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專題 Archives - 太平山青年商會
185
archive,tag,tag-ngo,tag-185,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slide-from-left,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NGO專題

NGO 專題:Lifewire 護.聯網

「Lifewire 護.聯網」成立於2014年,為香港首間為罕見病兒童籌款的網上群眾募資平台,除了透過舉辦大型籌款活動,如「愛跑」慈善跑、慈善攝影拍賣展、慈善管弦樂演奏會等,為患病兒童籌款。除此之外,亦歡迎社會上各界人士在眾籌平台自創籌募活動。 「Lifewire 護.聯網」在今年6月在中環大會堂舉辦了「弦.愛」慈善演奏會。我們太平山會友張航溢 Cory 在 「Lifewire 護.聯網」工作,Cory 亦邀請了會友們到場觀賞演奏會。演奏會為觀眾帶來充滿藝術性的管弦樂表演,同時為罕見病病童籌款。 創辦人及董事彭一邦博士工程師太平紳士在慈善演奏會後向我們分享,他說道最初組織最初只是在網上發起眾籌活動,後來規模卻越做越大。彭博士表示很慶幸能夠幫助患病小童,自己也能夠從小童身上學習不能放棄的精神。除了籌款直接幫助患病兒童外,彭博士也希望提升一般市民大眾對罕見病的認知,讓患罕見病的家長有更多支持,組織也會鼓勵支持者及患病兒童及家長一同出席各活動,大家一同分享快樂。 以下為 Cory 在「Lifewire 護.聯網」工作的一番感受 「聚暖承家.家繫太平」一句窩心而熱血的口號把我帶進了太平山青商這大家庭,慶幸能遇到一郡「奮青」抱著共同信念去服務社會。然而作為一位手腳健全的青年人,看著一郡小孩在苦受著罕見病蹂躪,實感無奈。稚子何辜,在本應享受無憂童年的青春年華卻面對著無法治癒的罕見病。無論是病童或家人只能無助的承受著疼痛、擔憂,甚或離別。「有病沒錢治」的個案比比皆是,因未納入藥物名冊資助,數以百萬元起跳的藥費常人實是無法負擔。更多的是「有病沒法治」,或是未能確診病因,或是根本無藥可治。 慶幸機緣巧合下透過自身在NGO的工作而接觸到攝影,從市場推廣工作到兼顧拍攝訪問,反倒拍出了更深刻的情感,也多了一個服務病童的崗位。每次採訪拍攝一個新個案,都發掘了一則被社會遺忘的感人故事。記得曾有一位女孩,有著橫溢的繪畫天份。即使半腳踏進鬼門關,醫生也打算放棄時,躺在床上的她卻道:「媽媽,你唔好放棄我,就算只係得返一隻眼郁得,我都想繼續生存落去。」堅強的意志令她活下來,但卻失去活動能力而要與輪椅相伴終身。然而,即使要使用吊機把她吊至床上才可進行物理治療,她未曾言棄,堅持以無力的小手一筆一筆的在畫板上刻劃著秀麗的線條。我漸漸發現,幫助病童的同時,其實他們樂觀的精神及堅毅的勇氣反是為自己帶來反思和鼓勵。遇上失意和挫折?「So What,其實落雨又有咩好怕喎!」 對於每位罕病患者而言,被人歧視常有發生。「阻住晒!坐輪椅大晒咩!」奇怪般的眼神以及一句句的冷言冷語如箭般插進他們心坎。社會大眾很多都對罕見病不了解、不諒解。所以除了金錢上的援助,社會大眾的關注、關愛和接納更能暖入他們心扉。那怕只是參與義工活動,每句「加油」,都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作為青商一員,希望能透過此平台向大家介紹這郡被遺忘的小眾,令大家認識更多罕見病,讓我們也在病童抗病路上留下足印。其實,他們並不孤單! 罕見病個案 - 肌萎小勇士:多得你擁抱 簡單一句「媽媽,我愛你」,你我也許因怕尷尬而難以啟齒;但對陳梓鍵的父母而言,他們卻是「聽一次,少一次」...... 剛出生的梓鍵與一般小朋友無異,還非常精靈,誰料半歲時的一場肚瀉、一份確診報告,令一家陷入絕望深淵。「檢查到佢肝酵素比正常高好多,一度仲誤以為肝炎。」徘徊於肝科、檢驗科、腦神經科,都未能查出病因;且因他年紀小,未能以針刺入肌肉內檢查,亦未能在當地作DNA檢驗。輾轉返港到急症室重新檢驗,一歲半時終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喺屋企攬住梓鍵喊咗一場,之後話畀自己聽,要努力珍惜同佢一齊相處嘅時間。」 這病發率有五千分之一的罕見病,無藥可治,肌肉會逐漸萎縮壞死,不只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更會影響心肺功能,嚴重起來更要依靠呼吸機。