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薈文章 Archives - Page 5 of 27 - 太平山青年商會
5
archive,paged,category,category-theelite,category-5,paged-5,category-paged-5,theme-stockholm,woocommerce-no-js,ajax_fade,page_not_loaded,,select-child-theme-ver-1.0.0,select-theme-ver-3.1,popup-menu-text-from-top,wpb-js-composer js-comp-ver-4.11.2.1,vc_responsive

菁薈文章

【杏林心窗】ADHD 學童如何應對考試季

在本港,平均每16位學童就有一位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近年社會對ADHD的認識增加,尤其是臨近中小學的考試時間,求診的個案也有上升的趨勢。 專注力不足的症狀包括: 較難維持專注力,容易分心,聆聽時較不留心,難以按照指示完成任務,不看清楚細節及時常粗心大意,組織能力較弱以及善忘等。過度活躍/衝動的症狀則包括難以保持安坐,經常離開座位,活動量高,說話較多,欠缺耐性,較易衝動例如插嘴或喜歡搶答等。ADHD可以做成多方面的影響,學童較常見遇到的問題包括: 1. 學業上的困難 - 學童難以專心上課,做功課及溫習,拒絕或拖延做功課/溫習,而且時常粗心大意,也會影響功課及考試表現。 2. 人際及家庭關係問題 – 由於自制力較弱及衝動,學童較易和朋輩產生衝突; 行為問題或管教上的困難,也使學童容易與家長及老師的產生磨擦。 3. 情緒及睡眠困擾 - 學童的情緒管理較弱,較容易發脾氣; 有些學童則會出現抑鬱或焦慮等症狀,或睡眠問題。 4. 自信心問題 - 由於以上困難,學童可能較多受到責備甚至懲罰,導致自信心低落。 5. 行為問題 - 部份學童會出現反判,對抗或各種操行上的問題。 由此可見,ADHD的影響不僅限於學習, 也對家長 (特別是如果他們很著重學童的成績) 產生不少壓力及情緒困擾。家長常接到老師投訴,子女又不聆聽管教,有些家長會時常責備子女,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夫婦間亦可能因管教問題產生爭執等,都可以對家長造成重大壓力。不少研究顯示,ADHD 學童的家長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的比率較高,生活質素亦較低。 ADHD學童的時間觀念及管理較弱,家長可以和學童一齊訂立每日的作息時間表,養成早睡早起及三餐定時的規律生活,規劃如何善用時間學習,但亦要注意安排一些小休以及確保晚上有充足睡眠,讓學童恢復專注力。此外,當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時,家長應先耐心聆聽,嘗試了解子女的感受和困擾,再一齊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法。 考試季臨近,不少學童都會晚上溫習,翌日便應付考試。首先,學童應避免溫習至深夜,因為睡眠不足,會使日間專注力更差,導致需要更長時間溫習,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學童及家長可以與醫生商量,醫生會按學童需要調節藥物,使晚上溫習時更為專注。 ADHD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如有這方面的關注, 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 撰文:葉沛霖醫生 葉沛霖醫生的專業資格包括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研究碩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及精神科專科醫生。

【會員投稿 – Thinker】

樂在其中:從遊戲中體驗心流 當我們談到「樂在其中」時,總會想到那些讓我們全神貫注的忘形時刻。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只用了幾分鐘,但實際上已經過去了好幾個小時。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這種狀態稱為「心流」。試試回憶,無論是工作、創作、遊戲、乃或乎「打機」,你總會曾經有一瞬間會感到完全沉浸其中,仿佛時間停止了流逝。 心流其實是一種「深度的專注」。在這種狀態下,時間似乎變得不再重要,你會感到自由自在,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例如,球員在比賽中可能會進入心流狀態,專注於比賽本身,將其他一切拋諸腦後。這時,人們會感到快樂和滿足,這種感覺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並激發創造性與學習能力。 通常情況下,心流似乎只出現在專業人士或天才身上,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感覺。 然而,「遊戲」作為一種媒介,具有幫助人們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的神奇能力。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球知名,深受各年齡層喜愛超過十年的沙盒遊戲《我的世界》。在這個遊戲中,玩家不受任何特定目標的束縛,可以自由地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中探索和建造,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無論是建造一間小屋、一座城市,還是養動物、隨意探索,只要你投入精力和時間,就會得到遊戲給予的即時反饋。 《我的世界》的開放世界設計和多樣化的遊戲玩法為玩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增加了遊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設定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建造複雜的結構,還是探索未知的世界,都能夠帶來心流的體驗。這種自我驅動的探索和創造過程,正是心流狀態的核心。 時至今日,遊戲所帶來的意義和作用就就遠遠超越了「遊戲」載體本身。形形式式性質的「遊戲」早已成為模因 (meme) 融入我們的文化之中,伴隨著我的生活和成長。 願大家在各種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同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將「樂在其中」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撰文:Thinker

