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306
archive,tag,tag-306,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活化

活化「虎豹別墅」迎來新用途

「虎豹別墅」近日完成活化修復,今年四月起免費開放。「虎豹別墅」現在化身成為一所音樂訓練學院,名為「虎豹樂圃」,提供中西音樂培訓和社區外展活動。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虎豹別墅」現在由「胡文虎慈善基金」營運,這是由胡仙女士於1972年成立的慈善機構,以發揚其父胡文虎先生的慈善事業。 「虎豹別墅」的活化是透過發展局推動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進行。計劃在2008年由發展局推動,目的是把政府管有的歷史建築交由非牟利機構營運,並由政府撥款資助保育活化,善用歷史建築,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每家必備的虎標藥油 胡子欽在1860年從中國福建遷往緬甸仰光,並在1870年開設永安堂中藥店。胡子欽的兩個兒子胡文虎及胡文豹在1909年繼承父業後,吸收亞洲各國中西藥業的經營情況,並改良配方推出「虎標萬金油」產品,並暢銷至東南亞各地。在胡氏兄弟二人經營下,永安堂業務擴展到中港澳、馬來亞、泰國、印度及印尼等地。除了藥業外,胡文虎亦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起報業王國,於1938年在香港創刊的《星島日報》便是其一,而報章也成為宣傳「虎標良藥」的強力媒介。 胡氏兄弟在戰前已成為華僑富商,在1926年已經在新加坡建立藥廠,至1932年,香港成為虎標藥物的第二大生產地,所以胡文虎常在二夫人陳金枝的陪伴下前往香港。由於陳金枝喜歡國際化城市及宜人的氣候,所以胡文虎在香港斥資建設「虎豹別墅」及「萬金油花園」(又稱「胡文虎花園」)。「虎豹別墅」雖然以兄弟二人的名字命名,但實際上是胡文虎家人的住所。而「萬金油花園」則開放給遊人參觀,為自家品牌作軟性宣傳,也可間接回饋社會。胡氏兄弟後來亦在新加坡及中國福建省興建第二及第三座「虎豹別墅」。 胡文虎也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他除了資助興建醫院、學校及老人院外,也為受天災影響人士提供援助。 「萬金油花園」 - 遊客必到的主題公園 香港「虎豹別墅」於1936年落成,座落於香港島銅鑼灣大坑道半山。別墅是屬於「中式折衷主義」的型式,即以西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融合傳統中式建築外貌。類似中西合璧的戰前大宅還有「何東花園」 (1927年,現已拆卸)及「景賢里」(1937年),是華人在戰前殖民地社會地位提升的象徵。 別墅後山的「萬金油花園」可以說是香港第一個主題公園。有別於西方以卡通人物及童話故事構成的童話樂園,「萬金油花園」是以中國民間及宗教故事為主題,園內依山設置不少亭台樓角,並設置不同警惡勸善的故事的彩色雕像及壁畫,當中以十八層地獄的場景的「十王殿」壁畫令遊人最為難忘,另外還有「八仙過海」、「豬兔聯婚」、舞獅等雕塑。胡氏家族也有意將花園設為家族陵墓,是故園內建有悼念胡子欽的紀念碑,以及藏有胡文虎靈骨的「胡文虎堂」。 花園另一個地標就是高四十四米的七層「虎塔」,這座中式白塔直至拆卸前一直是全港島唯一的中式塔。「虎塔朝暉」曾被譽為香江八景之一,「虎塔」居高臨下,在山下已經清晰可見。「萬金油花園」亦可飽覽大坑、銅鑼灣及維港景色,自戰後至七十年代都是中外遊客訪港必遊景點之一。 胡文虎於1954年去世,胡氏家族在七十年代末把「萬金油花園」賣予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自此「萬金油花園」逐步發展成高層住宅大廈,故此九十年代的「萬金油花園」已經比原來少了很多。「虎豹別墅」在後來被進一步賣給長實,長實在1998年提出發展計劃,建議拆卸「虎豹別墅」、僅餘的「萬金油花園」以及「虎塔」。