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你必須知道的睡眠知識

睡眠分數個階段,第一階段(stage N1 & N2)為淺層睡眠。此時腦電波頻率約為4-7赫兹(Hz)淺層睡眠佔成年人整個睡眠時間約50%至65%。此時,眼球移動緩慢。此時若被吵醒了,並不覺得曾經睡過。 (網上圖片) 接著,便進入深層睡眠,腦電波頻率約為0.5-2赫兹(Hz)。 深層睡眠約佔成年人整體睡眠時間10-20%。這便是熟睡、最難被喚醒的時間。當人們有足夠的深層睡眠後,會覺得份外精神飽滿。隨着年紀增長,深層睡眠時間亦會慢慢減少。 深層睡眠之後,會再回到淺層睡眠。最後便進入15-20分鐘的快速眼球活動(REM Sleep) 階段。 (網上圖片) 此階段便是做夢的階段。這時,身體無法動彈,但是腦部卻非常活躍。雖然醫學界並未完全掌握睡眠的原因,但跟據硏究顯示,這有可能和我們重組記憶有關。 整個過程歷時約一小時半至兩小時,完成後再進入下一個遁環,直到睡醒為止。 雖然這是睡眠大致結構,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相同。若病人在這結構上出現明顯偏離,便會出現各種問題。 例如,在快速眼球活動(REM Sleep) 期間突然清醒,而手腳卻仍然在無法動彈的狀態,便會覺得全身不能動,無法說話了。這是其中一個「被鬼壓」的解釋。 (網上圖片) 那麼,夢遊(sleep walking) 又是什麼?正常睡眠 期間,身體應該是在無法動彈的狀態,但是夢遊病人卻能活動自如,還能睜開眼睛。於是,病人會在睡夢中起床,做一些看似白天常做的活動,例如梳頭、在家中踱步、甚至下廚煮食、在不適當的地方小便等等。 (網上圖片) 而快速眼球活動在睡眠中過早出現,甚至在白天本來清醒時突然出現,令患者轉瞬間睡着跟著便失去肌力,突然跌倒。這便是嗜睡症(Narcolepsy)。 有些人常說自己整晚沒有睡覺,能夠聽到身邊發出的聲音。但枕邊人卻說他整晚打鼾,怎麼可能沒有睡?這可能是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淺層睡眠,而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很短,自然覺得沒有睡過了。 (網上圖片) 不過,更加常見的是失眠只是一個病癥,並非一個單一的問題。除了精神科的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等等外,也有可能是其他身體的問題。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只是服用安眠藥來「解決」這問題,通常只能暫時舒緩,而背後的原因還未處理,一段時間之後,有可能演變成安眠藥上癮的問題再加上原本未醫治的病。到時,只會是更「頭痛」!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電子遊戲上癮症

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很陌生,卻又是大部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究竟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真的會變成精神病嗎? 答案是:視乎大家使用電子產品的程度和自制能力了。 (網上圖片) 現今社會,大部份人生活和電子產品、互聯網息息相關,由網絡搜尋到社交媒體,大家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加上大部份書信來往、繳費、登記參加活動、銀行交易、股票買賣甚至交稅都早已電子化了。令我們每天花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   平日我們坐港鐵時,車廂內盡是「低頭族」,這些人對身邊事物置若罔聞,即使有孕婦或傷殘人士亦未必留意到和讓座。我的朋友笑言,現在即使在車廂內發生火警,大家也不知道,也不懂逃生了。 (網上圖片) 相信身邊不少家長朋友都會慨嘆小朋友「打機多過食飯」。有些小朋友和年青人一天到晚玩網上遊戲,通宵達旦,有些甚至荒廢學業,不肯上學。在電視新聞裏,偶爾也聽過有人因為玩電腦遊戲時間過長,突然猝死了。   究竟我們沉迷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病呢? 為什麼「打機」會令人沉迷呢?我有一位病人嘗試向我解釋為什麼會沉迷「打機」: 一、好勝心——大部份遊戲設有積分排行榜,於是,「機友」便為着排行榜排名而努力,誓要排到榜首為止。 二、無法停止—— 大部份遊戲設計均會引誘玩家繼續玩下去,例如一些關數必須一口氣完成,否則需要從頭再來。 三、聯誼——一班朋友在指定時間一起玩,和朋友同心協力完成任務,互相分享「打機」秘3訣,不失為一種聯誼的方法。間中,還能藉着網路的關係,結交新朋友。 四、電競選手—— 有些人希望以自己興趣作為事業,成為電競選手,因為電競已是很多地方的經濟產業支柱,發展亦有一定前途。   不論是遊戲設計者主動地或是玩家被動地,已經令部分玩家患上了電子遊戲上癮症了。 (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年出版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4計手冊-第五版本(簡稱DSM-5) ,已把電子遊戲上癮症納入研究的項目之一。在2018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更草擬在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11版( ICD)把電子遊戲上癮症納入為精神病,屬於行為上癮的一種。   患者往往無法抗拒電玩引誘,無法控制想玩電玩的衝動,並重複地、過分投入於電玩中;雖然面對因玩電玩之各種嚴重負面後果,仍無法降低玩電玩的程度。根據統計,電子遊戲上癮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和抑鬱症有密切的關係。   在中國,年齡介乎18歲至23歲的年青人,當中15.6%已產生與電玩有關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齡層亦有擴大的跡象。   因此,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對電玩過分投入,別掉以輕心,應留意會否患有電子遊戲上癮症了。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躁鬱症