【會員投稿 – 後山仔】

後山仔: 全港最南嘅「蒲台島」最近都已經好少聽到人提起,唔知係唔係因為交通唔方便,所以少咗人去呢?不過蒲台島真係值得一去,果度一個地方可以滿足晒好多個願望。日落、星空、日出 全部都滿足到,CP值極高! 睇星嚟講,光害問題係呢到唔算嚴重,可以清楚咁樣睇到同影到星。再加上呢度仲有一個126燈塔可以做背景,要影靚相無難度! 但係交通不便真係一個問題😥每個星期二四六日同埋紅日先會有船到,所以想一次過體驗曬日落、星空、日出🌄🌌🌅? 咁可以星期六日去就啱曬😍係碼頭附近仲有紫菜餐蛋麵食,啲紫菜係島上既居民落海採架😋 最後嘅溫馨提示,🍜要留意下如果過夜就一定要準備禦寒衣物,因為四面環海都真係好大風架。 本人我就最鐘意個燈塔啦😋😋你地呢? 難度:0.5/5景色:5/5交通:1/5 撰文:後山仔

【綠色天地】斷捨離的生活哲學

斷捨離的生活哲學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物質的累贅所困擾。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擺脫物品的束縛。然而,近幾年有一個生活哲學逐漸興起,它被稱為「斷捨離」,並且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關注和應用。 斷捨離的概念,源自日本,是一種以簡約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它的理念是通過將不必要的物品斷開連結,並擺脫對物質的執著,達到心靈和生活的解脫。這種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保持只有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並且在每一個物品上都賦予它們特定的價值。 斷捨離的應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然而,它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包括更輕鬆的生活,更清晰的思維,以及對環境的積極貢獻。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物質的累贅,還可以啟發我們追求更有意義和豐富的生活。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斷開與物品的情感聯繫。這意味著要學會放下過去的回憶和情感,不再將物品視為自己身份和價值的象徵。相反,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品質上。 然後,我們需要學會捨棄不必要的物品。這可能需要一些勇氣和毅力,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某些物品產生情感依附。斷捨離教導我們,只有當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不再超過我們的需求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寧靜。這也可以通過以「感謝」的態度送別這些物品,為它們找到新的歸宿。 最後,斷捨離鼓勵我們保持簡單和有意義的生活。這意味著選擇高品質的物品,而不是大量的廉價物品。它鼓勵我們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且選擇那些與我們的價值觀相符的物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生活品質,還可以減少浪費和環境負擔。 斷捨離的概念慢慢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消費習慣,並努力減少浪費和選擇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簡約和有意義的生活,並通過斷捨離實現這一目標。 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更多關於自己和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這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並更有意識地選擇和追求我們真正渴望的生活。 我們需要意識到斷捨離並不是要完全放棄物質,而是要選擇和保留那些對我們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不僅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親密關係、健康和成長等。斷捨離的目的是通過減少物質的累贅,讓我們更加專注和投入到那些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事物上。 斷捨離的應用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它也可以擴展到社區和社會的範疇。例如,藉著分享和捐贈不再需要的物品,我們可以減少浪費並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此外,我們也鼓勵購買來自綠色和可持續生產方式的產品,以支持環保和社會責任。 斷捨離是一種可以應用於自己生活中的生活哲學。通過學習斷開與物品的情感聯繫,捨棄不必要的物品,保持簡單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可以實現內心的寧靜和對世界的積極貢獻。 讓我們一起開始斷捨離的旅程,追求更簡單、更有意義和更可持續的生活吧! 撰文:Samson Chio 招振龍 10年香港澳門生態環境教育經驗,致力推動生態自然體驗、生態旅遊規劃及本地減碳減廢項目。