「醫生都講到小學五、六年班可能會行唔到,小朋友嘅平均年齡就係18歲,自己係好接受唔到!」還記得去年認識梓鍵時,他仍能走路,事隔不足一年,他已退化得全靠輪椅代步。出入門口上輪椅,梓鍵雙手都不夠力撐起,每次只能伸出雙手要媽媽抱起。「照顧上比較辛苦,自佢行唔到後,感受到寸步難行,有時一兩級就要行多十幾廿分鐘。」之前仍能到公園玩滑梯,或到他最愛的沙灘,現今全都不行;因着很多地方傷健設施不足,每次出門都打仗般「大陣仗」。 雙手無力,汽水也拿不起;遑論簡單的日常生活自理,「我想斟水嗰時,唔夠力拎起個水煲。」雙腳無力,一但坐下就不能自行站起來,「返屋企沙發想過去第二邊我趴喺地下,再爬入去…」,「照顧佢係挑戰!」日常生活令媽媽吃不消,「我哋住嘅地方唔係設計俾傷殘人士,沖涼或者佢想去廚房煮下嘢食都做唔到,樣樣嘢都要幫佢去做。」看着兒女長大本是父母最大的盼望,但隨著梓鍵的成長,卻讓媽媽擔心;「每次抱完佢後都大汗淋漓,我都好辛苦,舒一口大氣,究竟自己體力同意志仲可支撐幾耐?佢個變化會係點?我哋掌握唔到,唔知佢個變化自己承受到幾多。」 縱然醫生指暫時並無藥物可醫治,他們仍緊抓每一個接受治療的機會。踩單車、電動輪椅、水療,眼見通通都未對梓鍵的病情有顯著幫助。苦無對策下,即使明知服食類固醇會影響血壓、引致血糖增高,更會令食慾增加致肥胖……等數不出的副作用,只求爭取讓他恢復多一點力。更奔波中港兩地接受不同的中醫治療。接受針灸很是痛;服用中藥很是苦,小伙子只憑一顆堅毅的心,咬緊牙關撐下去。「為咗醫好個病,要堅持,堅持落去,咁就可以舒服啲。」 成長之路走得比別人迂迴,媽媽並未讓梓鍵恃寵生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簡單的自理對梓鍵亦是挑戰,有時亦會選擇放棄,直接依賴媽媽。但媽媽深知不能讓兒子養成依賴習慣,亦會先以一句「你做得到!」鼓勵他先嘗試自行解決問題,若然不行則再引導。有時無法站起來,梓鍵亦難免會氣餒,這時他耳邊總會一句「嘗試吓大力小小啦!」也許正因父母的教導,令梓鍵比一般小孩堅強,既痛又苦亦能挺過每場駭浪。罕見病令梓鍵變得與同伴有所不同,但媽媽反而藉此讓他從中學習平等。一些同伴間的無意之舉或會牽動他的小小心靈,簡單至與幼稚園同學玩時,因別人跑得快而不等他亦會感到不快。「雖然你行得唔比人哋快,但你同其他小朋友係一樣,無話因為你行唔到而讓你」看似是對兒子的一句教訓,卻是對他的一份肯定,他,也是一個與同伴無異的小孩。「我會話比佢聽大家都係平等,個思想唔好係,因為我咁樣,人地就要比多啲機會我或者讓我多啲。其實大家係公平嘅!」 媽媽對梓鍵的稱讚「佢係好識關心同體貼人」,進餐時,梓鍵非但沒有「撓埋雙手等開飯」,更主動分派餐具、為大家倒水等,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病而覺得別人照顧自己是理所當然。但要數到最觸動媽媽心靈的,莫過於在她生病時兒子的一件趣事。「印象最深刻係有一次我好唔舒服,去完街返嚟我就發覺發燒,當時佢好細個,但佢都扭咗條毛巾畀我敷,趁我喺房又攞個地拖拖左咗個地,我個嗰晚起身仲好唔舒服,醒左就諗,個仔做咩仲唔嚟訓覺,仲想質問佢,出嚟見到佢拖咗個地,雖然全部都係水。」談起這段溫馨而的回憶,媽媽面上泛起了甜絲絲的笑容。「好開心,咁細個識錫自己又幫做家務,同佢有時見我做野辛苦,會攬我錫我,又話媽咪,辛苦你呀,有時煮飯佢又會話。多謝你呀媽咪,多謝你咁辛苦照顧我煮飯比我食呀。」切身的體諒,窩心的說話,就成了一家人步過陰霾的動力。正當很多家長都對自己的子女「偃苗助長」時,梓鍵媽媽的心願卻顯得很簡單。「唔係希望佢要有幾多個A,只係希望佢學到點勇敢面對個病,學到樂觀,做到自己想做既野,又幫到有需要既人」 也許是因着病的關係,令媽媽更珍惜讓愛兒享受美好的青春時光。不但對梓鍵的成績沒太大要求,反倒希望自己能盡快考到駕駛執照,方便帶着梓鍵到處玩。除此之外亦培養得愛兒興趣多多,「煮嘢食」、乒乓球、砌lego等都能令他忘形的玩一個下午。你可能更看不出他是位「舞林高手」,即使不能隨音樂擺動全身,他仍熱愛跳輪舞。或許表演時沒有五光十色的燈光,或許沒有華麗的舞台。但他卻非常享受跳輪椅舞的時刻。「舞台可以表達到我心情,人地知道我係咩人嘅心情。」盡情投入音樂,令他跳得比舞者更顯激情,絕不比他們遜色。開朗健談的他更說想當一名「Youtuber」,與網友分享日常生活! 