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連結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368
archive,tag,tag-368,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社區連結

承傳·創新 考察保育中環項目(下)

“前中區警署建築群 - 「大館」除了有歷史和建築意義,配合元創方(PMQ)和中環街市形成的社區連結,就像恆星與小行星一樣帶動整個系統。項目落成後,他們一方面是承載地區歷史和香港發展的地標,另一方面是為香港珍貴的文化藝術提供創新的空間,發揮文化藝術和旅遊的功用,歷史與文化相互扣連,在中西區形成一個「文化三角」。” 以上這個有趣的比喻來自中西區民政事務專員黃何詠詩女士(何專員),她一邊解說中西區活化項目的政策脈絡,一邊以不同的比喻帶出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民政處)別出心裁的規劃藍圖。到底活化項目有什麼意義?過程中,民政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呢?以下是何專員對活化後的「大館」及「保育中環」與社區建設的看法及意見。 「保育中環」是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出任發展局局長時推動的政策,強調香港與社區歷史扣連、活化建築後軟硬件的配合和社區的參與。何專員認為,社區建設項目往往會涉及不同的持分者,「保育中環」的項目由政府牽頭,聽取了不同界別人士的意見,並得到香港賽馬會和社會企業(社企)的參與和支持,項目得以順利進行,意義深遠。 「大館」以現代藝術為主題,一方面是市民大眾對現代藝術的需求殷切,另一方面是呼應西九文化表演藝術區的發展。以往,中區警署建築群涉及市民和社會的重要事件,例如審訊和報案。所以,為了保育建築原身的歷史,「大館」亦會設有報案室。而「大館」混凝土樓梯設計、建造和用料不但考心思和功夫,樓梯上面寫著「Mind The Step」,令樓梯也化身成現代藝術品。 現時「大館」定期舉辦的展覽,除了展示世界級的現代藝術品,也會有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大館一百面》 展覽講述100個有關中西區的小故事,當中的插畫來自本地插畫師飛天豬。何專員認為,「大館」以歷史建築為載體,當中的互動元素、展品和社區參與彰顯香港獨有的文化,可以媲美世界級的博物館。何專員明言,「大館」就像劇院的後台,居民攜同小朋友在假日參觀「大館」後,相信可以得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參與創作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坊。 活動、展覽及開放後的配套都做到切合公眾及規劃需要,除了因為民政處和中西區區議會(區議會)一直主動及積極地透過與市區重建局和香港賽馬會等機構的定期會議跟進外,還有就是充分的社區參與。除了本地藝術家的意見,市民亦可以就中庭不同時段播放的音樂類型和聲量表達意見。同時,因應「大館」開放時人流考量和通達性,把建築連接上中環至半山的自動扶手電梯的天橋,產生很好的效果。 未來,民政處和區議會考慮利用中庭優美的環境和空間,與香港賽馬會協辦更多音樂會和社區活動,亦希望從事藝術教育的人士可以前來中庭舉辦藝術工作坊。這些文化藝術活動會令社區活動的元素變得更多樣化。 有「後台」又怎能沒有綵排的空間呢?何專員指出,PMQ的前身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後提供設計藝術的訓練基地,發揮劇院綵排區的作用。市民可以在PMQ接觸到不同設計師的作品之餘,亦可以透過定期的親子活動,例如彩帶、膠紙、繪本藝術工作坊等,參與藝術創作訓練。 PMQ這個平台為年青人提供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教育和解難的訓練。年青人可就街道設施 (street furniture) 的設計提供意見,之後再由相關部門專家研究製造,令居民可更深入地融入社區。未來,民政處和區議會將會緊密合作、構思更多與設計有關的活動,提供平台和機會予年青人創辦社企服務香港市民,亦歡迎青年社企在親子活動中使用PMQ場地,令居民可以領略中西區歷史,更就孫中山的事跡進行有關的藝術創作。 (網上圖片) 中環街市就化身劇院的「舞台」,保留原來街市店鋪設計特色之餘,轉化為展示年青設計品牌產品的小店。它的長廊將會按照它的特色保育之餘,將會利用其高通達性的優勢舉辦不同的展覽令社區有更多的連繫。 何專員強調「大館」、PMQ及 中環街市在活化後,形成市中心極具意義的「文化三角」,關係就像恆星與小行星系統。它們對香港來說是重要的特色地標,對香港及中西區有重要歷史意義,而活化後令建築可以以地區本位,承載歷史同時推展文化藝術的社區體驗。 此外,「文化三角」與有16個地點的「孫中山史蹟徑」位置上有重疊,可以配合旅遊事務署為其他區的居民及旅客提供新體驗。剛完成活化的「孫中山史蹟徑」,不再使用單一化的資訊牌,而是用根據當時事件和歷史創作的藝術品介紹景點。例如興中會,是當年孫中山商議革命的基地,文字資料轉變為一個附上二維碼的玻璃藝術品,一面是「乾亨行」,另一面是「興中會」。 長遠來說,隨著愈來愈多旅客對香港的歷史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保育中環」項目形成歷史藝術的旅遊體驗予香港市民和旅客。民政處和區議會除了製作了一幅富有中西區特色的壁畫,現於中環中心地下的H6 Conet供市民參觀外,亦製作了中西區旅遊地圖及中西區風物誌,講述中西區歷史。現時更與一間社企合作,製作中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圖,包括介紹中西區的特色小店,以配合「保育中環」項目。這不但可以達到保育歷史建築,還可以推廣文化藝術和帶動西營盤一帶的小商店。整體來說,項目為旅客帶來與別不同的旅遊體驗,為居民帶來新的文化和藝術空間,以及參與社區的機會,讓每一位來到中西區的人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扣連中西區的社區和香港的歷史,以及社會發展。宏觀來說,項目之間的配合和整體效果可以令市民更支持香港政策的發展,例如旅遊、青年創業發展。恆星與小星行也可以各自發光同時互相帶動,比喻十分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