【杏林心窗】壓力管理

壓力就像一個天秤,一邊是面對的挑戰,另一邊是應付的資源。壓力不一定是壞的 – 壓力太少會覺得沉悶/缺乏動力,壓力太大會影響情緒甚至日常生活, 適中的壓力則可導致最佳的表現。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壓力,但可以加以管理。 管理的第一步,是察覺到自己正面對壓力。壓力可影響睡眠及胃口,及影響情緒,包括情緒低落 (對事物失去興趣,覺得沒有精神) ,焦慮 (坐立不安,手震心跳,流汗,頭痛,胃痛等),或易怒。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承受壓力,便要 ”停一停,諗一諗”。”停一停”的方式有幾個,包括深呼吸放鬆練習,肌肉放鬆鬆,意象鬆弛法等; 篇幅所限,未能在此詳述其具體技巧,請讀者參閱相關書籍。 ”停一停”之後,就要” 諗一諗”。首先我們要瞭解壓力的來源 – 是財政? 工作? 讀書? 婚姻關係? 還是其他? 剛才提及壓力天秤的兩邊,管理壓力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減輕天秤的一邊: 挑戰 – 壓力的來源是否可以改變或改善? 目標是否過高? 能否將複雜的工作分拆? 能否改善時間計劃? 另一個方向就是增強天秤的另一邊: 資源。資源可分為外在及內在: 外在的資源包括相關的專業人士和資訊 (包括書籍,網上資源等)。此外,應多參與健康的社交活動,建立人際支援網絡,和信賴的親友分享自己的壓力 – 他們有時候能提供實際上的幫助,及情緒上的支援。 內在的資源就是處理壓力的能力。我們應培養有助減壓的興趣及嗜好,例如運動,音樂等。具體方式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自己掌握而又有效。相反,我們要避免不健康的方式,例如吸煙或過量飲酒,因為這些行為長遠對身體會造成損害,引起更多的問題及壓力。我們也要避免不健康的心態,例如逃避 (越是逃避,問題就越變越大,到最後更難處理)或壓抑 (大量經驗說明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思想是無效的)。此外,我們還要留意自己的思考/行為習慣會否為自己帶來壓力,例如完美主義,過度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傾向出現災難性的思想,傾向過分地把責任歸於自己等。 最重要的是養成健康及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每星期做3-5次30-45分鐘的帶氧運動 (如游水,跑步,騎單車等),充足的休息及睡眠等。我們每人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但如能善加管理,將有助維持身心健康,並發揮最佳表現! 撰文:葉沛霖醫生 葉沛霖醫生的專業資格包括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研究碩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及精神科專科醫生。

【會員投稿 –「太」讀男】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哩一句金句,係已故美國總統 John F. Kennedy 係1961宣誓就職總統時講過既一句說話,成為絕世金句 哩番說話,「太」讀男一直都認為只係一個無私,利他既行為,但當讀完今日要介紹既哩本好書之後,相信讀者們都會有另一番體會。 《Give and Take》(中文譯名: 給予),係「太」讀男近年最喜歡既書籍之一。Give and Take, 顧名思義係講緊「施與受」, 社會學者做左好多研究,發現社會上每個人對於施與受既偏好都唔同, 因此將人劃分為三種人際互動模式 —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而互利者係Givers and Takers中間既平衡,主張追求公平,會採取以德報德,以怨報怨既態度。 哩三種人際互動模式並唔代表將人分為三類,而係每個人會根據唔同角色,或者同唔同既人,可能會存在唔同既偏好。書中主要以職場既互動去解釋,大家可以估下職場上最成功既人同最容易失敗係邊一類人?答案可能會出乎你意料,因為最成功同最容易失敗既,同樣地都係「給予者」。 「索取者」基於自身既行為,佢地好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既成功,因為佢地通常都會損人利己,短時間內係更方手上獲得好處,甚至乎佢地會假裝給予者,但哩種欺騙並不長久,好快會被人識穿,當朋友既同事或朋友發現對方係「索取者」後,普遍都唔會再幫佢,因為連佔大多數既「互利者」都會選擇以怨報怨,因此單靠「索取者」個人能力好難長遠取得大成功,當然我相信總有例外既人。 而「給予者」比較關心他人,會注意對方需要咩,只要自己既付出能夠令他人獲得更高價值,就樂於貢獻。因此佢地短期內可能會花好多時間同精力去幫助別人,而忽略左自己,因此話佢地係最容易失敗既一群,可以話係內耗自己到極至。 但點解「給予者」又會成功最成功既一群呢?書中有提及到如何避免內耗,例如可以用篩選法,行為上看似係「互利者」,但又有點不一樣。係幫助別人既同時,觀察對方既互動,如果認為對方係「索取者」,可以選擇唔幫助佢。同一時間,因為「給予者」無私既奉獻,過程中佢地與唔同人建立左深厚既信任關係,當佢地需要幫忙既時候,往往會有好多人義不容辭地幫返佢地,有一句好老土既說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班人先走得遠」,「給予者」往往有一班人去幫助佢地,令佢地走得更遠更成功。 相比之下,「索取者」係將其他人擠落去,令自己企係金字塔頂,但佢地下面無承托,亦可能會被其他人拉落去;而成功既「給予者」,係會將金字塔頂擴寬,容納自己既同時,將更多既人拉上去。哩本書教識太讀男唔單止要做一個「給予者」,更要做一個精明既「給予者」。 書中亦舉左好多不同既例子去說明唔同互動模式對於佢地之後發展既影響,亦有好多行動計劃建議俾讀者,基於篇幅所限,今日係度唔能夠同大家好詳盡去分享 去返一開頭既絕世金句,問下自己係一個團體內有咩可以貢獻,唔單止係一個利他既行為,當你貢獻付出過後,最後得益既會係你自己,甚至超過你付出既好幾倍。Zig Ziglar(美國著名勵志作家)講過「You can have everything in life you want, if you will just help other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撰文:讀男