不過最令梓鍵感到自豪的則是自己與其他人無異,「我坐輪椅,但都做到好多嘢!」病患不但沒有磨蝕他的意志,反倒令他學會珍惜時間,亦勇於挑戰,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媽媽亦希望透過為梓鍵的上的一課生命教育,傳播予更多人。幼子無知,不明為何母親會以淚洗面,但藉著彼此相擁,還是為對方帶來溫暖及支持。小小年紀已經歷了許多磨難,就讀幼稚園時更因較少說話而一度被評估中心評為自閉症,「當時醫生同我地講,話唔好以為自閉好大件事,話自閉好廣泛。」 在人前的梓鍵非常健談,很難想像他小時曾因少說話而被人排斥,令他不能順利就讀全日制幼稚園。幸而轉到新幼稚園後遇到很好的老師及校長,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和訓練。令他升讀小學後更明顯開朗,願意跟陌生人對話。經再次檢查後確定他不屬於自閉,這才令媽媽短短鬆一口氣。然而隨著梓鍵每天長大,媽媽肩上的負擔亦愈見沉重。路縱難行,作為媽媽也不離不棄,遇到面對唔到既時候,就會找同路人/可信任的朋友、社工傾談輔導一番,一家人就是如此撐了過來。 罕病小知識 - 甚麼是「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 發病率五千分之一,約六成與遺傳有關,患者全是男性。 - 失去某種細胞,引致肌肉病變。 - 令心臟肌肉引起變化導致心肌病。 - 肌肉無力,關節出現畸形,影響心肺功能。 - 嚴重可發生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病症。 有關梓鍵的片段,可瀏覽: https://bit.ly/2DPWHbe 文:會員 黃洪銓、準會員 張航溢 NGO:Lifewire 護.聯網 網址:www.lifewire.hk 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fewirehk/

NGO專題:香港國金獅子會

國際獅子總會是全世界最大的服務團體,總部設於芝加哥,會員人數超過140萬人。獅子總會服務圍繞四個範疇:視覺、扶貧、青少年發展及環境保育,最近一、兩年還加入了新元素,包括兒童癌症及糖尿病。 https://youtu.be/qL2Sg7TCMzo 香港國金獅子會於2017年創立,隸屬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創立的一年適逢是國際獅子總會成立100週年。國金獅子會的會員全數來自金融及銀行業界,是港澳地區唯一個由單一界別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獅子會屬會。國金獅子會服務除了是圍繞著獅子總會四個範疇之外,還引入了其他元素,包括科技創新技(innovative technology) 及青少年環球發展(youth global outreach)。除了以香港為服務基楚之外,國金獅子會還主張無分國界、無分種族的服務。 今次太平山青年商會有幸訪問到香港國金獅子會的創會會長葉仕偉Albert,及18/19年度會長鍾家輝Franki。兩位金融精英除了向太平山會員分享國金獅子會的創會經過、理念及服務項目外,更展現了西裝革履的專業人士,也有捲起衣袖服務社區的一面。 香港國金獅子會的成立 Albert表示最初接觸到獅子會,是太平山的獅子亭。年青時,獅子會給他的感覺是離地的,遥不可及的。直至近年,Albert接觸到不少來自各行各業的獅子會會員,他們都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故此對獅子會有了另一個貼地的,親民的印象,後來更加入獅子會,為服務社會出一分力。Albert最初參加的是香港尖沙咀獅子會,尖沙咀獅子會成立了四十多年,不少年長的資深會員,還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Albert講述,他看到這些年介八十歲的退休商家,都能豪無保留地服侍一些比他們年輕的傷健人士,就被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打動了。參與尖沙咀獅子會的服務工作,使Albert獲益良多,單是弱勢人士展示出的那份堅定信念便很值得參與者學習。 