「我的心情將坐在過山車一樣,一時好像天上的煙火,滿天燦爛;一時好像跌進萬丈深淵,無法自拔。」一位病人訴說着他過往的經歷。 躁鬱症是情緒病的一種。在狂躁(mania)或輕狂躁(hypomania)時,病人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波動大於常人。有時候,情緒會非常高漲,覺得自己充滿自信,精力充沛,做事勇往直前,不顧後果。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很富有,於是購買了很多沒有用的東西,「碌爆卡」變得負債纍累。病人往往感覺自己的思潮如泉湧,思想很敏捷,於是說話也突然增多。有些病人不停說話直至聲音沙啞。他們還會非常活躍,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早出門,很晚才回家。他們對性的需求可能突然多了,有時會胡亂結交異性,甚至與之發生關係。 (網上圖片) 情況更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幻聽,聽到被讚美的說話。有些病人也會妄想自己跟某政經人物/神/魔鬼有特殊關係,妄想他是該人物的家屬、情侶或使者等等。 病人在情緒高漲時,也可能做一些很高風險的事。我有一位病人,在九七樓市高峰期的時候買下了樓花,結果無法完成交易,被迫剎訂。最後還被發展商追討差價,令病人及家屬苦不堪言。 (網上圖片) 經過一段時間,這部過山車便會從頂峰滑落,直衝落低谷。病人會變得情緒低落,沒精打采,整天覺得疲憊不堪。思想會變得很緩慢,無法集中精神,記性比以前差。覺得自己很沒用,做事沒有信心。還會避開家人朋友,躲在房裏,整天只想躺在床上。多數患者會比以往更少說話。睡覺的時候常常睡不着,睡得不安穩。總覺得將來沒有希望,做人沒有意思,覺得負累了家人。此外,還會有很多身體不適,擔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例如癌症之類。既然覺得生活好無意義,備受折磨,有些病人更會興起自殺的念頭。 這樣的周期有機會不斷重複,令病人及家屬極之頭痛。 (網上圖片) 整體而言,躁鬱症的終生病發率為1-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全球291種疾病及意外中,躁鬱症導致傷亡率排行第四十六。根據美國一項調查, 70%的病人在狂躁(mania)或輕狂躁(hypomania)的時候,感覺到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達70%;在抑鬱的周期時,這比例更達到90%。 由於這種病的病情十分複雜,並非一般簡單的方法便可以達到舒緩的效果,若懷疑身邊家人或朋友有此問題,應盡早帶他們到精神科醫生接受評估及治療。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另類抑鬱症治療方法— 腦磁激

雖然抗抑鬱藥物很普及和很簡單,但是仍然有一部份病人並不適合或是效果不理想。例如,有些病人對藥物反應很敏感,服藥後有很嚴重的副作用,或有些病人對多種藥物敏感,故無法找出一種安全的抗抑鬱藥來服用。另外,有些懷孕的媽媽希望能避免服用藥物,以免影響胎兒等等。 (網上圖片) 故此一直以來,醫學界都嘗試找出藥物以外,抑鬱症的治療方法來填補這個漏洞。 若我們回顧精神科治療的歷史,不難發現原來在抗抑鬱藥還未發明之前,便有腦電盪治療。 腦電盪治療方法是讓微電流通過腦部,從而產生羊癎症的症狀。至於為何這樣能醫治療抑鬱症,現在還未有定案。不過從過往經驗所得,這個治療方法對抑鬱症確實非常有效。可是,由於腦電盪治療需要全身麻醉,並不是每一位病人都能接受或適合。而且,腦電盪治療後往往導致病人有部份記憶消失,這個後遺症並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接受。話雖如此,腦電盪治療依然是治療抑鬱症的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網上圖片) 循着這個方向,科學家便想,除了電流之外,還有什麼物理現象能運用來激活我們的大腦呢?如果要激活大腦的話,又應該激活那一個部份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對人類的大腦功能知識越來越豐富,發現原來抑鬱症和海馬體及腦前額葉有莫大關係。 (網上圖片) 海馬體及核桃體是我們的情緒中心,它和我們的腦前額葉有密切的聯繫,除了影響我們的心情外,還主宰我們做事時的執行能力、認知能力、如何計劃、防止衝動行為、抽象思維等等。當我們抑鬱的時候,這些部份的腦細胞活動能力降低,變得和常人不一樣。 基於腦電盪的啟發,便有人想出了利用磁場這個方法來直接激活腦細胞(neuromodulation)。運用尖端的科技,能令到產生的磁場集中在一點,令治療的範圍更精準,而穿透力亦足夠穿過我們的頭骨,到達我們的腦部。這樣,腦磁激便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網上圖片) 腦磁激的優點在於它無需全身麻醉,因此無需入院,亦沒有麻醉藥後的身體不適。此外,由於已接受了腦磁激治療,需要服用的藥量也能減到最低,甚至無需服用藥物。而病情開始好轉的時間也可能比服用藥物為早。 現在,腦磁激已成為治療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標準治療方法,並獲得歐盟及美國藥物食物管理局的認可。 由於抑鬱症的成效理想,醫學界正研究用腦磁激來治療不同的精神科疾病。例如:失眠、強逼症,甚至有學者在研究用腦磁激來治療自閉症等等。 相信不久的將來,一部份我們過往認為是不治之症,將成為歷史的回憶。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驚恐症