當時政府及古蹟辦積極與發展商商討保育的可能性,最後政府與發展商達成共識,以寬減補地價的條件來換取「虎豹別墅」及私人花園交還給政府保育,而「萬金油花園」及「虎塔」則可用作發展住宅樓宅之用。最終「萬金油花園」在2004年拆卸,並在2007年建成住宅屋苑「名門」,形成現在平臺基座與四座高樓緊緊包圍著「虎豹別墅」的格局。 虎豹別墅地下大廳的月門玻璃彩繪 活化後的虎豹別墅 經過多年修復後,「虎豹樂圃」已經對外開放。筆者隨「虎豹樂圃」執行董事胡燦森帶領的導賞團進入「虎豹樂圃」細心欣賞,別墅內不難感受到大宅中西合璧的氛圍。室內的西式房間佈局,中式飛檐裝飾及圖案,以及很多富有緬甸宗教色彩的壁畫,都可見胡文虎把多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活化時項目團隊都對原來的建築元素盡力修復,其中別墅外牆使用的洗水米批盪(又稱為上海批盪),是一種混合碎石粒在英泥的批盪技藝,能夠模仿石牆凹凸不平的質感。洗水米批盪制作過程繁複,要先將混有顏料的英泥、碎石粒及清水拌合,把砂漿批上牆身後,再以清水及毛掃反覆清刷表面,風乾後才完成凹凸表面的效果。這技藝對工人的手工要求很高,現今很多傳統技術都已不再流行,故修復有一定難道。 另外大宅內的窗戶及大門都裝嵌有意大利佛羅倫斯製作的彩繪玻璃,大廳正面及背面月門上的彩繪玻璃還有老虎圖案,十分特別。胡燦森表示,項目團隊原本打算把玻璃運往外地作修復,但由於運送風險太大,最後決定在別墅內其中一個房間設置工場,請來香港現代玻璃藝術師傅協助把拆下來的玻璃逐塊清洗及重新上色,其中最大四幅玻璃,便花了四個月時間來修復。 屋頂亭台樓閣均是綠色琉璃瓦砌成的中式屋頂。琉璃瓦以黏土塑高溫燒製,在表面塗上釉後成為漸變色的效果。「虎豹樂圃」內用作修復的新琉璃瓦片,是在國內以柴火燒製。屋角上裝有龍頭魚尾形狀的琉璃瓦,牠是中國神獸「鴟吻」,常見安裝於宮殿及廟宇的屋脊上,古人相信龍生了九個孩子,牠們都不是龍,而且各有所好,「鴟吻」能噴水成雨,故用放在屋脊上作鎮邪之物以避免火災。而「鴟吻」形狀的瓦片也有實際的價值,它銜接並封固了屋脊與檐角交匯處的縫隙,防止雨水通過縫隙滲入。 胡燦森原本也是一位建築師,在導賞團中除了講解虎豹別墅的歷史外,也會講解保育活化的過程,例如為配合新用途及現今建築物條例需要,修復團隊需要加設新的走火通道、升降機及新的防火裝設等。胡燦森表示建築師在保留古蹟原貌之餘,也要為新加的設備及音樂班房作出相應考慮及安排。胡燦森認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可以為古蹟賦予新用途,但保育只是其中一部分,活化才是重點。「虎豹別墅」不是要做博物館,古蹟也不應一成不變的,能夠在同一古蹟內迎合新用途,正正是「虎豹樂圃」想做的事。胡燦森希望大家以後想到虎豹別墅,不只是想起十八層地獄的壁畫,而是想到音樂訓練學院。 左二者為「虎豹樂圃」執行董事胡燦森   文:會員 黃洪銓 建築師 面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香港探古-Hong-Kong-Heritage-Exploration-391245877881495/ 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榮譽) 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香港註冊建築師 虎豹別墅內的緬甸宗教色彩壁畫,內有虎標旗幟

承傳·創新 考察保育中環項目(上)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工程已進行多年,終於在今年五月底以「大館」之名正式向公眾開放。「大館」由香港賽馬會斥資 38 億進行活化工程,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保育項目。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個部分均在 1995 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而現今的活化項目一共保留 16 座歷史建築,並加建兩座由外國知名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新大樓,作為藝術展覽場地。 