無獨有偶,筆者採訪當日,正是在Albert任職銀行的會議室,亦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金)的最頂層段,有着太平山獅子亭同一高瞻的視野,卻又與對岸尖沙咀相映着地平線上的親切。 Franki補充,他經常提醒會友四出精神:出心、出力、出錢及出席。當中出心及出力最為重要。Franki指出一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項目,是教導小孩打網球的活動。會員不單出心,更加出力,獅子會資助租場費用,並由會員親自教導有興趣打網球的低收入家庭兒童。Franki引申說,會員藉著親身參與社會服務之中,能令自己有所學習、成長的機會。簡單來說,當參與者越是了解到弱勢人士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就越是感恩自身的幸運,這樣能使會友更加活於當下,不會為自己面對的困難而輕易有所怨言。如此一來,受惠的並不單是服務對像,而參與者也有能有所得著。 Albert表示,創立國金獅子會是一個大膽嘗試。他們打算凝聚一班銀行及金融業界朋友,運用平日工作上擁有的環球網絡及資源,演化為幫助社會的力量,令更多人受惠。由於獅子會創立新屬會需要二十個會員,Albert也曾擔心創會期間沒有太多會員參與,結果出乎所料,由計劃到屬會成立,只用了幾個月時間便成事。創會的33個會員之中,除了Albert本身是獅子會會員之外,其餘32個是新加入獅子會的金融精英,這證明金融及銀行業界本身很多朋友也樂於服務社會,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方面也為之興奮。 Albert在游說金融精英加入期間,很多人都表示想參與社會服務工作,但擔心工作繁忙而未能作出承諾。Albert 便會向他們解釋,自已也是來自金融業界,明白同行之間工作繁重,但只要大家能運用已有的資源,簡單如撥個電話,以動員已有網絡,便可以作出貢獻,這其實只是大家日常工作所做的事。Albert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四月國金獅子會與維多利亞青年商會合辦的「"獅維聯手,創新思維" InnoTrip創科大灣區之旅」。這正是國金獅子會會員,動用商界的網絡,聯繫騰訊(Tencent)、華為 (Huawei) 及金蝶(Kingdee)等企業,安排年青人參觀大灣區的科技企業。 「社企白武士」服務計劃 https://youtu.be/Sd-0DXibNLU 一個國金獅子會較為人熟悉的服務計劃就是「社企白武士」計劃。Albert解釋現時不少金融企業都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他們都熱衷於支持不同類形的社企及非牟利組織(NGOs),投資者亦會透過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因素,及NGOs的價值觀來決定投資取向。不過,現實上大部份資源都會落入大的NGOs,中小型的NGOs由於未能得到企業的認識,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社企白武士」就是一個支援中小型NGOs的計劃,會員運用自身的企業管治及會計財務的知識,來幫助中小型的NGOs完善他們的運作,從而希望令公眾、或這些組織的潛在支持者有更深入了解。Franki表示,較早前有一些NGOs被公眾質疑透明度低,以及開支分配不平衝,國金獅子會期望透過這計劃,協助中小型NGOs多走正確的方向,避免這些質疑。 在這服務計劃中,國金獅子會會對中小型NGOs進行會面,初步評估他們的服務方向及理念,了解並討論服務計劃的社會影響,從而估計所需的資金。國金獅子會會為部份NGOs籌款,給矛資金上支持。而國金獅子會會為大部分的NGOs撮合其他有可能資助他們的企業。這有一點類似商業配對,國金獅子會辦演著中介平台的角色,為不同社會團體作出配對。國金獅子會亦會為NGOs的營運方式提供意見或人員陪訓,甚至參與他們的董事局會議。Albert本身是投資銀行的高級副總裁,管理企業內部審計,Franki則是基金經理,而國金獅子會的會員包括律司、會計師、金融分折師及科技專才等人士,都可以將自身日常工作的專長為NGOs提供的支援。 Franki續說,當外地或內地企業想在香港上市,他們會聘請中介公司協助有關法例及管治上的問題。