一天,有一位中年男士來我診所求醫說,了他這半年來很不舒服,到處找醫生看病,看了很多位醫生,依然無法找出病源。最後,他的心臟科醫生建議他來找我。 (網上圖片) 當時,他突然覺得很不舒服,像是快要昏倒了。他還覺得透不過氣、手腳發麻、金星直冒。擔心是心臟病或中風了,最後還召喚了救護車。 他說:「好不辛苦才到了急症室,苦苦等候醫生兩個小時後,醫生終於來到了。剛開口和醫生對話,便發現剛才胸口的翳悶早已經消失了,也沒有吸不到氣的蹟象。檢查後,醫生評估他的身體機能完全正常,可以回家了。 「可是,事情並沒有完結。一個月後,類似的情況又再發生了。最後還得召喚救護車。同樣地,醫生說並無大礙。」他無奈地說。 (網上圖片) 從此,他覺得自己隨時隨地也會「病發」,令工作表現大受影響,上班時會提心吊膽,就像背着計時炸彈一樣。 更令人擔心的是,病發的頻率越來越頻密,由最初的每個月一次,變成一星期一次,最後差不多每天也病發了。 (網上圖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便不斷看醫生,檢查了很多遍,服了很多藥,情況依然毫無改善。由於擔心自己會在街上暈倒,漸漸地他便害怕離家太遠,平日只在自己的社區活動,很少出門。以往熱愛運動的他,就算朋友邀約他踢球跑步,他總是以藉口推搪,不願參加,整天困在家中。久而久之,便越來越少朋友來往了,而生活質素亦隨之降低。 經過診治後,原來他不是身體有毛病,而是患了驚恐症。經過悉心的治療,病情逐漸受控,終於有信心去不同的地方了,心情也變得更開朗。 其實,驚恐症是一個都市病。在香港是非常常見的。根據中文大學2005年的一項電話訪問,驚恐症的病發率約為4%。若加上亞臨床程度的病人,卻達到15%。在美國的一個調查顯示,病發率最高的年紀為24歲,男女比例為一比二。與其他精神病一樣,均為多因性,和遺傳、家庭成長背景、性格、生活壓力等等有一定關連性。 (網上圖片) 生活打擊是重要的一環。根據研究顯示,有一部份病人在病發前的十二個月至一個月之前發生一些生活打擊,例如親友離世、疾病、意外等,顯示打擊和病發的關連性。 有些病人為了消除焦慮及驚恐的感覺,便開始依賴酒精或藥物。若延醫診治,有些病人便會長期依賴酒精或藥物,甚至產生其他的精神病,例如抑鬱症或自殘等,後果可以很嚴重。 幸好治療方法並不困難,只需意識到是精神的問題,對症下藥,很快便能痊愈。治療的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大類。藥物治療主要為血清素。心理治療主要為認知行為治療。結合兩者,效果最為顯著。而復發的機會亦會大大的降低。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抑鬱症 