https://youtu.be/QMkmfiddxlM 開埠初期的法治中心 英國於 1841 年佔領香港島後,便在港島北岸設立維多利亞城。政府行政機關設於中環;陸軍軍營及海軍船塢則設於金鐘一帶(舊稱鐸吔,即音譯 Dockyard);而上環一帶則是華人聚居地及市集。 自佔領後,殖民政府迅速拍賣銅鑼灣至中環的臨海用地,商家洋行蓋起大大小小的貨倉、辦工樓及碼頭,以作為對華貿易的據點。而大部分的建築物為臨時性,貨倉是木搭的,屋頂又以茅草蓋成,最多只有石砌的地基,就連新到任的港督也只是住在臨時住所,直至 1855 年港督府於中環政府山落成為止。 在太平山山腳眾多臨時建築之中,有一座石砌外牆的堅固建築物矗立在中環西面的山崗之上, 這就是由威廉‧堅(William Caine)設立的域多利監獄,是香港第一座公共建設。 威廉‧堅是一名英軍陸軍上尉,1841 年來港後便被委任為香港首任總巡理府(裁判司),掌管香港島的治安工作,手握執法及司法大權。開埠初期香港治安情況不甚理想,不但海賊猖獗,而且經常有逃避滿清追捕的罪犯來港,固威廉‧堅在中環設置的監獄可謂客似雲來。而被威廉‧堅關押在監獄的多為華人罪犯,及少量外籍犯事者和士兵。 除此之外,威廉‧堅亦於監獄旁設置臨時的巡理府(中央裁判司署的前身),並在 1847 年於亞畢諾道現址重建第一代中央裁判司署,用作審理殖民地的案件。而於 1844 年成立的警隊正倡議重建域多利監獄,並在此建設警署。自此,一個象徵殖民地法治核心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雛形便告形成。 最早期的香港島繪圖(1843 年),山崗上標示為監獄的正是最早期的域多利監獄。除了建設監獄外,威廉·堅亦在 1844 年促成香港警隊的成立, 他亦於 1854 至 1859 之間擔任香港輔政司及在 1859 年擔任署理港督。中環半山堅道(Caine Road)便是以他的姓氏命名。   現存香港最古老的殖民地西式建築,是位於香港公園內的茶具博物館, 是少數於 1844 年落成的非臨時性建築。其前身是三軍司令官邸,是駐港英軍總司令的住處及辦公大樓,外觀樸實,沒有花巧的裝飾。   建築群初具規模 1860 年九龍半島納入英國版圖,再加上當時有不少華人為逃避太平天國之亂而南來香港,華洋人口及西方商貿旅客不斷增加。中環的商業、文娛及社區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畢打街鐘樓(1862 年)、香港大酒店(1868 年)、第一代香港大會堂(1869 年)、柏拱行(1880  年)等建築相繼落成,殖民地不再是初期到處一兩層簡單臨時建築的模樣。 由於人滿為患,域多利監獄於 1858 至 1864 年在舊監獄後方大規模建成五座相連、放射式排列的三至四層監倉,以監禁更多犯人。監獄中部設置塔樓,高高在上,易於監控囚犯活動, 現時附於監獄圍牆的更樓(名紫荊樓)及監獄 D 倉正是 1864 年落成。當時每個監倉只可囚禁一人或三人,卻不可以囚禁兩人以確保囚犯人身安全。1870   年代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期間, 現代化的域多利監獄更吸引了日本當局派遣官員來港對域多利監獄進行考察,汲取經驗知識。 中區警署在舊監獄原址建成,於 1864 年落成啟用。當時警署設有三層高的營房大樓,並將前方空地作檢閱及操練用途,兩者皆一直保留至今(營房大樓在 1905 年加建一層成為今日的模樣)。此時殖民地建築外貌仍偏向於功能性,營房大樓的遊廊便是有利於通風遮陽之用,亦是長官們對操場的看台,而外觀上則較少裝飾性的雕刻細節。   殖民地建設的高峰期 1898 年,滿清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北部及新界正式租借予英國 99 年。此時香港島已經逐漸趨向繁榮穩定,殖民地政府亦加緊建設香港。中環至上環的大規模填海工程於 1900 年代完成,中環海濱由寶寧海旁(今德輔道中)移出至干諾道中。而中環的政治商業中軸線亦告成形,由政府山、匯豐銀行總行,經皇后像廣場延伸至海旁的一條軸心,突顯殖民政府倚重商業的政策。此時香港已經逐漸成為遠東一大商貿城市。 