在社會服務的層面上,國金獅子會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成為一個平台,一方面協助NGOs達至一定程度的管治模式,另一方面為潛在捐款或贊助者列出不同類別的NGOs,為他們提供捐款或贊助上的選擇。這個平台能讓捐款者或企業安心贊助於切合理念的NGOs,捐款企業亦可以每年收到一份年報,得知NGOs如何運用捐款。這有一點類似一些集合多間飲食店舖的評論平台,只不過飲食的評分容易,但社會影響的評分卻未有標準,這方面國金獅子會正與青年獅子會及理工大會進行研究,完善NGOs或社會影響的評估分折。 為天災戰禍者安裝機械義肢 國金獅子會另一個服務計劃,是為發展中的國家或天災戰害而失去肢體的人士安裝機械義肢。Albert表示他們最初打算替受災人士安裝高端的機械義肢,但畢竟在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地區,機械義肢有被人拆除變賣的可能性,而往後維修保養的技術問題也未能解決。所以這計劃最終修改為替受災者安裝一種較為簡單的機械義肢。這種機械義肢由一間澳洲NGO專門生產,價格相對便宜,成本只是港幣數千元。澳洲的機械義肢並非高科技,卻有高品質,而且易於組裝,日後維修保養更為容易。這個服務計劃聯同一些有團隊訓練活動及CSR活動的上市企業進行,並由企業提供義工為機械義肢進行組裝,最後提供予受災人士。受災人士安裝義肢後便能重新執筆書寫、進行日常工作、甚至踏自行車。 Albert表示澳洲這種機械義肢技術有潛力引入香港或中國地區,甚至有可能惠及「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為受災者提供跨地域的幫助。。 「國金獅子銀行家」服務計劃 Albert 表示國金獅子會除大力在港澳地區提供服務,還積極推廣無分國界,無分種族地域的服務,這與部份獅子會屬會只在港澳地區服務可能有點不同。國金獅子會有一系列名為「國金獅子銀行家」的跨地域服務計劃,並連同青年獅子會一同進行,希望年青人將活力投入社會服務,以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第一個服務計劃與阿爾巴尼亞的獅子會合作,為當地盲人籌款、及進行保育工作,為一座古堡進行修繕。第二個服務計劃也是為阿爾巴尼亞患上癌病的兒童進行籌款。第三個將會聯同香港獅子會眼庫舉辦《光明行》,由2018 年8月至年底,在青海西寧為1,500 位貪困白內障病 人施行免費手術。為配合《國金獅子銀行家》計劃,國金青年獅子會亦會加入義工團隊,參與此海外服務。此外,為優化扶貧醫療服務,香港國金獅子會將會與其他大學及創科企業,運用人工智能及雲端數據的技術,遙距為中國偏遠山區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新研發的診斷,從視網膜影像中得知患者有沒有中風、腦疾病、或其他血管疾病風險等。 Albert認為,雖然這類高科技的醫學技術已經得到肯定,但有鑑於回報率低,未必會引起企業興趣作大量投資。縱使未能賺錢,但這類服務計劃往往最能夠應用於社會服務上,幫助有需要的人士,特別是在發展中地區的低收入人士。 Albert表示每一個服務項目都有不同的社會團體參與,並涉及多於一個的範疇,例如扶貧、環保、傷健共融及青少年發展等等。不同團體共同參與,沒有高低或優劣之分,亦期望啟發其他NGOs延續類似活動。 最深刻服務項目,金融精英也貼地 國金獅子會去年進行了二十多個服務項目,比其他屬會都多。被問及那一個服務項目印象最深刻,Albert表示是國金獅子會第一個服務項目。那是一個策略性的項目,由於新創會的關係,Albert打算以一個較為傳統的服務項目,來確立其他獅子會屬會的認同,活動聯同其他獅子會屬會進行飯盒派發。Albert憶述當天下著大雨,為免受眾等候,一眾金融及銀行業界會員收市後全提早趕到會場,一邊脫下西裝領呔,一邊換上獅子會上衣,刻不容遲的齊整地加入派飯工作。Albert表示其他志願團體或受惠人士也能感受到一班金融精英積極投入,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熱誠。 進行了第一次服務項目後,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方面對國金獅子會的工作加以肯定,更難能可貴的,是得到其他獅子會的寶貴意見及慷慨的協助。