TechFin時代 促進FinTech

《金融科技 (FinTech) 》一詞,即透過科技的使用來改善原始的金融體系,在過去十年中被廣泛使用,大多數人對金融科技都有一個很好的了解。最近筆者本人在本地及海外 主持的幾個科技論壇中,一些資深演講嘉賓卻再次提到《科技金融(TechFin)》。雖然大眾認為TechFin是一個新術語,但我需要重申的是,TechFin這個名詞,實際上是在2016年提出的。 TechFin由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於2016年提出,是科技公司以更以客戶和技術為中心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要提一下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也發表過一篇文章《金融科技對決科技金融(Fintech vs TechFin)》,當年的內容,無論在技術上和策略層面來看,都非常有前瞻性,很值得大家回顧參考。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有什麼區別?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都旨在利用科技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FinTech確實是「金融科技」一詞的縮寫。那麼,TechFin 是什麼?它有何不同? 簡而言之,FinTech是以金融業為開始,利用科技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的概念。固此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早期其實都是新創公司,客戶群非常有限。相反地,TechFin解決方案是非金融科技進入金融領域,旨在改變現有客戶群在金融市場的互動方式。 儘管TechFin聽起來像FinTech,但TechFin公司與FinTech公司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業務和基本服務。 TechFin可以看成是某些指科技公司,通常它們是自己行業(非金融業)中較為成熟的公司,它們以往一直提供主要與金融無關的軟體解決方案,現在卻在金融行業中尋求新市場及提供其科技新應用場境。由於它們已經能夠接觸到現有客戶,可以處理和分析這些大量數據。儘管是透過非金融關係收集的,但它們對客戶和資料的存取,似乎成為它們最關鍵的優勢。這些數據來源,被科技金融公司在金融行業中廣泛應。 TechFin的例子包括美國的Google、亞馬遜(Amazon)、Facebook 和蘋果(GAFA)以及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BAT)。對於在亞洲區的使用者,一般首先想到的是Wechat、Facebook等社群媒體公司和Google等搜尋引擎,它們以往一直提供主要與金融無關的軟體解決方案。它們最初在非金融領域中存取有關社交偏好和用戶活動的資訊,現在卻在金融行業中尋求新市場及提供其科技新應用場境,例如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擁有大量有關客戶需求和付款歷史的數據,被視為TechFin。與蘋果一樣,電信公司和硬體公司可以收集有關用戶行為、位置和活動的資訊,這些數據可用於為保險單定價或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業務是金融服務。儘管金融科技通常指的是新創企業,但銀行等金融業務的現有企業也利用數位技術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提高效率。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應用程式是金融機構提供的最著名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金融科技(FinTech)新創公司通常會找出提供金融服務的流程中的低效率問題,並使用數位技術消除這種低效率,以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些公司利用應用程式介面API、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和其他技術,為支付和匯款、機器人顧問(Robo Advisor)、P2P借貸以及開放銀行等各個領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與科技金融(TechFin)公司不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通常沒有已收集的客戶資料、品牌忠誠度以及開發解決方案時可以利用的大量財務來源。他們也很少擁有在金融市場運作所需的許可證。因此,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更願意與傳統金融公司合作,或將自己出售給另一家金融公司。 TechFin會取代FinTech嗎? 不會。正因為科技金融公司並非起源於金融業,所以它們需要金融科技專家和公司來彌補其在金融業的有限性知識。總而言之,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公司都將透過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為金融業做出貢獻。他們也改進並提供不同方式的金融服務。未來,金融科技公司、科技金融公司和金融業現有企業之間出現更多合作、夥伴關係和併購也就不足為奇了。TechFin時代的來臨,促進了FinTech。 撰文:葉仕偉 博士 DBA, MSc(IS), FCPA(Aust.) 聯企融資集團主席,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曾於亞太地區及美國,接受多間《財星500強》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委任為高層領導,出任CEO、CFO 及 CAE等高管職位。過往接受多個國際知名專業團體邀請出任主席之職,現獲委任為數碼港大使(中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永續及普惠金融專案組委員 及 香港大學 MetaBIM 研究所之首席顧問。 曾被 Linkedin 評選為 《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10 位香港CEO》。