中區警署建築群亦不斷擴建以應付需求。放射型的監獄經歷數次改建以增加監倉,包括現今A、B、C 及 E 倉就在 1900 年代落成;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於 1914 年在原址重建成今天的模樣;政府亦收購了荷李活道一帶的唐樓,並於 1919 年建成簇新的警署總部大樓;今天位於荷李活道入口及亞畢諾道交界處的三棟長官宿舍則於 1880 年代至 1900 年代先後建成。 殖民建築物此時已不再是只為滿足於基本功能性的需求,而是作為宣示威權及勢力的象徵。在這時期於香港島落成的公共建築物大多氣勢十足。例如第二代中央裁判司署面向亞畢諾道的立面及警署總部大樓面向荷李活道的立面便有不少精緻的細節,而外觀有仿希臘神廟式的大形柱廊設計,使人感覺法庭和警署高高在上,有無上權威,進入法庭和警署的人只有更覺渺小。這類仿希臘神廟式的公共建築在西方的法庭、圖書館、國會等非常常見,而香港舊立法會大樓亦有同樣的設計。 節錄自 1843 年(左上)、1901 年(右上)、1936 年(左下)及 1957 年(右下)的中區地圖, 可見中區警署建築群規模的轉變。1957 年的地圖與今天變化不大,標示為紅色的建築物曾經是域多利監獄的附屬建築物,今天已經改建作其他用途,不再是中區警署建築群一部份。   戰後的發展直到今天 https://youtu.be/F2DqNY4Wf1E 可惜,二戰期間域多利監獄塔樓及部分監倉被炸毀,最古老的放射型監獄只剩下 D 倉保存至今。隨著荔枝角女子監獄、赤柱監獄於 1930 年代落成,域多利監獄於戰前後轉為羈留監倉,至八十年代改為收容難民及非法入境者為主,直至 2006 年結役。 而中央裁判司署則於戰時逃過一劫,戰後改為審判罪犯用途,不少日本戰爭罪犯均在此被審判定罪。自六七十年代起,中央裁判司署轉為只審理警隊刑事偵緝處及廉政公署調查的案件, 包括轟動一時的葛柏案。 中央裁判司署於 1979 年正式關閉,其後曾成為警察及入境處的會所埸地,一直至 2004 年。 至於自從警察總部在 1950 年代搬到灣仔軍器廠街的新警察總部後,中區警署便降格成為港島區的警署總部,並一直使用直至 2004 年正式關閉。 隨後賽馬會於 2007 年至 2010 年間數次修訂保育方案,終於於 2011 年正式展開工程直至現今正式開放!活化後的建築群不再只立於高牆之後,令大眾也可以親自一探究竟。整體規劃保留了大部分建築,亦同時串連了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的檢閱廣場及監獄操場。群眾可於營房大樓及總部大樓閒逛小店食肆,亦可於新建的藝術大樓欣賞展覽,同時欣賞百年的殖民歷史建築。 面向荷李活道的中區警署總部大樓氣勢非凡。建於 1919 年的總部大樓,有宏偉的外觀及精緻的裝飾細節。   總部大樓的另一面面向檢閱廣場,外觀稍為簡約,牆身以紅磚砌成。 營房大樓建於 1863 年,原為三層高。於 1905 年加建一層。早年建成的殖民地建築以功能實用性為主。   中央裁判司署的側門入口。 中央裁判司署設於基坐面向亞畢諾道的門口。這道麻石外牆門口是婚攝取景熱門地方。 中央裁判司署的希臘式柱廊。 域多利監獄紅磚英式監倉之間的通道。   參考資料: 1.Mapping Hong Kong : a historical atlas 2.Central Police Station Compound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sation - EIA Report   撰文:會員 黃洪銓 建築師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9%A6%99%E6%B8%AF%E6%8E%A2%E5%8F%A4-Hong-Kong-Heritage-Exploration-391245877881495/ 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榮譽) 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香港註冊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