其後國金獅子會開展更多創新的服務項,而且會員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國金獅子會一年內就由33個會員增至約50名會員,Albert表示有很多屬會初創期間都有會員人數下跌的問題,而國金獅子會人數不跌反升,這是值得鼓舞的。國金獅子會亦是去年眾多屬會之中完成了最多服務項目的屬會,得到了服務獎的認可。 創會一年,換屆感受 國金獅子會來年的主題是「傷健零界限,獅展海陸空」。 18/19會長Franki介紹來年的服務主題,國金獅子會將會聯同傷健團體進行三方面服務項目。陸,是在七月底為青海西寧地區貧困的白內障病人士,免費進行1500宗進行白內障復明手術。由於青藏地區海拔較高,紫外線較強,白內障個案甚多,香港國金獅子會將贊助及在當地支持香港獅子會眼庫的工作。海,是在九月初舉辦環球清潔日,國金獅子會將會動員傷健潛水員,工程師學會的潛水員,及獅子會的潛水員,進行海底清潔工作,達致傷健共融,人人都可以為環境生態出一分力;空,邀請一群傷健兒童參觀國泰城,讓他們有機會接觸航空世界,甚至讓個別傷健兒童乘坐直升機環繞香港一週。 Franki續稱,換屆後會務運作可能會有一點轉變,但不會因為換屆而令國金獅子會的宗旨有所改變。而上屆有幾個服務項目是有延續性的,未來一年會繼續進行這些項目。創會會長Albert則笑稱,今天的領導者將會是明天的追隨者,去年雖然身為領導者,但今年便成為Franki的追隨者,這樣對國金獅子會來說是一個成長。每個組織每當有新的領袖,都一定會為組織帶入新理念、新元素,並為組織方向作出調整,將以往的缺點加以改善,所以並不擔心換屆會為國金獅子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撰文:黃洪銓 採訪:洪倩茹

極地同行 宣揚共融

Steve是最近J2極地馬拉松節目中極地同行的創立人。在創立極地同行之前,他是個金融從業員,在大概六年前,因上司在極地跑馬拉松的分享令他開始接觸長跑運動,並參加了不少在偏遠、危機四伏的地域進行比賽。第一場比賽,是在撒哈拉沙漠,255公里的馬拉松。極地馬拉賽,有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以中國戈壁沙漠、智利阿他加馬沙漠、埃及撒哈拉沙漠,以及南極等險惡地區為跑道。他就是香港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壯舉的人,據馬拉松大滿貫俱樂部的規定,他完成七大洲八大站的極地馬拉松賽事,累積的總路程達900多公里,平均每站路程超過100公里。 https://youtu.be/nrdIyoXBU78 在比賽中見證不同不同年齡、國藉、背景、不同程度身體殘障的跑手的故事,從而令他對傷健共融有所啟發。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分最常見、直接的是健全與傷殘之分。日常生活傷殘人士與健全人士之間看似「共融」、「多溝通」,但各自的小圈子仍然存在。不過在比賽場上,「傷殘人士的奮鬥精神,努力完成比賽,反而警惕了自己,他們的能力可以很強大,因為傷殘人士要比健全的人花更多的血汗,失明、甚至只有一條腿的跑手也同樣可以完成一場255公里的比賽!一班健全的人推著輪椅,與傷殘人士也可以一同並肩作戰。」於是,成立極地同行這個平台,希望可以透過長跑、不同的活動將群組之間的小圈子打破,帶健全人士主動進入傷殘人士的世界,令不同的群體可以一同成長,建立友誼,為社會達至「真.共融」。 極地同行現時透過參加不同的賽事,去為不同的組織機構去籌款,亦推動傷健共融的理念。當中匯集了一班健全和傷殘,不同背景的人士,用特製的輪椅推著患有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病童去參加不同的馬拉松比賽。 健全和傷殘跑手的訓練其實大致上分別不大,視障、聽障、殘障基本上是平等的。除非是只有一條腿的跑手,他們要更多時間適應自己的義肢、訓練平衡;而視障的跑手就需要有領跑員陪同。以42.195公里的賽事為例,在賽事半年前,累積每星期的跑達的里數。也有專業的學術資料去協助訓練,透過重力的訓練去提升跑手的肌肉質量。 Steve坦然認為極地同行的成功,有賴社會上不同的有心人才得以茁壯。體能上訓練是由有一定體能基礎義工、前跑手提供,以節省訓練的成本。賽事上用的輪椅成本非常高昂,不過日常營運的資金、器械、參加賽事的機票和住宿,主要來自有心企業和民間的捐助者。 