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骨神經科醫生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317
archive,tag,tag-317,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脊骨神經科醫生

骨質疏鬆、骨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到底有什麼分別?

人們常把骨質疏鬆、骨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其實,這三種病症都有各自的成因、病癥及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   骨質疏鬆 不少病人問我,自身的痛症是不是由骨質疏鬆引致,而我的答案一般都是:「不。」。這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病症,患者不會感到疼痛,直至出現骨折。骨質疏鬆是指骨組織流失,骨質密度下降,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增加骨折風險的情況。病情嚴重時,即使是輕微跌倒或壓力,例如彎腰或咳嗽,也可導致骨折。 (網上圖片) 人的骨骼是活組織,會新陳代謝,製造新的骨骼,去舊換新。年輕的時候,製造新骨的速度比流失的快。從兒童時期開始,骨質密度會一直累積,到25歲時達到高峰,可維持10年。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會逐漸流失。這是由於骨質流失的速度比製造的快。骨質疏鬆便是因為製造新骨骼的速度太慢,未能及時補充流失的骨骼。因此,骨質疏鬆有部分成因跟你年輕時所積累的骨量有關。高峰期的骨量愈高,隨著年齡增長而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愈低。   有許多因素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高危一族包括白種及亞洲女性,尤其是那些較年長及過了更年期的。太瘦或小骨架都會增加風險。其他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提早更年、月經週期時沒有來經、長時間服用某些藥物例如皮質類固醇、日常飲食中含鈣食物不足、吸煙、酗酒、運動不足、女性低雌激素、男性低睪丸激素,以及患有某些病症的人士。   上文提及,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無息的疾病,沒有病癥,病情可出現多年而不被察覺。病情一旦惡化到骨骼變得脆弱非常,並出現椎骨塌陷或骨折,病人可能會感到背部疼痛、體重下降,以及駝背或身體姿態改變。因骨質疏鬆而出現的骨折,多數發生於髖部、手腕及脊柱。 (網上圖片) 要診斷骨質疏鬆,可進行一個名為DEXA掃描骨質密度測試。這是一部使用低X光輻射量來量度骨骼礦物比例的儀器,主要量度髖部及脊柱的骨質密度,然後把結果與同性別及種族年輕人的平均高峰骨質密度作比較,得出一個叫做T 評分的數值,用來表示測試者的骨質密度(即與年輕成年人的高峰骨質密度比較的標準偏差數值)。如T 分為-2.5或以下,則表示有骨質疏鬆的情況。如分數在-1至-2.5之間,則表示骨質密度偏低。有些病人因在照X光時發現骨比正常的薄及輕,而發現自己患上骨質疏鬆。然而,若通過X光都能發現骨質疏鬆的情況,那麼骨量的流失已達到最少30%。當然,X光的準確度會受X光片的曝光度所影響。   治療方法會根據病情的程度而定。若情況嚴重,病人便需要服用處方藥物,以停止骨量流失及增加骨強度,但是那些藥物的副作用卻不少。若情況不太嚴重,一般都會建議病人服用鈣質及維他命D食物補充劑,以及選擇含豐富鈣質及維他命D的食物。此外,定期進行負重運動以製造更多骨細胞也十分重要,所以游水等非負重運動不會對病情有所幫助。身體平衡運動例如太極,或有助減低跌倒的機會。   骨性關節炎 根據我每天在診所的觀察,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痛症。這是一種會引發疼痛的退化性關節疾病。關節患處的軟骨破裂和耗損導致骨骼互相摩擦,引起疼痛。成因一般為關節過度使用而勞損,包括重複進行相同的活動、運動、過重及不良姿勢。 (網上圖片) 關節是指骨骼與骨骼交接的地方。骨骼的末端都被名為軟骨的保護組織覆蓋。軟骨是一種蛋白物質,十分堅韌、有彈性和靈活,是關節之間的墊子,保護骨骼末端,使骨骼能相互滑動,活動時不會出現摩擦。然而,患上骨性關節炎後,軟骨組織便會破損,使骨骼表面出現坑紋及變得粗糙。當軟骨磨損,骨骼便會互相摩擦,引起刺感及小神經外露,引發疼痛。周邊的組織會受刺激而腫脹,甚至可能會出現骨刺。因為軟骨中沒有血管,所以受損的軟骨不會自行修復。 (網上圖片) 年紀較大、女性、過重、關節異常及所從事的工作有重複性動作的人士較容易患上骨性關節炎。那些曾因運動或意外受傷的人,患上骨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會較高。遺傳基因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我的經驗中,我看見不少在二十多歲或三十出頭的人患上骨性關節炎,其原因是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手提電話及電腦時姿勢不正確,或是過度使用。   