根據世衛的組織的統計,抑鬱症是一種常見情緒病,估計全球共有3.5億名患者。作為一個壓力城市,香港抑鬱症的病發率可能更高。 (網上圖片) 抑鬱症男女比例約為一比二,女性患者較多。基本上,任何年紀均會發病。 (網上圖片) 長者,尤以身患長期病患的長者,發病率較高。至於病發的成因則有很多種,其中的主要誘發因素為壓力。在香港,很多人都面對着尋重的壓力,令病發的風險大大提高。 兒童是需運動與遊戲來得到更佳的發展,因此,小朋友應該每天都有一小時的運動或遊戲最健康。可是,學校沉重的功課令父母不得不放棄運動和遊戲的時間,而轉為做功課及溫習。在缺乏運動與遊戲的環境下,兒童的腦部發展及情緒平衡均受到影響,而抗壓能力亦隨之降低。這樣,便埋下情緒病的種子了。 (網上圖片) 踏入青年的階段,面對的考試壓力更加厲害害,因DSE是決定能否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的重要關口,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此外,除了學校欺凌外這種屢見不鮮的現象外,透過網路社交媒體,有些中學生亦淪為被欺凌的對象。在外國,已有不少年青人由於網絡欺凌而輕生。 (網上圖片) 面對種種壓力,有些年青人就在這個時間被壓力打垮了。早期他們會表現得很焦慮,覺得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衰退,學習越來越困難。繼而變得抑鬱,失去學習動力,懼怕上課。後期,思想亦會變得越來越負面,覺得前路茫茫,自己的無力感越來越重。嚴重的,還會覺得了無生趣,甚至胃口差及失眠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同學為了逃避壓力,便沉溺於電玩之上。由於長期沒有溫習,跟課程更加脫節,想重回正軌更艱難,面對的壓力更大,形成惡性循環。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懶惰,嚴加苛責,這樣非但不能幫助孩子,更可能令病情加劇。 (網上圖片) 因此,若發現自己經常在焦慮的狀態,測驗考試失準,心情間中抑鬱,這樣可能是壓力形成的早期,必須及早處理,切勿掉以輕心。 若希望減低抑鬱症發病的機會,平時應多做運動,保持心境開朗,如有困難,應盡量跟家人和朋友商量,以減低整體壓力。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會令病人康復的機會大大提高。若情況嚴重,便應該找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了。 註:抑鬱症自我測試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幾乎每日大部分時間,都感到情緒低落或難以開心?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幾乎每日大部分時間,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或者沒有動力做事?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可選多項) 食慾改變,如胃口變差或過量進食 失眠或睡眠素質差 說話或行動變得比平日緩慢,或坐立不安 容易疲累 難以集中精神 自信心下降,或責怪自己 有不想生存或自殺的念頭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

杏林心窗:強逼症

香港自從SARS之後,不少香港人更加注重個人衛生。當中,不乏人清潔的程度要求極其嚴格,甚至變成潔癖(obsessive cleanliness)。自從SARS之後,香港人有潔癖的情況的確比過往更加常見。 (網上圖片) 其實清潔的標準因人而異,由正常弄髒了雙手趕緊清潔,到每逢雙手接觸到東西後均會洗手,以至需要反覆清潔雙手仍然擔心有細菌或不潔物等。可是,當清潔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帶來的困擾越來越多,便有可能是病態。 (網上圖片) 潔癖是強迫症的一種。除了潔癖,還有其他症狀均屬於強迫症。例如,一些人覺得家中的物品需要跟特定排列或次序擺放才能覺得安心。於是,便終日埋首於整理家中物品,浪費大量時間。有病人還會把自己的要求伸延到家中各人,並要求家人跟着自己的要求作出清潔或擺放物品的次序。這樣,常常令家人十分困擾,或會令病人和家人關係變得緊張。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有些人總會有一些想法、色情或暴力的畫面、衝動在腦中徘徊縈繞,不斷重複,揮之不去,令病人自己覺得自己是否「瘋了」。例如,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身分證或鎖匙在路上遺失了。雖然分明在錢包中看見自己的身分證,但依然信不過自己的眼睛,於是便不斷檢查自己的錢包、手袋、在街中搜尋,煩惱不已。 我有一位病人在他最嚴重的時候,他為了不會在街中遺失任何東西,他索性倒後行,讓自己眼睛緊盯着自己走過的路。因此,他為這病徵煩惱不已。 強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美國,大約1.2%的人口患上此疾病。當中有一半病人在他成年的時候才發病,有另一半病人在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時間便已經有病徵。兒童時期發病的病徵通常時好時壞,有拔頭髮、咬手指或指甲、搣手等等。 (網上圖片) 無論是強逼思想或行為,均會影響病人的情緒、生活、工作甚至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一旦發現患有強迫症,必須及早治療。因為強逼症能導致各種生活上的困難及壓力,最後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 治療的方法有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等等多種方法。藥物治療不但可直接減輕病人的強迫症狀況,還可減低焦慮及抑鬱的病情。最常使用的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及鬆弛神經的藥物等等。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亦是重要的一環。認知行為治療為最常見使用的方法。此外,靜觀減壓方法亦可令強逼症病情減輕。 結合藥物及心理治療可為病人達到最佳的療效。 撰文:陳蔓蕾醫生 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醫療機構,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她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演講嘉賓。 診所網站:https://mindhealth.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