極地同行的每一員,甚至支持者都希望成就參加者的夢想,為他們的人生達到一件引以為傲、無愧此生的事、經歷。在衝線的一刻,每個參加者、家長的笑容都是樂不可支的。這些笑容和鼓舞都是我這個機構營運下去的動力。 https://youtu.be/R5ES1rg7ZLE Steve時常向青年人分享在賽事中的經歷希望令他們的人生有積極正面的改變,為傷健共融做啟蒙的工作。 他分享曾在北極馬拉松賽事遇上了一名當時只有12歲的跑手,「她參加比賽不是因為好愛跑步,也不是有機構的支持。當時,她與父親一同參加這場險要的賽事,為的只是跟她姐姐一樣身患基因突變病的小朋友去籌款。在賽事開始前,她姐姐已經撒手塵寰,但那只有12歲的跑手猶記得姐姐在病床前的諾言。為了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以身犯險,在負30多度的極地跑上百公里、十多小時。」Steve亦在沙漠賽事期間遇上了一位只有6歲、赤裸裸的小孩,走了二十多公里的路去求一口食水。 他希望自己在極地上的所見所聞、與傷殘人士同行的經歷,令香港的青年人可以知道世界上,竟有年紀輕輕的人為弱小去付出股肱之力。香港的青年人如果無這些經歷,根本無法體會我們在水龍頭中唾手可得的清水,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一回事。   跑場上的險象環生 在加拿大的一次賽事,有兩位專業跑手因為大風雪意外而要折肢。Steve自言這個情況不常見,在極地比賽的世界裡,每個跑手都有心理準備自己要面對和承受的風險、代價,只要踏上起點,跑手的冒險旅程就會開始。每次賽事也會令他對人生有新的體會,他慶幸自己在當時下了正確的決定,覺得不能承受更多風險時,選擇撤離。賽事也在他們撤離後終止。   跑完,之後呢? https://youtu.be/BZzXVgdOksI 「為了病童、傷殘人士的人生有非凡的成就,為他們籌到更多的資金,是值得的。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是要幫助健全人士,令大家可以走在一起,不分你我,互相影響、學習。健全人士的缺憾少,令我們的眼界更為狹隘,聽電話、看訊息也是易如反掌。但在極地之中,可能傷殘人士的本領比我們還要高。能夠在傷殘人士的處景中學習,是我們健全人士寶貴的一課。」   在未來的日子,極地同行將會在戈壁沙漠,推住輪椅完成100公里的沙漠賽事;在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賽事;增設4部比賽用的輪椅去參加6大洲的賽事。由香港出發,將傷健共融的理念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希望公眾可以一同參與訓練,接觸多一些殘障人士,與他們建立友誼;亦可以捐款或成為我們當中的智囊協助在中小學,進行手語推廣;舉辦大專學生參加感驗殘疾人士生活的競賽;及舉辦嘉許推動傷健共融的機構典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SWXzAnVe0 筆者回想去年失聰女歌手Mandy Harvey,利用肌肉記憶重新唱歌的感人故事。與Steve的極地同行一樣,世界不是以殘疾定義你我,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挑戰給我們定義自己。也許你會說「我未必有Steve強大的心力推動每一個計劃」,但Mandy Harvey都沒有放棄面對健全世界挑戰,我們還有甚麼籍口放棄行動去建構傷建共融這個美好世界呢?   更多資料: Wheel For Oneness 極地同行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heelForOneness/?hc_ref=ARSPRU-kEtDIMSD-rYo8Olir6pHp_8ztvdx1p2bR9oq5R7Gb-Ouk35BCu_A3hWJ8Klw&fref=nf

NGO專題: 香港難民聯會 – 被遺忘的免遣返聲請人