【會員投稿 – 後山仔】

後山仔:太平山青年商會緊係講下太平山先啦😇 太平山一眼睇曬成個中西區,好天既時候仲見到對面海既獅子山。圍住盧吉道行一個圈輕鬆又舒服,沿途又有樹陰真係想辛苦都難。 如果想睇日落景色仲可以上一上西高山望住個太陽落係薄扶林對出個海。 日完落番山又可以睇番中環既夜景一舉兩得。最抵死既係山頂交通又方便,去番凌霄閣個邊就有小巴/巴士落番山。Chill啲既咪搭山頂纜車落山😎 難度:0.5/5景色:4/5交通:5/5 撰文:後山仔

【會員投稿 – AI】

隨著人工智慧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快速發展,它們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AI 和 LLM 已經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熱門話題,並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近,AI 和 LLM 在各個領域都有著眾多的應用案例。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LLM 被用於開發聊天機器人、機器翻譯和文本摘要等應用。在圖像處理領域,AI 被用於開發圖像識別、圖像分類和圖像生成等應用。在語音處理領域,AI 被用於開發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和語音控制等應用。在機器學習領域,AI 被用於開發機器學習算法、機器學習模型和機器學習平台等應用。 以上是用AI生成的簡介段落。可以看到現在的AI只要用適當的指示便可以以幾秒的時間做到平常可能要幾分鐘甚至幾小時的工作,為我們帶來很多的便利。但AI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地幫我們把工作完成,這個問題由上年由OpenAI 公司推出的ChatGPT受到全球關注後得到前所未有的討論,甚至有人以ChatGPT 和電影「鋼鐵俠」中的全能AI Jarvis作出對比。那到底現時現實中的AI可以做到多少?首先我們先看看現時最主流有什麼AI和它們可以做到什麼。 幾年前最普及的AI應該就是手機上的個人助理如Apple的Siri及Android的Google Assistant。有用過的用家應該都會覺得這類個人助理的確可以簡單地用指令讓它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操作如設定鬧鐘等等,但要它做一些比較複雜的操作(如分析文件)就做不到了,與電影中的Jarvis還有很大的距離。由ChatGPT 上年受到關注後,短短一年內出現了很多比起手機個人助理更「能幹」的AI。ChatGPT、Bard這類AI可以理解人類語言,再以本身巨大的數據庫及用戶提供的資訊(最近的更新更可以在互聯網上)找資料再重組為容易明白的言語再回答用家的問題。這些AI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與人類對答,最主要是大型語言模型 (LLM)的技術更為成熟。除了文字上的對答,現時也有AI可以根據用家的指令生成圖像(如OpenAI 的Dall-E)、音樂及影片。早前(到這編文章刊載時可能還是)非常火爆的AI歌手就是用家提供歌手本身的聲音(訓練資料),AI分析後再套用到不同用家的聲音做成變音的效果。 看來現時的AI已經又再接近Jarvis了,但AI真的可以取代我們的工作嗎?答案是短期內都不會。AI作為輔助可以是很好的幫手,但AI還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例如你提供一個非常多字的文件讓AI分析,你如果只問它一句「幫我分析這編文章」,它會幫你寫出文章的一些重點,但詳細的資訊很大機會會被忽略(因為它不知道那些資訊你覺得重要)。現時要AI準確地分析,可能用家須要連續發問,每次發問都只問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例如你讓AI分析一份電器說明書,不要直接問「我的電視壞了,要怎麼辦」,試試問它「說明書內哪部分有資料關於電視未能開機」,它答到初步答案後可以再問「電視機未能開機的處理方法」。把複雜問題分開為幾題簡單問題,一步步地讓AI「思考」要回答什麼,這叫做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現時的AI要做出有用的答案,很多時都須要這種技術,所以AI要像Jarvis一樣只要跟它說一句就等它完成工作,應該還有很遠的距離。 以上都只是一些個人分析及觀點,當然不同的AI工具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性能,作出的反應也會不同。最後一個少少的個人經驗,AI的答案也未必是100%正確。自己作為編程員,大部分時間問AI產生的程式碼也有問題,須要修改,甚至有時完全錯誤(非常無奈),所以問AI得出的答案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完全依賴AI。 撰文:唉鐵捌加壹