最常見的病癥為疼痛及僵硬,特別是在早上,或是停止活動一段時間後。患者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但重新活動一段時間後,病情會有所改善。有時候,關節活動時會出現吱吱或爆裂的聲音,並會發現輕微腫脹。在辦公室工作人員傾向認為在一天結束時最痛。嚴重時,患者在關節活動時會感到刺痛,並因疼痛而感到無力,使日常活動例如下樓梯,變得困難。   一般我們會做體格檢查,或加上X光來診斷是否患上骨性關節炎。軟骨雖不能在X光片上顯示,但卻可以看見患處因軟骨流失而使骨骼之間的空隙減少。骨刺也可以在X光片上看見。即使未出現病癥,很多病人都能通過X光片上發現患上骨性關節炎。   病症嚴重時需要進行手術,替受損較大的關節例如膝頭或髖關節換上一個新的替補。較為保守的治療做法則以減輕病癥為主,例如改變生活方式、運動、熱/冷治療,以及物理療法。這些方法雖然未能根治骨性關節炎,卻可以延緩退化的情況。作為一名脊醫,我們可通過調整受到過大壓力並僵硬的關節,使壓力得以分散,從而改善骨性關節炎的病狀。例如不少病人開始時是受膝蓋退化所困擾,後來他們的盤骨被重新調整後,膝蓋的壓力被分散,情況大有改善。本文提及的三種病症當中,骨性關節炎是我認為通過脊骨療法治療後,效果最為顯著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 你曾看見有人的手指全部扭曲變形嗎?如果有,那麼那個人可能正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折磨。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原本保護身體免受外物(例如病毒與病菌)入侵的系統失調,錯誤地攻擊自身組織,引發炎症,導致關節內部組織增厚而腫脹及關節附近出現疼痛。炎症更會損壞軟骨,隨著時間過去,關節會變得不穩定、疼痛、僵硬及漸漸變形。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至今不明,但懷疑跟遺傳基因、荷爾蒙及環境因素有關。 (網上圖片) 女性較容易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期為30至60歲。那些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病的風險較高。吸煙也會提升患病的風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初期,小關節例如手指和腳趾會先受影響。病癥會出現一陣子然後消失。「灼熱」是指發病高峰期,關節會變暖、紅腫、疼痛及軟化,或許會有其他病癥包括疲倦、無力、失去胃口、輕微發燒、肌肉與關節疼痛及僵硬。嚴重時,關節附近的皮膚下面可能會有硬塊,稱為「類風濕結節」。隨著時間過去,關節或會變形,甚至移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方法一般會結合跟關節相關的症狀、關節腫脹特徵及早上的僵硬程度、血液中是否有類風濕因子,以及有沒有類風濕結節及通過射線照相等判斷。   現時並沒有治療可以徹底根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現行的治療只能減低關節發炎及疼痛、提升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預防關節受破壞與變形。治療可能要服用藥物。患者的自我保健包括健康飲食以減低發炎機會;多休息及日間小休也能減低關節的壓力;做運動包括低強度帶氧運動、強化肌肉及柔軟度的運動對病情也有幫助;實際的治療包括脊骨療法、按摩、針灸以及物理治療等也能改善症狀。   *注意:本文中的任何信息和建議僅用於一般興趣為目的,不應視為醫學建議。 在開始任何治療之前,請諮詢您的醫生。   撰文:註冊脊醫 李康詠醫生 Dr. Jessica H.W. Lee B.Sc.(Hons), D.C. 脊骨神經科醫生 (香港及加拿大註冊) 李醫生是香港及加拿大的註冊脊醫,她在加拿大紀念脊骨神經科醫學院(CMCC)完成受訓成為 脊骨神經科博士,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為不同年齡的病人診治,由嬰兒到長者皆有。她擅長舉 辦企業機構講座、改善患者不良姿勢,精於治療兒童及孕婦的病症。 李醫生熱愛醫療工作,盼望服務社區、改善大眾生活質素。她致力提供卓越的醫療保健服務和健康護理教育,期待每天幫助人們達到健康的期望、投入美好生活。 李醫生經常獲邀與不同行業的企業合作舉辦研討會及工作坊,包括IT企業、醫務所、補習中 心等。她還擔任香港兒童脊科基金榮譽顧問,也是國際兒科脊醫恊會會員。李醫生曾在亞洲電 視(ATV)教授護脊操,更為不同媒體撰寫文章及接受他們訪問。 目前李醫生仍在積極進修,參加不同的課程及研討會,增進醫學知識,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她已完成了臨床針灸學、ART®、Graston治療和Webster治療等專業訓練。李醫生會繼續 拓展及提升她的臨床技能,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 診所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jessica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