這篇文章拖了很久,被人三催四請才願意下筆。每當提起筆,回想起訪問當天,聽了好幾個故事,心頭總是酸酸的,他們無助的眼神,讓我明白什麼叫做「宇宙裡的微塵」,無力感油然而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0OpE63J29k&feature=youtu.be 從西營盤站,沿第一街走約五分鐘,走進一棟不起眼的唐樓裡,爬了幾層樓梯,終於到達香港難民聯會的總部。或許還有人不知道,有一班難民生活在香港,不是在遠遠的歐洲,就在香港;或許你早就知道,但你無法想像,當你親身接觸他們時,那感覺有多實在。 一個約500呎的空間,感覺只是比「四面牆」多一點,其中近窗的一邊,齊整地擺放著市民損給難民的衣物;另一端很簡單地擺放了幾張摺檯;空間一角則放置了辦公桌,也是十分簡潔的;旁邊有幾本英文書;最後有一張較為殘舊的梳化靠牆,可謂一目了然。 一位膚色較黝黑的男人站在窗邊,一臉迷茫,凝望窗外來來回回的車輛。筆者走上前,希望跟他做一個訪問,但他拒絕。筆者再問,「聊幾句可以嗎?不會錄音,也不會錄影的。」他的態度終於軟化下來,聊上了好一會兒。 來自尼泊爾的他本身是當地的政府公務員,但因政治原因,他繼續留在那裡會有性命危險,所以毅然離國,前往陌生的土地。 不知不覺,十四年過去,孩子都生了幾個,孩子在香港讀書,在香港成長,但是,他們都不是香港人。再過幾年,孩子長大後,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因為沒有香港身份證,香港的大學不會收他們做學生;因為沒有身份證,公司也無法合法地聘用他們。不是犯法打黑工,就是白白等待政府給予的微薄緩助。」 曾經有一位難民,經過苦讀後,考取了足以考進大學的成績,但是正正因為他是難民,只有「行街紙」,所以香港沒有一所大學可以錄取他。 故事並沒有就這樣結束。他繼續爭取讀大學的機會,最後得到加拿大一所大學的取錄,於是,他向香港政府申請到加拿大讀書的簽證,可是,入境處撤回他的申請。想必任誰聽到都很無奈吧,沒有居留權,連離開也不行。 筆者心情也相當矛盾,一方面十分同情難民,另一方面也能體諒政府。政府為每一位難民提供1500元租金津貼、1200元食物券、300元日用品津貼,以及上限400元且實報實銷的交通津貼。 但在政府的立場而言,為處理免遣返聲請的預算開支已高達十四億,連同法律支援等公費,要花逾十七億元。輿論有不少聲音都認為這筆開支是「浪費」,也有輿論指有不少「假難民」的問題,也有很多社會治安、打黑工等問題⋯⋯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來港17年的阿輝,他懂得說廣東話,是香港的朋友教的,名字也是香港的朋友改的。每次提到朋友時,都能從阿輝臉上看到人間溫暖。但是當問及日常生活時,育有四個子女的他變得激動,即使認識了一班朋友,但都只能很少程度地沖淡生活的艱辛,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他真的很無助。 「我們出去打工是犯法的,被抓到會坐監,但不出去做工,只靠那微薄的津貼,真的很難維持生活。」 「一個月有30日,1200元的食物能買到什麼呢?」 「1500元租到什麼地方呢?」 香港難民聯會的代表Adella接受訪問時,坦言香港其實有很多善心的市民,他們所穿的衣服,小孩學習的書本,都是市民所捐贈的。她強調,難民聯會是想要團結人民,希望能消除社會對他們的偏見,也希望團體集結聲請者的力量,可以為聲請者爭取多一些合理的資源及待遇。 在監獄裡的人,身上都有一組數字,這就是他們的身份,但是在香港的難民,沒有任何身份,回不去,離不開,困在這個彈丸之地,只想有天能被人當成人來看待。 或許這是命運的捉弄,也許是天神的鍛練,但就是無法怪責誰,也不該怨天尤人。 如果理性一點去想,目光淺窄的人只看到事情的結果,然後就判斷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就是特意來港犯法維生,然後就稱他們做「假難民」。那麼,為什麼有機會讓「假難民」湧入呢?那麼那些「真難民」呢?一味只是講花了多少億,能解決問題嗎?為了減少這些支出,怎樣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呢? 其實只要我們一直積極地、有意義地討論,總能幫他們找到出路,再複雜的問題都一直有解決方法,只是你願不願意去找。他們踏足香港的一刻,就是把他們的生命和命運,交托予我們了。   影片:腍岑惹創作空間製作 由四個志同道合既年輕人組成既一個團隊 香港本土小型製作 https://www.facebook.com/L.S.Y.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