【會員投稿 –「太」讀男】

「太」讀男每年都係訂立閱讀既目標俾自己,今年希望透過每月一篇,除左透過分享可以令自己更加熟習內容外,都可以透過分享,令到大家新一年有唔同方面既進步,終極目標係想每個人都可以建立閱讀既習慣。 提到習慣,2023年最多人講既其中一本書,一定係《原子習慣》,亦都係讀男第一本想同大家分享既書。 習慣,不論好與壞,都唔可以睇少,因為我地既人生就係由每一個小習慣,長年累月地建構而成,所以一個完善既習慣系統對我地黎講非常重要,通過建立各個微小既習慣,實現長期持續既改變。 作者透過4個簡單既步驟,讓我地更容易建立習慣 讓提示顯而易見 (提示) 讓習慣變得吸引 (渴望) 讓行動輕而易舉 (回應) 讓獎賞令人滿足 (獎賞) 以「學英文」作為例子 提示 – 可以「重新設計環境」或者 「具體行動計劃」 例如將英文書擺係屋企當眼位置,或者將學英文APP學係手機當眼處,然後規定自己每日晚上十點,在睡房閱讀10分鍾 渴望 – 將想做既事同需要做既事捆綁埋一齊 例如本身好鍾意飲咖啡,你可以自己每朝幫自己沖一杯咖啡,同時閱讀英文5分鍾 回應 – 善用「最小努力原則」,令件事簡單到可以不停「重複」做 例如話俾自己聽每晚睇10頁書,或者聽2分鐘podcast,睇2分鐘YouTube,當你開始做2分鐘你好大機會會繼續睇落去,又或者維持每日2分鐘,不停重複去做。 獎賞 – 幫自己建立「立刻既獎賞」 或者 習慣追蹤 例如你可以一個日曆app或者實體日曆上,每日自己學習完後,就係上面打個剔,當自己睇返每一日都有學習既時候,會有滿足感。 同時可以獎勵自己一星期7日都有學習的話,就買包靚咖啡粉獎賞自己。 然而,好多人建立左習慣迴路後,但唔能夠持續去做,所以除左以上4個簡單步驟外,仲有一個大重點,就係改變(建立)你自己既身份認同。 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支持既價值觀,同身份認同不相符既行為習慣是無法長久,內在動機與個人價值觀既終極型態是讓習慣成為身份既一部分。 以下有一個大家都聽過既例子 (兩個想戒煙的人) : 我正在戒煙:以結果為基礎既習慣論述 (同自己講我係吸煙者, 正嘗試唔食煙) 我不抽煙:以身份認同為基礎既習慣論述 (同自己講我係健康既人, 所以我唔食煙) 以上兩個結果一樣既論述,分別同緊自己講係吸煙者同埋自己係健康既人,身份認同既分別,會直接影響到你能唔能夠建立一個長久持續既習慣。 「太」讀男再以「健康既人」作為例子 假設你想減肥,你不停去健身,但結果出黎可能一兩個月都無成果,咁就好容易放棄 但如果你建立一個身份認同,你同自己講要成為「健康既人」,除左健身之外,你知道「健康既人」仲會控制飲食同早睡早起等等。 結果你成為左「健康既人」,減到肥係帶黎既其中一個成果! 撰文:讀男